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二〇一一年四月开始发掘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二〇一五年七月在墓中发现了五千二百余枚简牍。在这批简牍中,约有六百六十枚的内容是关于《孝经》和“孝”的说解与阐释。它们与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王墓《儒家者言》和甘肃肩水金关汉简中《孝经》的内容有所关联或重合,共同反映了汉代《孝经》传注和解说类作品的大致情况。研究者推断:此批简书关于《孝经》和“孝”的说解与夏侯始昌至后苍至翼奉这一师授脉络之下而有的《孝经》说可能有特别的紧密关系。虽然海昏侯墓出土的汉简《孝经·说解》残损情况严重,但它们依然是迄今出土的此类文献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对研究汉代儒家学说有重要意义。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指出:我们可以把(汉)武帝中晚期看作隶书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时期。前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早期隶书,也可以称为古隶。后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成熟的隶书,也可以称为八分。据专家推测,海昏侯汉简《孝经·说解》可能抄写于汉武帝晚期。从书体上看,这批汉简“挑法”“波磔”等隶书笔法特征和“扁方”“规整”的隶书结体特点渐趋完备,正体化程度已经较高。当然,在海昏侯汉简《孝经·说解》中如“重捺”类古隶笔形仍有遗留,接近篆文的字形及构件也并没有完全消失。无论是从书体还是字形构造上观察,此批简书都呈现了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代特征。从审美风格上看,这批汉简呈现的是严谨、精巧、秩序、规范之美。在用笔上,逆入平出,起收分明,整体上节制有法,笔形的角度、体态、大小皆适中有度,少有夸饰之笔。在点画组合上,同类点画采取平行列置、相交点画采取等分处理,字内空间分布相对匀称。结构安排上平衡与对称两种造型方式得到进一步加强,单字外轮廓形状和字径大小也大致得到统一。可以说海昏侯汉简《孝经·说解》在用笔、结构乃至行款布局上的安排,都有严格的程式,反映了書手已经熟练掌握隶书的书写规律,体现了较为高超的书法修养。此类风格的形成不仅与西汉“善史书”的文化政策和“课吏取士”的考核标准有关,也和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书法风气存在联系。
海昏侯汉简《孝经·说解》属于隶变行将完成、汉隶大体定型的关键时期,是研究西汉中期书体演进的新材料。它是简牍墨迹发展链条的一环,是中国书法风格整体面貌的补充,对拓宽中国书法史的视野和叙述思路、成就书法新经典等皆可提供参考。(李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