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1-14 06:35翁洁静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岗位

翁洁静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100)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职教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从省域、市域、行业三个维度,一体两翼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表明现阶段的产教融合强调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高度适配。

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经济进入高开稳走、供需两旺的全面复苏新通道。各地提炼新主题,开发新业态,推动旅游业向国际化、特色化发展。浙江省舟山市启动“旅游+”新引擎,整合蓝色海洋资源,深挖海洋经济优势,计划建设成为体验丰富、特色突出、人文荟萃的国际海岛休闲度假地,因此需要大量的涉外旅游人才。本文在分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舟山市旅游业国际化需求为导向,围绕校企双方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提出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校企共促教育供给侧改革等建议,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浙海职院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浙海职院地处浙江省舟山市,开设国际邮轮乘务、酒店管理等旅游类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时代旅游人才为己任。经多年实践,学校已为舟山市旅游业输送了大批涉外旅游人才,但分析人才培养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

1.1 产教融合程度浅

因参与主体利益诉求不一,产教融合一直处于浅层式状态:校政行企多元主体共建产教融合的格局不完备,缺乏政府、职教集团牵头,共生共存的生态网络建立难[1];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意识弱,既缺位课程体系建构等教学常规工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难,也未将自身需求前置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难。

1.2 人才供需匹配低

拥有普陀山、东极岛等众多旅游景点的舟山市,不仅探求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等新路径,塑造国际海岛旅游大IP,还加大了海洋文化、佛教文化的国际交流。面对如此显著和独特的国际化特征,浙海职院仍沿用旧的“具备英语能力和掌握专业理论的英语+旅游复合型人才”同质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2],没有根据涉外旅游人才岗位能力要求作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

1.3 课程设置专业性弱

涉外旅游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注重英语与旅游类专业的融合。但现有的课程设置未对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英语脱节,专业英语课时缩水,甚至变为选修课,这都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此外,未建构“专业+英语”跨学科融合式多模块体系,单一模块的设置方案难以适应产业需求,“旅游概论”等专业课与英语课融合度低,英语技能培养的专业应对性不强。

1.4 实践教学系统性和应用性差

目前,浙海职院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占总学时的10%,集中开设于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学期,以毕业(顶岗)实习为重点,未覆盖专业教育的全学段。其他学期偶有开展的实践课教学和社会实践间缺乏有机联系与结合。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际只是对专业技能的机械模仿与再现,缺乏基于实际岗位的项目化综合性实操,导致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训练,岗位适应力不强,存在“毕业即失业”的隐患。

2 产教融合视域下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

2.1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作为整体系统,需着眼于主体间共存共生的捆绑式生态链关系[3]87。旅游类专业从深化产教融合入手,形成“一点五接”产教融合生态机制,即聚焦培养适销对路的舟山涉外旅游人才的一个“连接点”,多元主体从“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毕业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五方面对接,促进教育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反哺教育链的良性互动[4]。在此基础上,共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及院校多方协同联动的产教融合生态圈:①政府落实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文件精神,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旅游企业,既推动产业界增强社会责任和主体地位,又为其他旅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借鉴;②旅游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发挥监督评价作用,通过政策实施、监督与评价,将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产教融合责任主体;③校企双方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合作,构建人力资本提升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格局。“一点五接”产教融合生态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一点五接”产教融合生态机制图

2.2 校企共促教育供给侧改革

2.2.1 明确“产出导向”培养目标定位

“产出导向”回应“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从哪里来”指向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能力要求的确立依据,“到哪里去”指向毕业生的目标岗位。校企双方根据舟山市旅游业转型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获得业界认可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回应产教融合化,明确“产出导向”目标定位,关注两个对标:①对标国家职业资格及旅游行业技能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锁定三双(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规格。双素养,舟山本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兼备;双技能,旅游专业技能和英语语言技能兼通;双证书,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如导游证)兼有[5]。②对标舟山市旅游业国际化需求,凸显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特色,即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良好的行业英语沟通和多元文化交际能力,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海洋文化交流、国际会议等涉外事务提供全方位服务。

2.2.2 创新“三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3]83,浙海职院与市内10余家旅游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创建需求导向的“三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图

(1)有机统一的标准链:教学标准融合岗位标准。学校联合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分析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与工作任务,对标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相融通;结合专业实际,将各级各类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如“‘谁不说俺家乡好’导游讲解大赛”“旅游产品与设计大赛”融入不同的课程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岗课赛”融通,服务技能标准对接涉外旅游岗位标准;教材选用标准对接产业新技术新规范、产业文化与产业理念,校企既要归类、整理现有课程资源,又要联合开发高质量的精品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

(2)有效支撑的资源链:学校资源融合产业资源。校企整合资源优势,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共建“VR职业体验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培“‘旺工淡学’人才项目”。首先,以职业岗位学习场理论为指导,开发VR职业体验中心,学生分组进入不同的虚拟房间,进行单个技能点或工作全流程实训。其次,以多岗位技能标准化训练为目的,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引入旅行社、酒店管理公司,以企业管理模式运营实训基地,教学活动无缝对接企业经营活动。再次,以海洋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为切入点,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邀请渔绳结等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在传承人手把手教学下,学生完成“特色渔绳结”制作并进行宣传,形成学习成果;旅游产品与学习成果互通,学生增强对本地文化的内化与吸收。最后,通过“旺季上班、淡季进修”分段式培训,培育“旺工淡学”项目。学生旺季跟岗实践,协助企业完成涉外事务,积累岗位实战经验;淡季岗上实训,既得导师面授传技又加强与企业员工互动。

(3)互通有无的教学链:校内专职教师融合企业兼职导师。校内教师把握教学进度,进行涉外旅游英语知识与技能教学;企业导师立足岗位,挖掘教学深度,传授可鉴性强的职场经验;双师共育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如“海洋非遗美食—风鳗”教学,教师以佛跳墙等中国名肴为案例,讲授菜名故事、菜名翻译等语言知识;学生通过电子文本、微课等输入语料,掌握完成产出任务“为风鳗纪录片配音”所需的语言、内容和结构,然后通过视频短片,熟悉风鳗加工技艺;最后,学生能向中外游客用英语介绍风鳗,讲述海洋美食文化故事。此外,师生可现场连线旅行社导师,询问导游工作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企业导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学生讲述跨文化冲突典型案例“海外游客对风鳗加工及食品安全心存质疑”,提供“尊重异质文化”的处理方案。上述基于真实岗位工作的鲜活案例令学生深受启发,提出“与异地文化融合、促进品牌信息传播”的创新方案,体悟“服务第一、游客至上”的职业素养。

2.2.3 搭建多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涉外旅游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以“旅游专业知识+英语语言+实践”为框架,搭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多模块课程体系,突出英语技能培养的专业应对性。课程体系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通识教育/实践、英语语言/实践、旅游专业/实训及专项实训/毕业实习四个模块。理论课程体系于1~5学期开设,除通识教育外的教学模块均有相应的课程群支撑。实践课程覆盖学生3年学习生涯,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互促。如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设“模拟导游”等通识实践课,组织“走读千岛”活动;第3学期和第4学期开设“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等专业实训课,组织“小岛你好”专业志愿服务活动。

英语语言课含基础英语、职业英语和英语拓展等课程群,教学时应加强各学段英语课与专业课教学的贯通。英语语言课以职场活动为场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体系;以岗位英语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宽、厚、活”三维能力发展模式。基础英语为初阶课程,“宽”英语基础能力和中英语言文化知识,开设实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采用产出导向法,培养学生涉外沟通和多元文化交流能力;职业英语为进阶课程,“厚”专业能力,开设酒店英语、导游英语等专业英语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计课程项目,利用AI智能模拟实训系统营造逼真的职场情境,夯实专项职业英语能力;英语拓展为高阶课程,“活”职业岗位群综合化适应能力,开设职场英语等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高强度的实操演练,学生进一步熟悉岗位、增强岗位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2.2.4 构建“四定育人”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双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探索“四定育人”教学模式,即企业工种定岗位、立足岗位定项目、多岗训练定轮作、能力为本定考核,形成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和实训考核办法。

以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实训为例,企业提供“旅游产品设计员”岗位,校企共定“以典籍里的舟山、现实中的舟山和规划下的舟山为时间轴,制作文创产品”实践项目。学生基于对舟山历史文化的个性化解读,借助企业资源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双语明信片”“公交乘车卡”等创意品。旅客通过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欣赏动画视频,聆听通俗化历史故事;使用附带语音导览功能的舟山“一卡通”数字公交卡,了解当前所在地及相关的地名传说。英语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和海内外游客等评价主体从专业知识运用、英语描述的准确度与得体度、职业素养培养、劳动态度体现等维度,综合评价该项目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海内外游客对文创产品认同度高,认为“旅游纪念品形式新颖,设计感和故事感强,令他们对舟山的文化标识留下深刻印象”。

2.2.5 打造“能力互补”复合型师资队伍

以内培外引为原则,“三位一体”“特聘岗制”双轮驱动,学校教师企业化、企业行家教师化,实现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双向交流与能力互补,强化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创新“三位一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三位一体”指以英语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专业教师为客体的教学共同体。专业教师提供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教学和实践实操项目执行;企业专家提供行业咨询和前沿信息。依托该模式,英语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将研究成果转化到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其次,推行“特聘岗制”。学校聘请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企业导师任客座教师,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大师工作室的行业师傅,学生以学徒身份系统学习舟山文化、体会职业精神,共同实现舟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深化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持续打造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基于职业教育生态理念,参与主体各司其职,持续打造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①政府优化政策供给,以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为模板,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试点建设,催生市域产教融合体、协同创新平台等模式;②学校与行业和区域发展深度捆绑,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升办学层次;③旅游职教集团强化带动作用,发挥示范性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桥梁作用;④企业落实主体地位,加大融合力度,以资本、技术、管理参与办学,提高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内涵,加强“引企入校”的产业学院建设。

3.2 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学生学习过程是连接校企深度融合的关键点,为此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①宏观上形成校政行企协同联动的建构格局;②中观强调岗位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研究型企业实践,学生融入岗位解决实际问题;③微观改革教法学法,以课堂实操为抓手,更新产出导向法等教法、卡干合作等学法,运用虚拟仿真平台开展角色扮演等仿真实操,利用大数据评价岗位操作技能,实现“知识技能学习-仿真模拟技能训练-岗位实干真做”职业能力螺旋式发展。

3.3 实施专业与不同语种“轮耕复合”

目前,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我国的入境游市场小语种国家旅游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旅游类专业在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不同外语语种的“轮耕复合”,即不同语种专业方向隔几年招生,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舒缓同语种旅游人才的就业压力。对浙海职院而言,需促成旅游类专业与更多语种的复合,在既有的英/日语基础上,培养韩/泰语等外语+旅游复合型人才。

4 结束语

为满足舟山市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需求,浙海职院构建“一点五接”产教融合生态机制,积极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校企双方从明确“产出导向”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三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定育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校政行企共同努力,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实现产业所需与学生所学的同频共振,促进产业与教育的互融共长。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岗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