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思政课:主流媒体对“立德树人”精神价值的建构

2024-01-14 22:14霍志刚王瑛洁
电影评介 2023年20期
关键词:第一课公开课开学

霍志刚 王瑛洁

电视公开课是公开课教育与电视媒介的有机结合,将传统课堂的对象性、目的性与组织计划性,借助电视的可视化媒介进行重组,以实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我国的电视公开课栏目主题内涵多元,主要面向6至18岁的少年儿童,在电视数字技术不同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公开课也显现出诸多新趋势,如科技化的态势明显,电视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未来感。同时,网络传播矩阵的日益完善也进一步拓展了节目的受众面,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同听“一堂课”打破了技术壁垒,有利于推动教育资源平衡,实现家校互补、社会共育。

央视《开学第一课》是我国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电视公开课栏目,开播已16年,与全国各地观众在秋季开学时间准时相约,已然成为许多少年儿童迎接升学与成长的一场仪式。《开学第一课》缘何能成为现象级栏目并深受观众青睐?其根本原因在于节目实现了主流文化与大众思想需求的精准对接,该栏目以主流媒体的权威话语汇集时代最强音,并充分结合中小学年龄段观众的审美偏好,编码、转化、生成为一堂生动的电视思政公开课,利用全国共上同一堂课的形式践行其公益题旨,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与引导功能。《2023开学第一课》依然在今年9月1日“开学日”晚8时应约而至,围绕强国复兴、立德树人的主题,带领广大观众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领略祖国生态环境之浩博、触碰科技创新之日新月异。“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文化学者、航天员纷纷登场,他们敢为人先的楷模精神收获了一片赞扬。《2023开学第一课》集爱党爱国精神、时代楷模力量、传统文化精髓于一身,观照过去、当下、未来的时空,建构一场意义非凡却又不失趣味的电视舞台仪式,诠释电视公开课应有的价值引领功能。

一、符号、语境与互动: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主题架构

主题先行是电视公开课的重要传播策略,针对感性思维活跃,但理性思维尚不如成年人成熟的小观众,节目首先要确立鲜明的主题旗帜。主题选材上要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与可读性,既充分贴近我国青少年校园内外的日常生活,能够使之理解并转化为个人感悟,同时还要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同向,选取具有当下现实意义和广阔视野的主题。回顾历年来《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有关的不在少数。例如,2021年的“理想照亮未来”将建党百年风雨兼程与民族复兴连接起来,2017年的“中华骄傲”诠释了深深镌刻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化自信;2015年的“英雄不朽”历数古今英雄,展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取义成仁、以身报国的英雄观;2014年的“父母教会我”追溯华夏民族“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根脉,将时代精神与传统孝道相结合。因而,《2023开学第一课》秉持这一传统,选择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此外,《开学第一课》每年选定的主题,无不与当年发生的时事热点相联系,2023年节目中的话题点颇多,例如杭州亚运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神舟十六号飞船升空等等,因此,《2023开学第一课》兼具回望与展望的双重视角,带领少年儿童回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脉,再由脚踏实地转向仰望天空,走近中国“拉索”宇宙观测器与航天空间站,突出未来时空的高科技感与未知元素。

随着多媒体互动渠道的日益开放,以及电视拍摄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公开课栏目的舞美设计迭代升级,舞台氛围、音效场景和道具设置日趋完善,节目的展呈手段也日趋多样。技术精进推动电视公开课寻求艺术审美上的突破,通过沉浸感的空间塑造,创新知识性框架的展演体系,从而深化受众的参与层次、强化其参与意愿。《2023开学第一课》,导演组采取实景课、视频影像和现场讲述三位一体的方式,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物的故事呈现得立体生动、细节饱满。实物资料的展示是以往电视公开课中极易忽略的环节,由于演播厅的空间限制,作为倾听者的同学只能从讲述者的口中获取抽象概念与感性思维。但《2023开学第一课》的实景课设置,将传播场域由演播厅搬到文本信息的生成空间,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国家公园,或是飘满茶香与稻香的田野之中,用可信、可感、可触的环境营造传播的人文情境。当孩子们聆听了歼-20战斗机的故事后,主持人由一封录取通知书出发,自然地过渡到中国航空博物馆的情景,在林立的飞机模型与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完成电视仪式的构建,令场内外观众共同感受志愿军飞行员英勇爱国的大无畏精神。置身于記载我国百年航空历史的博物馆,身处众多具象的鲜活历史之中,观众心中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背景中的飞机模型并无华丽耀眼的光芒,却是最真实可触的符号,诠释出“伟大出自于平凡”的真理,蕴藏着千秋凛然的英雄之气。

钱穆认为:“文化譬如一大流,各个个人则只如此大流中一滴水。”[1]《开学第一课》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阐释言简意赅,没有刻板的说教与理论灌输,而是从实物和亲身讲述出发激发精神力量。节目整体犹如一部不受时空场地限制的纪录片,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在短短110分钟内,来往于数个时空,以真实的故事和荡气回肠的讲述,完成这场生动难忘的课堂教育。

节目还充分利用云技术进行跨屏连线,建构演播室内外畅通无阻的互动空间,邀请桂海潮、朱杨柱、景海鹏等三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分享背后的奋斗故事,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当起了太空导游,成为整场最大的亮点。三人都曾谈到自己少年时代仰望蓝天的志向,不仅有模范力量的立志教育,三名宇航员对自身奋斗故事的讲述更是极具实践精神。这样的“太空授课”并非首例,早在两年前的《开学第一课》中就已经实现了这一技术突破,从追梦人到圆梦人的身份转变,让小观众们倍感亲近。身份置换在节目中不止一次,主持人与主讲人经常将问题抛给现场的孩子,让孩子自主释义“考古”“宇宙”“自然”,面对童言无忌的天真话语与充满童真的奇思妙想,节目实现了化繁为简,同时也完成了主体地位的突出,让孩子贯彻“在做中学”,用电视节目传播培育中小学生实干精神。“太空出差三人组”的讲述新颖、有趣、互动性强,结合2023年神舟十六号启航的时事热点,讲演、展示和互动相结合的整体框架,再加上亲密无间的讲解与沟通,展现主流文化与大众意识的耦合共融。

二、时空互嵌格局下的历史照鉴与协同效应

教育性是电视公开课的首要属性,也是这类节目创办的终极题旨,但电视公开课中教育目的的实施过程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它所采取的不是填鸭式的知识填充,而是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说清说透专业性知识,激发少年儿童主动思考知识背后的人文积淀与内在思想。因此,一堂优秀的电视公开课应是知识传播与审美表达的集合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的篇章结构与形象有效的传播手法。从这一角度而言,《2023开学第一课》的故事内容与节目流程形成了和谐的有机体,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复兴”二字,以展望的姿态畅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节目中所有段落都与“复兴”主题有着密切关联,如高能物理研究、国防科技建设等,充满科技感的讲述,使荧屏前的青少年仿佛徜徉浩瀚的科学星海,更明确自己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使命与责任。然而,节目对于未来的畅想是历史的砖石铺就的,创作者采用古今嵌入的叙述手段,让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交相辉映,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终极题旨。

从节目“强国复兴有我”的主题来看,复兴是要靠理想的光芒火炬来照亮的,此处的理想象征着传承与赓续,包含着一份以史为镜、鉴古知今的历史使命感,只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风雨历程中汲取养分,青少年才能知兴替、明古今,看清中国未来的大方向。因此,节目在110分钟的有限时长内,设置了许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美德有关的内容,它们不是显性的,而是隐含在人物故事和舞美设计中,讲述者如触发机关一般使其显现,观众方才感悟到许多思想贯通古今的高妙境界。显性内容与隐性元素间的和谐统一,为节目营造了多层次的叙述语境。嘉宾在其中不再扮演单一的“讲述者”角色,嘉宾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主动与被动,而是转换为二者共同思考、探究、提炼现象背后的思想内涵的过程。

就“立德树人”而言,《开学第一课》在阐释这一宏观命题时首先有着极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节目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将德育放在培养人才之首,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展现了圣贤先哲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提倡在此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古为今用、合理扬弃。因此,节目将“切题”作为古今互嵌的前提,《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文明探源等关乎中华民族寻根问祖、传承文化的重大工程,分别以亲切的姿态在节目中与小观众见面,王博、金晓明等首席专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孩子们强调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启示新一代如何接过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鲜活生动、满含真情的语句形成了两个时空之间的照应。

这样的对照在节目中无处不在,《2023开学第一课》节目总体分为三个篇章,分别着眼过去、当下、未来。从第一章古人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智慧与创新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到第二章今日的中国百姓如何投身奋斗进程,扎根祖国的青山绿水间,为强国复兴贡献绵薄之力;最后在第三章的未来展望中写下掷地有声的结论,载人航空飞船和歼击机上天、中国承办亚运会,古老的华夏九州旧貌换新颜,未来如锦绣般铺展开来。节目通过构建古今的强烈反差让青少年领悟到当下来之不易的道理。

电视公开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矿藏的开掘愈发重视,《2023开学第一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堪称亮点,节目针对“复兴”主题,厘清了“鉴古”与“识今”之间的关系,引导少年儿童从历史现象中探寻规律,体现了大众媒介将感性认知抽象为理性认识的功能。从中国国家版本馆说起,在孩子们好奇打量世界的眼睛中重新审视数千年前方兴未艾的华夏文明,为中国儿女屹立东方寻根溯源。节目将文物上的刻画符号动画化,孩子们紧追其后的生动表演,寄寓了“追寻”的深刻意味,在沉浸式的场景打造中,古今结合昭示出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发轫于历史源流之中,又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时代的激流下被打磨至今天的模样。主持人龙洋的一句“尊内藏乾坤,心里有中国”,更是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身,孩子们的对答与追寻,在一来一往之间,逻辑清晰,事例丰富,彰显了中国新一代的青春活泼,消解了电视荧屏内外的距离,让古今未来在层层嵌套中碰撞出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三、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文本研究与仪式设计

《开学第一课》的开播岁月,正是我国全媒体传播语境的高速发展阶段,网络媒介与移动端的普及,让信息数量呈指数倍爆炸式增长,我国青少年也在面对日趋复杂的舆论场和信息生态。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利用电视阵地,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话语场,对处于思想观念形成时期的青少年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但同时更需要做好传播方式和受众定位的相应研究。对于信息的接收方,输入大于吸收是常态,这就要求生产信息的一方从视听画面、文本内涵等多方面不断优化节目,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覆盖范围与接受程度。近几年来《开学第一课》的思政教育价值逐步凸显,节目主线从公益科普、知识教育转向价值观的树立,以党和英雄楷模的精神激励下一代,让电视荧屏前的中国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开学第一课》的受众是中小学生,在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主流媒体的合理引导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其特有的功能是作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系统”[4]。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所要建构的正是这样一套评价标准,在广大中小学生通过榜样人物的力量,让观众明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将往何处去的问题,节目围绕这一点,为少年儿童量身定制了一套传播仪式,完成的不仅是内容的选材与编排,更是基于观众特征的内容生成与再创作,用小观众能够与之共鸣的语言与内容,引领其精神方向,塑造积极向上、奋斗进取、朝气勃发的价值引导体系。

《2023开学第一课》半圆形环绕式的舞台呈现很贴近于真实课堂,还设置了课桌椅,邀请数十位小学生现场听课。在文本设计上,《开学第一课》也充分考量了中小学生的情感偏好与理解能力,节目全程没有一句艰涩深奥的语句,用质朴平实、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打动人心。演播厅内,撒贝宁、龙洋二位主持人与讲述者全程互动,注重以少年儿童为中心,予以现场听众自我展示的环节。节目中,撒贝宁宛如孩子们的“课代表”,站在儿童视角提问嘉宾:“宇宙的‘古要怎么考呢?”“化石去哪里找?”。演播廳外的实景课中,节目更加注重培育小听众的自我探究能力,而且特意为学生们预留了现场提问环节,促动双方间的信息交互。在聚焦生态环境的第二篇章中,孩子们在茶山与田野间聆听虫鸣,感受云雾升腾的气象变化,品尝茶叶与大豆叶,深度探究“为何害虫很少啃食茶叶?”这一问题。节目对听众五感的全面调动,在保留真实课堂体验感的基础上,突出了节目形式的新颖有趣,尽管讲述场域发生了变化,却没有折损节目一贯的仪式感。“仪式和习惯对社会构架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构架赋予传统以完整性,仪式是使传统得以保存的一种实践方式。”[5]《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仪式设计确保了公开课节目的严肃性、权威性,而具有创新价值的室外实景拍摄部分,又契合了近年来中小学生群体内的研学、游学热点,审美空间与知识情景的合而为一,既彰显了电视公开课栏目的知识厚度,又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演播厅的内外联动更突显了素质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给人以知识的补充与情感的洗礼,与我国青少年儿童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的知识形成有机的互补关系,促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结语

总之,《2023开学第一课》通过今昔对照,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诠释得极为到位,真实可感的时空穿梭和历史亲历感,充分映照了“强国复兴有我”这一主题。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讲述来引领舆论风向,把理想信念深植于广大中小学生心中,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节目擅于因势利导、因事而化,通过电视的大众传媒渠道和主流话语的官方引导,完成立德树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239.

[4]李德顺.充分重视价值观念系统的建设[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02):20.

[5][英]安东尼·吉登斯.生活在后传统社会[M].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

【作者简介】  霍志刚,男,黑龙江宝清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瑛洁,女,吉林白山人,吉林警察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第一课公开课开学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开学啦!
开学了(2)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