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轩
国文字历史悠久,其形体发展至今变化无穷,诗圣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可谓知言。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甲骨文,属于实用字体,而青铜礼器的铭文则是精心书写的字体,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千余年汉字形体变革的历史。汉字的形体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说法是有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实际上文字变化纷繁复杂,远非这五种字体所能囊括。民国以降,学界就陆续有汉字变迁史、发展史之类数十种著作问世,可是至今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汉字史著作。陆锡兴教授的《汉字形体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对大量文献材料的梳理,将汉字形体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不仅深化了对汉字形体发生、发展的研究,同时对汉字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有新的认识和拓展,足可称得上是一部填补汉字通史空白的标杆性著作,可与其他通史,诸如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艺术史等相呼应,共同组成人文学科核心知识。
该书全面论述了从商周到明清三千余年的汉字历史。很多内容有开拓之功,如对早期的金文和甲骨文、汉篆、魏晋篆文、曹喜篆书、唐代俗篆的特点分析,对汉代隶书、史书的区别,对汉魏八分到唐代八分的论述,对于草书、章草、以及草书教学的论述,对北魏铭石书、隋唐楷书形成的论述,这些都是以前学者在汉字形体研究时所忽略的。该书每个章节内容环环相扣,演变脉络清晰,使得汉字形体发展史上下紧密衔接。该书也对典籍上的有关名称做出厘清,几乎重新诠释了有关名词,避免了读者的误解和误用。
汉字形体是汉字的表现形式,是汉字直观的形象,它有纷繁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汉字形体研究是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字学的基础。该成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汉字形体各方面的知识,足以称为当代文字学的代表著作。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術形式,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俗观念、民族美学以及民族文化。书法的创作、欣赏又都以汉字形体为依托,陆锡兴的这部著作对人们了解汉字形体的历史,包括各种形体的概念、由来、特点,借助历史形体推动书法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成果可以作为书法学方面的基本著作,并使读者从中获得灵感,促进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发展。
陆锡兴教授于文字学领域已有多年研究经验,基础扎实,他的研究并非空中楼阁,不久前即出版了《汉字美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二〇二二年),此书分述商周象形篆、战国以来云书、缪篆、汉唐杂体书、飞白书、明清器物装饰美术字、文字织锦、美术化印刷字形、现代美术字以及漫画字。论证扎实,内容精彩,明白不同字形的特征。文献上有杂体书之名,但是从未说明何为杂体,作者揭示始于西汉,兴盛于南北朝隋唐的各种杂体,诸如偃波、嘉禾、朱草、仙人等。该书首次展示古代图像、金文、碑志、陶瓷、古典文献等载体,探讨汉字美术字的演变轨迹,对美术字的定名和形体进行考释,丰富生动的插图,解读透彻。将散落于各个时期、各个角落的古代美术字,通过系统的理论和逻辑整合起来,从而探究变化之由,阐明汉字美术字的概念、范围、沿革,深挖美术字的精髓,以期建立汉字美术字专门学术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陆锡兴教授于书法领域同样深耕多年,他很早就从事书法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书法作品入选上海市展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撰写《书法艺术》(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在《书法研究》《书谱》(香港)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于传统文字书法研究领域中多有创见,成绩斐然。陆锡兴教授致力于对传统汉字历史的继承、反思与突破,对书法学科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与贡献,如今该专著问世,相信必将使汉字史研究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