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建宁三年残碑

2024-01-14 13:37:46
中国书法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刻工建宁收笔

东汉灵帝建宁三年残碑,一九九三年出土,学者魏坚在《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一文中有对该碑墓葬作过记载。此残碑著录于西林昭一(著)、陈松长(译)《新中国出土书迹》及徐玉立《汉碑全集》。成武则在《东汉建宁三年殘碑考》中对碑刻的内容、形制进行详细的描述。丛文俊在《包头汉墓出土残碑散考》中对此碑进行补释,并对书体式样、书者身份以及笔法与凿刻工艺等的学术价值,部分字采用篆体和装饰风气三方面诠释此碑的书法价值。

碑主身份大致可以确定的信息有以下几点:“任楚将”三字,可知其先人在项羽军中任职。除里籍不明外,大致可以断定他是楚国遗民。碑文中有“扬允好”作为碑主姓字,让人费解。碑中对于碑主生前的美德懿行有概括性的勾勒:“抚育孤稚”“敦诚笃信”“好乐施与”。因为碑主人生前德行高尚,故而有举孝廉、擢有道的经历。他曾任下邳令、平原相等职,最后“终于家”。可见,由于死者的“逡巡”退让,而最终导致“位不副德”,暮年归于田园,终于没有任职,葬于五原郡。

东汉灵帝建宁时期仅存五年,它却是汉隶书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它上承延熹时期隶书的质朴、方正与淳古,下启熹平、中平时期及三国隶书的规范、匀净与精密。

建宁时期的隶书碑刻书风约有两种:一种方整朴拙,一种俊挺流丽。建宁隶书碑刻中,方整拙朴者如《衡方碑》《西狭颂》《郙阁颂》。这些隶书刻石造型长方,笔势方正,折处刀笔明显。俊挺流丽者如《建宁三年残碑》《建宁残碑》《杨叔恭残碑》《张寿碑》。因为楷书笔意的参入,是汉隶书风脱离方正朴拙,走向俊挺流丽的开始。

建宁时期的隶书在书写上日趋成熟,风格多样。其碑刻有三个鲜明的书刻特征:方折的起收笔、明显的篆书意味及楷化痕迹。在刻写中见方笔刀意,足见刻手水准不高;在书写上有篆意与楷化趋势,可知文吏在对方正约束的传统隶书进行承传与创变。此一时期,刻工似乎并不着意于八分轨范,书刻上石过程中随己之意,以致部分作品刻写水平不佳。

《建宁三年残碑》用笔遒媚端秀,尤其是在横画起笔上顿按回锋,方折收笔波势外拓,刀意明显。实际上,早在建宁之前,《张景碑》《朝侯小子残碑》《袁博碑》诸碑中已有方笔,及篆书笔意和装饰化的端倪,不过这一时期的隶书刻工大都精致,刻工鲜有粗制滥造者。

《建宁三年残碑》与《熹平石经》一样,皆是三国两晋时期方折隶书之发端。杨鲁安称《史晨碑》与《建宁三年残碑》风格上相似,唯《建宁三年残碑》用笔略显瘦挺;笔法上与《朝侯小子残碑》体式一致;审美上匀整中间奇飘逸,与《张景造土牛碑》在伯仲之间。

丛文俊先生认为汉代隶书的书写者有两种人:一是士大夫;二是下层文吏。显然《建宁三年残碑》是下层文吏所书。此碑是汉隶发展过程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线索。它既有参篆法后的质古,又不乏参楷书以后的姿媚。它引领了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士大夫、文吏刻石书风的审美趋向。(王守民)

猜你喜欢
刻工建宁收笔
美术作品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中国篆刻(2022年2期)2022-03-29 09:58:26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江苏教育(2020年45期)2020-08-06 02:42:16
软硬兼施(二)
中国篆刻(2020年2期)2020-03-23 06:31:24
建宁苏区又添新亮点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29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
明清徽州刻工发展及特点*
中国出版(2015年10期)2015-01-30 15:37:20
门外阳光
山西文学(2014年11期)2014-10-29 03:51:32
高建宁: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