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融合:动漫影像“红色记忆”的高校美育新论

2024-01-14 22:14邓琦
电影评介 2023年20期
关键词:题材动漫美育

邓琦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育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育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育情感之应用。”[1]蔡元培在教育的精神属性中将“美育”突显出来,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之主张,给予今人诸多启迪。美育,还须“审时度势”。当今高校的课程思政,不仅打破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藩篱”,正在推动“思政+专业”的全方位融合,而且红色教育议题中,面对“网生代”①“游生代”②的“95后”“00后”,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向“动漫影像+红色记忆”的美育方式,从而更加适应在网络视听思维熏陶中成长的这一代青年学子。课程思政中的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是以动画视听语言的符码系统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历史,开展红色美育的动漫作品。基于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有必要在前人诸多研究基础上,从动漫文本的“思政性”与“艺术性”、教师层面的“引导性”与“适应性”、学生层面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三大维度展开新的探讨,促进动漫影像“红色记忆”高校美育的“三维融合”。

一、文本:“思政性”与“艺术性”

高校美育中的文本选择,要在内容层“历史的”标准中提炼思政性,在形式层“美学的”标准中提炼艺术性,并且努力强化“思政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2]这为当今高校运用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探索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一)“历史的”标准: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的“思政性”准绳

相较于“纪实性”文艺作品,动漫影像从人物形象的夸张程度到故事情境的奇幻特色,更加突出了“戏剧性”。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是对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高校理应注重甄别这些作品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是否符合历史规律,是否符合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性”准绳。《马克思漫漫说系列》是一部包含了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内容的量大体周、极富创意的动漫系列,其中,“《马克思漫漫说系列·半小时漫画党史(1921-1949)》开发了漫画视频,探索多媒体呈现,分‘五四风雷,唤醒民众‘开天辟地,党的诞生‘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万里长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部分,从年轻人的学习成长需求出发,确保知识点言之有据又有趣”[3]。在历史标准下,要实现高校对“网生代”“游生代”的美育功效,还须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话语回响。该作品讲述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思想启迪,在十月革命后扛起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时,直接采取“李大钊放大招”等当代青年人亲切熟悉的话语,以轻松诙谐的形象引领当代学子走入历史深处。

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系列的另一重要成果——《马克思漫漫说·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抽象与具象、学理与故事的充分融合,意义重大。一般理论教程偏重理论而轻视理论产生的历史环境、理论提出者的人生经历等理论产生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漫漫说·政治经济学》则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强调了这些先决条件,比如在介绍马克思人生蜕变时,使用了德意志版“孟母三迁”的话语,讲述了马克思从一名最初的“问題学生”,经历了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的学习,再到成为耶拿大学博士的人生历程。这种叙事对于马克思为何会创造性地提炼出“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理论”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让青年学子通过视听方式不仅能理解,而且能“触摸”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多个方面。

在“思政性”准绳下,高校课程思政要规避选择漫无边际的、想象力“越界”的文本。所谓“越界”,就是陷入类似前几年“抗日神剧”那种涂鸦历史、游戏战争的泥淖。那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文本切不可进入高校教育领域。那些经不起学界、业界、受众考验的“抗日神剧”将历史虚无化,将英雄偶像化,将战争游戏化,将情节荒诞化,不仅没有发挥作品的教育功能,反而制造了荧屏的精神污染。鉴于此,慎防历史虚无主义,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做足历史功课,尊重历史真实,不仅是高校选择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时要遵循的规则,也是业界在后续创作中必须重视的原则。“一个人历史观正确,其看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就经得起检验,反之就容易陷入唯心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也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把利器。”[4]动漫影像的“红色记忆”要引导莘莘学子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回望历史,面对当下,展望未来。

(二)“美学的”标准: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的“艺术性”标尺

红色题材国产动漫作为艺术作品,相较于历史著作而言,是两种“真实”即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辩证统一。优秀的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把历史具体的事件、现象加以提炼,抽象其本质,再以合理的艺术想象赋予其美学光辉。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的美育过程也是艺术传播过程,是有别于教科书式的,以审美路径来实现创作与接受达成共情、实现共鸣的过程。就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的“艺术性”标尺而言,高校美育在文本选择中,要注重对以下两方面价值的甄别。

一方面是象征是艺术价值。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影像要立足历史真实,创造审美世界,就不可“空中楼阁”式地漫天涂鸦,而应该以“深扎沃土”的方式,实现审美意象对历史真实的象征性表达,实现动漫形象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的高度融合。在一些优秀的红色题材国产动漫作品中,即便是拟人化的形象,也具备强烈的典型性。红色题材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塑造的兔子形象,就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和典型指向。“《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中,只有了解红色五角星符号、镰刀和锤子组成的符号、国鸟白头鹰代表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将兔子、毛熊、鹰酱和中国、苏联、美国一一对应起来。”[5]在该作品的一个故事中,兔子们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与强悍的鹰酱正面对抗,兔子们为了保卫家园英勇斗争,不惧牺牲。学生们起初只是被“兔子大战鹰酱”的紧张情节所吸引,随着剧情深入,不难感受到这是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象征化、隐喻化呈现。这一象征符码的解读,是青年学子从感性的、具象的文本维度向理性的、抽象的精神维度之跃迁,是一个美育得以升华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崇高的美学价值。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在美学品格上应当彰显崇高之美。美学家康德所界定的崇高,蕴含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当客体趋于力的无限大或量的无限大,“超过主体想象力(对表象直观的感性综合能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即对象否定了主体,因而唤起主体的理性观念。最后理性观念战胜对象,即肯定主体”[6]。当崇高进入到中国美学视野,不仅具有通常的美学意义,还具备高尚的道德意涵。这种美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精气神的一种审美投射。《湘江1934·向死而生》是一部展现湘江战役的红色题材国产动漫作品。深入剧情,作品不仅彰显了战士们美学的、道德的崇高之美,还展现了这种崇高对他人的感召,从而集结成更为宏大的崇高力量。“饥饿的红军战士面对红薯地,在遵守纪律与生存问题间进行抉择时,选择用一块大洋买下红薯,而反动民团头目刘旺财看到红军留给老乡的大洋后却选择了私吞。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使旁观这件事的韦二牛在心理上开始觉醒,这才有了之后救治红军战士黄玉长生以及成长为真正的红军战士的故事。”[7]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理应以崇高为审美底色,兼具其它多种审美范畴,形成美学意义上的“美美与共”。

二、引领:“引导性”与“适应性”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要充分发挥引领学生的职能。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传与受的过程。在红色题材国产动漫育人的传播过程中,应适应当今“网生代”习惯的交互式传播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的是首轮“意见领袖”①。教师这个“意见领袖”的教育引导要注重交互方式下“引导性”与“适应性”的辩证统一。

(一)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思政育人中教师的“引导性”

动漫影像是一个由动画视听符码构建的话语体系,整体上是符号“能指”的集合体。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经验,从不同视角观看同一作品所产生的感受往往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教师在红色育人中结合动漫影像实施引导,将学生们对“能指”的感性把握迅速引向具有丰富意涵的“所指”之岸,同时教师自身理应提前做好思政功课与艺术功课。

例如,动画片《长征先锋·兴国之剑》的故事呈现了“兴国之剑”这支长征途中特战分队的奋战历程,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叙述了长征路上的英雄事迹、革命情谊与感人往事。教师要結合《长征先锋·兴国之剑》,从具象的“能指”向精神的“所指”展开引导,以权威话语讲清楚为什么“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讲清楚今天的莘莘学子为什么要学习长征精神,讲清楚青年一代要怎样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从故事到内涵,从历史到现实,需要教师发挥好权威型“意见领袖”的引导职能。

在课程思政中运用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时,还要避免反复使用同一文本。教师理应具有足够的案例存量,就长征这一教育主题而言,还可以选择《长征系列动画》《经典长征路线动画版》《26集长征主题系列动画片》《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漫画》等多种文本,从不同动漫作品、不同人物视角、不同叙事风格中把握长征精神,阐释长征精神,发挥好教师的引导性。

(二)红色题材国产动漫思政育人中教师的“适应性”

教育本身是一场师生间的交互式传播。今天的红色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具备“引导性”,还要具备充分的“适应性”,以适合媒介融合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趋势特征。动漫影像的美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幻灯片大屏幕上,而应当充分运用全息影像技术、互联网社交平台来实施全媒体、全方位的红色美育。

利用全息技术制作的VR(虚拟现实)版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影像《可爱的中国》以VR交互设计了青年人熟悉的“穿越剧”情节:虚拟人物在图书导览精灵的帮助下,穿越回革命战争年代,化身为方志敏身边的不同人物,故事就以虚拟人物与方志敏的结识为主线,以VR立体时空的逼真影像再现方志敏“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VR所营造的虚拟立体环境有别于传统影视的“二维”屏幕,这种虚拟又逼真的“三维时空”更容易令受众产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更有利于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托举起革命英烈的崇高精神。

在作品传播方面,《可爱的中国》在哔哩哔哩网络平台带来了弹幕热潮,无形中扩大了红色美育的范围。“与此同时,该片还广泛开展合作,联合抖音各大动漫博主、方志敏干部学院、动画官方微信等平台对动画片及主题曲进行网络推送互动,多次走进校园开展看片会,与师生进行深入座谈沟通。”[8]这一案例也启迪高校理应适应媒介融合环境,要在传统多媒体育人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融媒体实验室,为课程思政赋能。

教师作为最初的“意见领袖”,要兼顾引领中的“引导性”与“适应性”,并逐步发散为“两级传播”乃至“多级传播”,逐渐在各个层级和圈层培养更多的学生“意见领袖”,运用不同媒介手段形成由动漫衍化而来的更多媒介衍生品,发挥出红色主题影视作品的持续传播效应。

三、主体:“自主性”与“自觉性”

伴随着影像媒体长大的这代青年人,视听思维、具象思维、感性思维在其接受信息、解码信息以及信息再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采取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实施美育,也是适应“网生代”信息思维的表现。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助力课程思政的意义有三点:其一是有利于“议程设置”生成。动漫影像本身的叙事性、亲和力、趣味性容易在轻松的氛围中引起青年学子的探讨,从而生成系列议题;其二是有利于“拟态环境”生成。当青年学子由动漫的叙事性上升至思想性、价值性的探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采取演讲、书写、辩论、剪辑短视频等一系列媒介融合方式构建红色主题的信息环境;其三是有利于“多级传播”。当拟态环境形成后,不同的圈层、小组又会生成学生“意见领袖”,他们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发挥出“多级传播”中“枢纽站”与“加油站”的功能。当然,这还须引导学生主体实现“自主性”与“自觉性”的融合。

(一)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开掘

在当代交互式的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彰显其自主性,这也是对其主体地位的肯定。对于影视相关专业并具备动画制作能力的学生群体,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红色主题,这个主题需要思政课、专业课以及校园媒体平台共同构建一个信息环境,使学生在这种信息环境中通过校园范围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形成对这一主题的“议程设置”。在教师整体布局下,学生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实现组织化的学习与制作,在自主性的探索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借助包括动漫影像在内的媒介融合方式开展红色教育,培养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自主性”,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拟态环境和更具效用的议程设置。在江西省开展的高校“红色走读”竞赛活动中,江西理工大学承担了赣南片区十余所高校的活动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得高校之间通过该活动增强了彼此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与竞争合作,不仅激发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推出了优质的红色影像作品,而且促进了校际红色育人“共同体”的生成,这本身是拟态环境的延展式构建。在众多长征题材作品中,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乘舰”团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作了红色题材国产动漫《一盏马灯》。该作品是典型的媒介融合成果,以“绘画+动画+微视频”的形式,讲述了红军长征中“马灯”背后的故事,赞扬了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一盏马灯》荣获江西省高校“红色走读”竞赛活动一等奖。在该竞赛中,还有赣南片区许多其它高校的作品,都是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积极性,发挥其自主创造力的成果。竞赛本身各个环节的议程设置、各种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也增强了红色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滋养。

在创作、传播、获奖、再传播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不仅得到了彰显,而且借助网络媒体延展了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的美育范围。对于非影视相关专业的学子而言,在红色教育中可以结合其本专业,强化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联动,并以小组讨论、动漫影评、简易短视频制作和课堂展示的方式,使红色题材国产动漫能够在这些学生群体中发挥好育人作用。

(二)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培养

红色题材国产动漫的高校美育要适应时代,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也要实现“自主性”与“自觉性”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影像通过视听语言的审美路径,建立起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自觉、艺术自觉,从而上升到文化自觉。这种“自觉性”,往往是在学生自主探索而非被动灌输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积累、思索、辨析、探究、總结而取得的思想学习成果。学生在红色文化领域融“自主性”与“自觉性”于一体的探索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涉及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导层面,要营造红色育人的信息环境,充当好首轮意见领袖,实现“引导性”与“适应性”的融合,从而将思政主题导入课堂。与此同时,在文本选择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的历史的”品鉴标准,选择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融合的优秀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影像,向课堂导入文本。对于动画、影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还要以这一标准来衡量与引导其动漫艺术创作,将创作的“思政性”与“艺术性”实现融合;其次,在课堂调度中要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联动,促进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师资协同育人,并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彼此配合,形成各个层面的“合力”;最后,通过课程思政,要培养出兼具“自主性”与“自觉性”的学生主体,进一步优化美育环境与文本创作,最终生成“三维融合”的循环机制。

结语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在媒介融合时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以文化人、以美塑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文本维度“思政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引领维度“引导性”与“适应性”的融合,主体维度“自主性”与“自觉性”的融合;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促进三大维度之间的融合,方能形成红色题材国产动漫助力高校课程思政的“三维融合”动态循环。在新时代,动漫影像的“红色记忆”不仅唤起人们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也启迪人们汲取历史经验,勇于开创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既是理想,也是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08.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EB/OL].(2021-09-30)[2023-10-08].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9/30/c_1127915721.htm.

[3]许旸.用动漫讲党史,红色故事吸引Z世代[N].文汇报,2023-05-09(6).

[4]李安峰.新时代抗日剧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之反思与突围[ J ].电影评介,2019(11):102-105.

[5]高宪春,薛欢.从视觉认同到价值观浸润——《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2(20):93-95.

[6]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9.

[7]肖夏.红色动画电影传播分析——以《湘江1934·向死而生》为例[ J ].新闻研究导刊,2021(20):4-6.

[8]顾怀灏.新媒体视域下红色题材动画的创作与传播——以动画片《可爱的中国》为例[ J ].科技传播,2022(06):

73-75.

【作者简介】  邓 琦,男,湖北监利人,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主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影像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基因在高校

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编号:21YB09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题材动漫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美育教师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