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碑》系吉林省文物考古所三峡考古队二〇〇四年三月在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时发现。此碑是东汉朐忍令雍陟为纪念七十年前朐忍令景云(字叔于)而立,称颂景云“政化如神”的卓越功績。“朐忍”一词由来丛文俊先生曾予考证,“朐忍”为汉巴郡属县,晋改字为“朐?”。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引阚骃云:“朐?,邱(蚯)蚓也。”又,《吴汉传》引《十三州志》云:“朐音春,?音闰。其地下湿,多朐?虫,因以名县”。碑文“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表明景云是楚国贵胄,《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迁诸关东,豪族英杰,都于咸阳”和“帏屋甲帐,龟车留遰,家于梓潼”,披露出景云先祖先后经历西迁关中和南徙巴蜀两次大规模迁徙最终定居梓潼的情形。关于西汉时期关中向蜀地迁徙的记载,见于《汉书·高帝纪》,景云碑中景云先祖迁徙的经历与王孝渊碑记述极为相似,为扬雄《蜀都赋》“秦汉之徙,元以山东”之说又添一有力新证。梓潼为西汉武帝时置,东汉时属广汉郡(郡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城关一带)十一属县之一。《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梓潼县:“四姓:文、景、雍、邓者也。”景氏俨然跻身当地四大名族之列。
《景云碑》书刻于隶书高度成熟的东汉后期。一般认为,其方整朴茂的总体风格与汉碑中的《张迁碑》相类,不同之处是更显浪漫多姿。纵观全碑,点画峻整,方圆兼备,于严谨中见灵动。特别是“三”“重”“望”等字的长横雁尾高挑,显得夸张而豪迈。甚至有的横画两端向上挑出,锋芒毕露,与中原地区成熟的汉碑笔法体势迥异。结字则以方整严谨为总基调,中宫紧收,左右开张,字形大小错落有致,节奏感强。丛文俊先生认为,《景云碑》夸张的雁尾即古代书论中的“击石波”,且波挑不避重复,与成熟期的“八分书”相比,并未高度程式化,反而显得粗率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八分隶书演化的最初状态,体现了巴蜀地区独特的艺术风韵。在汉碑极少且总体质量不高的西南地区,《景云碑》的出土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是目前三峡地区出土的唯一汉碑,且品相极佳、字口清晰、雕刻精美,既有重要的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价值,也有极高的书法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即使放在《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诸多汉代经典名碑中,也毫不逊色。丛文俊先生赞曰:“而就所见之雕饰、书法,即足以颉颃中原,堪称汉代西南第一碑”,并跋“隶存古拙妙生辉,因果谁能道精微。沉埋千载锋杀在,看取西南第一碑”。(王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