方 黎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1]108。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成果丰富。追踪既有研究脉络,挖掘重点论域与热点走势,提出研究展望,既是方便学界更清楚地把握十年来的研究态势,实现后续研究继往开来的现实需要;又是在新的时代变局中,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需。
为了让分析样本既可靠又能代表性地反映研究内容,分析数据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类型定为CSSCI(含CSSCI扩展版),时间段设置为2012年至2022年。在样本择取中,采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并列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期刊论文3330篇,筛除新闻报道、书评、人物访谈、会议综述、重复文献,以及2012年在十八大之前发表的成果等共计473篇后,剩余2857篇,以此作为研究样本。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并对可视化分析结果进行文献溯源与归纳,尽可能丰富地呈现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发展脉络,提升文献分析的科学性。分析工具选择CiteSpace 5.8.R3,它以一种动态、多元、分时的可视化语言,将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进程、节点文献、共引聚类等热点与前沿知识进行自动标识。
研究锁定四个目标:一是整体把握研究概况,对主题研究的年度发文分布、核心作者、发文机构、理论阵地进行分析。二是发掘文献经久不衰的核心,进行关键词共现研究;分析关键论域的注意力分布,进行战略矩阵图研究。三是描绘既往研究的演进历程;捕捉文献中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瞬态趋势,对关键词时间线图与关键词突现图进行分析。四是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展望。
十八大以来,该主题研究出现两个高增长期:首个高增长期是在十八大召开之后,经2013年(122篇)和2014年(286篇)研究成果高速递增,在2015年达到峰值,发文量为428篇。关联时政分析发现,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次做出强调,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落实与理论研究。同时,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保障。
第二个高增长期是从2017年(402篇)起,发展至2018年(422篇)。期间,党的十九大召开,在政策推动下,教育引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呈现出显著的与“策”同行性,高质量研究成果锐增,反映出学界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及引导的责任担当。
本主题研究占比前5的代表性学科为教育学(61.51%)、马克思主义(19.89%)、政治(7.44%)、文化(2.23%)和新闻传播(2.05%),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在该主题研究中的学术影响较大。同时,如表1所示:其一,具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发文量居高。其二,师范类高校因其特有的学科优势与发展定位,在CSSCI刊(包括CSSCI扩展版)的发文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在本主题的学术研究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在期刊来源方面,表2说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的发文均在200篇以上,《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的发文均在100篇以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成为该主题学术研究的重要理论阵地,教育学类期刊紧随其后,期刊分布情况与该主题研究的学科分布相呼应。
表1 代表性发文机构
表2 代表性发文期刊
研究利用Citespace做样本文献的作者共现图,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字节的大小代表该领域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如表3可直观观察样本文献中被引量前15的作者及其发文量。核心作者的抓取显著反映了两个学术现象:其一,绝大多数核心作者的学科背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本主题研究的旗帜导向与学术引领;其二,核心作者中不乏常年深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关注领域往往代表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反映出本主题研究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
图1 作者共现图
表3 代表性发文作者统计
为了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实际的研究主题,分析时隐藏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搜索干扰的“教育”“培育”“价值观”三个关键词,如图2显示,关键词节点的形状大小与色彩浓烈度与其出现频次、中心性正相关。进一步量化图2的数据,对样本文献中出现频次前10的关键词(表4)与中心性排序前10的关键词(表5)进行统计与文献溯源,归纳出四个重点论域。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 高频关键词
表5 高中心性关键词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高频、高中心词“习近平”的研究成果主要指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第一,研究其精神内涵。一部分成果整体把握其精神内涵,研究其战略意义、实践路径,并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选择等[2]。较多成果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具体路径,如教育引导重“全程”、舆论宣传重“榜样”、文化熏陶重“传统”、行为实践重“养成”、制度保障重“法治”[3]。
第二,阐述其鲜明特征。深远的战略性、浓郁的民族性、广泛的实践性、丰富的国际性[4]体现了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论述的特征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论述所展现出的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理论思维、以青年为本的情怀、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落脚点[5]等特征也受到学界关注。
第三,关注其价值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全党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指导和示范,更是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标定青年成长的价值目标、确定青年成长的价值取向、锁定青年成长的价值准则[6]。
2.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条件研究
学界围绕高频、高中心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条件进行研讨,内容高度关联“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意识形态”“新媒体”“社会思潮”“青年”等高频、高中心词,凸显出新的时代背景中,整合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思潮、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可行性与紧迫性。学界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先进文化指明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性时,也不乏从历史维度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演进,并学习借鉴国外民众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教育方式等。但学界也指出,新征程更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集聚强大正能量[7]。
第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迎来新机遇与新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条件更加有利、群众基础更加坚实、社会主义属性更加彰显、世界意义更加深远,但要求也更高,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8]。同时,如何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价值追求协调新常态的问题,以及对新历史方位的把握,育人的历史使命与重要责任等引发关注。
第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挑战与新课题。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价值激情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等问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挑战,以及价值观教育中的“一”与“多”之争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其中,学界尤其关注到新媒体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性研究较多。
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研究
第一,重视国民教育的融入。“大学生”“高校”成为教育融入的重点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研究宣传、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9],既与大学生成长中所需的价值引领密切关联,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此外,中小学分类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中小一体化问题也吸引了学界关注。
第二,关注舆论引导和宣传。一批研究围绕“新媒体”“青年”“青少年”展开,强调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网络科技是密不可分的”[10],积极关注在新媒体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权,以及青年在新媒介空间的价值意识演变等问题。
第三,研究以文化人的熏陶。研究从“文化自信”“文化育人”两个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展开溯源,归纳出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学界提出,以文化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提出的新要求[11],要“运用文化的方式”“实现坚定文化自信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向协同发展”[12],对化人之“文”的先进性达成共识。
第四,建设实践养成的载体。学界尤为重视价值观教育中的知行合一,在载体建设方面,学界围绕探索建立常规性实践活动,尝试运行实践活动新形式,优化完善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个人融入的整体性实践活动联动机制[13]等方面研究。
第五,讨论制度建设的保障。制度保障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长效化的科学路径”[14],学界通过整体性把握与逐词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研究制度保障的具体机制,其中,尤以对“诚信”教育的制度保障研究居多。
此外,生活化教育理念、滴灌式教育方法、体验式教育模式等也受到学界关注。
4.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成就研究
第一,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人民群众通过“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的感知而逐步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15],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实际发挥出的凝聚、整合、号召等价值引导力,都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了可依赖的群众基础。
第二,发挥显著育人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人民共同价值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了群众的理想信念,为学校立德树人“赋予了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16],发挥显著的育人成效。
第三,产生重要的凝心聚力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出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成“全党全社会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17],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供给重要的精神支持。
第四,巩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维度,“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18]。
为排序前10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绘制战略矩阵坐标图,获得本主题研究的重点、热点词分布的直观印象。其中,X轴代表频次,Y轴代表中心性,原点为频次和中心性的均值,通过合并排序前10的高频词与排序前10的高中心性词中的相同项后,获取12个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象限分布如图3所示,关键词序号对应的具体内容如表6所示。
图3 战略矩阵图
表6 战略矩阵图关键词序号信息
第一象限代表主流研究领域。大学生、新时代、高校和立德树人四个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均高,为本主题研究的主流领域,其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极大地吸引了学界的注意力。
第二象限代表高潜研究热点。此象限的关键词往往中心度高,与本主题其他热点关键词的研究关联性强,在频次上处于发展期,后续学术价值高。习近平属于此类热点,反映出学界需要跟进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论述。
第三象限代表孤岛研究领域。本象限分布的关键词虽然在整体的样本文献中热度较高,但是,相对于其他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而言,它们尚未形成成熟的交叉分析关系与强影响力的规模效应。文化自信、路径、意识形态、青年、新媒体、社会思潮和文化育人属于此列。这些关键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性研究趋于饱和,创新性研究有待加强。如文化自信、路径、文化育人,后续同质性研究价值不高,创新性研究的空间较大。另一种是时代特征鲜明,但交叉研究不够,如意识形态、青年、新媒体、社会思潮,这类关联研究不仅需要更多注意力分布,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分析与多方法的综合研究,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形成合力。
第四象限代表边缘研究地带。本象限的关键词有自说自话的情况,与其他关键词研究的交流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学术开放性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学科的引领下,不断吸引新闻传播、文化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注意力,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边缘化的可能性较低。
演进路径与前沿突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动态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时间线图可在时间的纵向维度把握每一阶段研究热点的动态演进;通过突现词探测可度量阶段性主题研究的聚焦点,捕捉研究主题的前沿动态。
1.演进路径
图4展示了对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并形成的关键词时间线图。图5展示了每个时间段兴起或突现的新理论趋势或研究取向,表达了某一热点在某个时间段的暂时性或经典性地位。综合考虑图4、图5,以及十八大以来发文趋势,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第一阶段:概念形成与研究扩散期(2012—2017年)。自十八大正式提出“三个倡导”之后,学界一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内涵阐发,明确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概念,通过对图4中关键词“立德树人”“意识形态”,以及“认同”中关联的“内涵”“价值认同”,与图5关键词突现首位的“社会主义”等词的溯源发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观”的具体内涵、逻辑结构、独特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担负的立德树人、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落实《意见》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细、落小、落实,学界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认同、路径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本土研究与发达国家价值观教育借鉴的研究并进,其中重点关注的育人机构与教育群体分别为“高校”和“大学生”;“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中的热度凸显。
第二阶段:研究增强与能力提升期(2018—2020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育新人的使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心性增强、突现度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的接榫受到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联性研究持续增强,“立德树人”在样本文献的研究中出现强突现度,进一步反映出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对象“德”性培养中的引领地位。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风险社会危机实践中的价值引领(如重大疫情)的研究热度增强,显示出新的时代挑战中学界研究能力的提升;“微时代”“网络文化”“网络育人”“网络舆情”等成为这一阶段关键词聚类中的子关键词。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与研究深化期(2021年起)。这一阶段常规性内涵解读、机制路径类的研究式微,但在延续“新时代”“立德树人”等时代热词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研究增长点,显见的是“新时代”聚类下的“伟大成就”“主要成就”和初显的“基本经验”;“立德树人”聚类下的“时代使命”;“文化育人”聚类下的“法治”等。这种演进路径一方面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性,经历某一领域初起、扩散、增强的研究轨迹后,经典的学术研究一般需要总结回顾,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成效性均进一步显现,2021年9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的意见(试行)》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与机制保障得以提升的同时,面临的是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与之相应,学术研究需要在既有成果基础上,走向研究深化的新阶段。
2.前沿突现
图5呈现出延续到2022年仍然保持热度的突现词,除了“新时代”(2018年热度突现)、“立德树人”(2019年热度突现)和“时代新人”(2019年热度突现)三个关键词之外,还有两类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一突现既呼应了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题,又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是动态演进过程,需要学界的跟进研究,尤其是对其中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进行深入分析。二是“课程思政”。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细化,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将成为必须。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各个课程都要不断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这一关键词突现显示出学术研究的使命担当。
除此之外,图4显示的2021年以来“新时代”中的“伟大成就”“主要成就”,以及新兴的“基本经验”,反映出了学界总结经验、深化研究的又一趋势,未来或将成为新的前沿突现词。
既有研究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十年间的经验总结也十分必要,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握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历史方位,更为精准、有效地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此基础上,迎接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开展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关乎“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任务和实践发展要求的变化持续深入地推进。如何在科学研判时代变局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与新挑战基础上,积极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规划、体系完善、方法改进、机制优化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质量发展,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既有成果中大量研究注意力分布在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大学生,对其他群体关注不足。如何在分众化教育基础上,研究多样社会群体,尤其是对于有一定代表性的诸如城镇新产业工人、城镇失业群体等社会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亟需针对性分析,以此更全面地服务于育人实践的新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需要服务于因时、因势、因事而新的育人实践需求。在研究方法上要继续推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及时有效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数据,在此基础上做出研究判断与理论分析,增强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同时,还需尽可能地促成研究主体、研究学科、研究内容等方面的交叉合作,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综合质量与学术价值。
在整个文献分析中,本研究一方面,提取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学术聚焦点、发文作者、文献来源等信息,在量化的数据输出中,展示了该主题研究在外部特征方面的活跃程度与演进趋势等信息;另一方面,借用可视化技术对样本内容的结构、规律及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呈现,反映出特定主题的知识域、结构关系与发展历程。同时,辅之以重点论域的观点提炼,对学界代表性研究成果予以呈现。由此发现,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学术聚类,研究的时代感强、实践性导向鲜明。但同时,在经历了前期的研究发展与能力增强阶段后,学界需要站在新的时代变局背景中,深入思考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机制优化,由此,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