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先行”以项目式学习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2024-01-15 15:49:57陈中云
小学科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

陈中云

〔摘    要〕  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课程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完成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在学习中动手建模,在实践中进行知识建构;把探索项目拓展延伸,进行创造性学习;对教材进行单元整合,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开发跨学科学习项目,链接各种教育资源。这些学习路径的探索,使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创建了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呈现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高阶学习带动了低阶学习,又将形成的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先行”;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4    013-015

科學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科学思维能力,进行探究实践,树立科学态度。科学学习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改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堂堂活生生的科学课中慢慢形成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以项目式学习方式整合学习内容,用项目和任务驱动学生的科学探索,不失为一种尝试。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首先,强调让学生自主去建构,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不仅知道,还要做到。其次,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项目式学习具有很强的整合性。从课程开发的手段和思路来看,它涉及知识与知识的整合、知识与事物的整合、知识与行动的整合,最终实现学生与世界的整合,让学生去理解、去参与、去表达这个世界。最后,项目式学习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深刻的意蕴在于回归人的本质属性,培养有整体性、多样性、现实性的真正的人。

一、动手建模——随时随地的微项目

在“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这一学科核心概念中,有“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这一学习内容。要求1~2年级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简要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学会用多种感官观察,并借助工具观察动物特征;在探究中对身边的动植物产生探究兴趣。

小动物历来是学生的好朋友,以上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课堂上让学生经历“观察—绘图—总结—建立概念”这一系列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和绘图准确性之间差异较大,对蚂蚁身体结构的认识有一定误差,对“昆虫”这一概念的认识无法水到渠成和深度理解。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微项目“用橡皮泥和牙签搭建蚂蚁模型”。

在搭建之初,学生觉得这是个无比简单的任务;当分小组上台展示时,学生才发现,每一组搭建的模型都不一样。比如,有的用一块橡皮泥把头胸腹都代表了;有的足长到了腹部上;有的忘记头上的触角……学生在相互欣赏和质疑中,建立了对蚂蚁形态的准确认知,也初步理解了昆虫的一般结构。

二、拓展延伸——创意设计实践探究活动

教材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具体手段和路径,但并不唯一。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延伸。

在二年级“身边的植物”单元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些与植物有关的实践探究活动。

比如,利用植物的叶片做拓印画。学生在创意制作过程中,清楚地认识了叶片的完整结构,看见了清晰的叶片脉络,见识了不同形状的叶片,并且用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叶片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画作。有的学生用叶片、花瓣、枝条等植物的“身体器官”,结合拓印、拼贴、裁剪等技法,创作出童话故事般的创意作品,再把这些作品做成展览墙。他们还利用叶片和化学药品,做出蓝晒照片。学生的成就感持续了一个学期。

这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科学观察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建构植物模型中完善了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认知。

三、单元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通向目标的一个途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结合环境、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等,对教材进行增删、挖掘、整合,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单元整合学习项目“百变的纸”,就是对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整合后设计的学科项目。

教材的要求是:学生认识常见纸张的名称和特征。整合项目基于此,提出驱动性问题: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大问题,塑料袋是一个大污染源,你能利用废旧纸张,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环保纸袋吗?从驱动性问题出发,结合核心知识与教材原有活动,本整合项目以纸为探究素材,以“制作环保纸袋”为课程主任务。围绕该任务,设计了四项学习活动:研究各种纸的基本特征;重点研究纸的吸水性;制作纸袋提手;设计制作环保袋。通过开展这四个活动完成教材原有的教学目标。

本项目的科学探究学习强调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项目式学习则是基于原有认知,通过假设—验证—总结得出结论。两者之间如何协调是本项目探究活动科学性得以落实的重点。在进行本项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强调基于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考模式。如此,学生才真正能够通过观察科学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纸张的特征,让探究活动具有科学性。

四、跨学科项目——任务驱动学习

“草木染”课程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跨学科学习项目。

“六一节到了,如何用‘草木染’给自己期末大戏的角色设计合适的服饰?”这一个真实的任务驱动,通过“‘草木染’课程周”的形式,引导学生基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推动学习深入,带领他们穿越一周的课程之旅。

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草木染”?怎么用“草木染”给纺织用品染色?现在我们用的染布技术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教师适时提供《草木染》文本和视频资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了“草木染”技术的历史文化和工艺;在比较辨析中,认识到“草木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原料都是天然的可再生资源,规模化生产也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他们对于“草木染”了解得越多,心中的探究欲望就越强,他们想要亲自体验“草木染”这一传统工艺了。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提取颜色的植物可以是花木、水果、蔬菜,借助工具和机器,通过捣碎、蒸煮等方法提取染液。

在染色过程中,学生或成功或失败或历经曲折,通过实践学习思考,分析与调整贯穿其中。

“草木染”课程是经过设计、实施、反馈、分析和调整而生成的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开放式课程。这个课程依据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系列问题链,融合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过去,学习是纯粹的单向输入;现在,学习逐渐变成一个“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过程。

我们用“实践先行”的姿态走在项目式学习的探索路途上。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得到一些感受、想法和经验,再思考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的经验所得加以创造,立足素养发展,让项目式学习真正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雪梅.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刘颂豪.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

[4]顾远,周贤.教育3.0[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教师·下(2017年3期)2017-05-13 22:27:46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价值工程(2017年14期)2017-05-11 17:36:25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