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4-01-13 03:48关功仁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云崖岷山泸定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作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初定稿。也就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红一方面军长征即将胜利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从长征开始以来,毛泽东始终为革命前途担忧,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此时,他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泻而出,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主题。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因为在整个长征过程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天上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但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的呢?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回答!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豪迈气概。如果说“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句还是一般表述的话,那么诗的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便是具体描写,也是对首句的强调。诗人把自长征途中遇到的千万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红军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的意思。“只等闲”,说明“不怕”,岂止不怕,而且从容不迫。突显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勇敢顽强、敢于胜利的革命奋斗精神。

诗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这是全诗的总领、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雄浑博大的艺术基调。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也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描写。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紧承上联的“千山”。描写红军翻山越岭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豪迈情怀,具体形象地拓展、丰富了红军“不怕”“只等闲”的内涵。“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五岭山脉绵延千里、乌蒙山雄拔陡绝,极力往大处说。但在红军的眼中,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球。在这里,作者尽量往小处说。说得愈大,愈见越过他不容易,愈见“远征”之难;说得愈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愈见是“只等闲”。作者曾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这是非常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极度夸张,把红军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这两句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紧承前面的“万水”,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个成功战例。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这一联与上一联相比,写法有所不同。“五岭”“乌蒙”两句主要是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而“金沙”“大渡”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勇精神,是从另一个方面具体形象地拓展、丰富了红军“不怕”“只等闲”的内涵。

水拍云崖、桥横铁索,都是纪实。湍急的江水拍打着陡峭的崖岸,拆毁的大桥只剩下横悬的铁索,这就把惊险的场面描绘出来了,暗示出了“远征”之“难”,暗示出了渡过它不容易。面对这异乎寻常的困难,由于红军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势若山崩的金沙江、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颈联这两句表面上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金沙水拍云崖”,侧重突出其水激,描绘了金沙江水流湍急、岩峻浪高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是写实。然而红军却巧夺渡船,全部顺利过江。“云崖暖”之“暖”,语义双关,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使红军的感情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大渡桥横铁索”,侧重突出其桥险,也是写实。然而红军一鼓作气飞夺泸定桥,使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破灭。“铁索寒”的“寒”,它不是简单地对当时寒冷天气和铁索属性的实录,它是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人胆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这两句雖然只是写江之险、桥之险,没有从正面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从侧面得到了展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写红军翻越岷山的喜悦与欢腾,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岷山千里雪”的“更喜”是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这个“更”字说明前面的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都是可喜的,而今喜悦的程度有所加强。这种“更喜”的原因之一,则在于红军越过岷山就意味着最后克服了极其艰苦的雪山草地,进入西北根据地,与陕北红军即将汇合。我们知道,红军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又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这就意味着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北上抗日的战略目的即将实现,革命高潮的“新局面”也即将打开。这就是说,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铁流两万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这一破天荒的革命大进军即将胜利完成了,全体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呢,所以“三军过后尽开颜”。前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这里则一片欢腾、皆大欢喜作结,生动地刻画出既快活又自豪的红军形象,表现出诗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不惧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七律·长征》这首诗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既是长征的史诗、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也是崇高精神的赞歌,更是诗人毛泽东藐视困难、不畏艰险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生动、深刻和形象的展现。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國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七律·长征》是革命战争时期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毛泽东诗词,也是最早传播到国外的毛泽东诗词。

阅读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诗,我们不难体会到:品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包括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我们不仅能从中感悟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和伟大的长征精神,领略到毛泽东同志的伟岸人格与非凡气度、伟大的精神品格,而且可以得到艺术享受,增加我们的智慧和才智。同时还能激发我们的热情与斗志,激励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创造奇迹”的谆谆教诲,决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份子、是将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代表着祖国年轻的力量。要努力做到: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德,掌握过硬的本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0世纪有两首歌曲非常流行,曾激励那个年代的许多青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奋力拼搏。一首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另一首叫《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我认为这二首歌至今还有很大价值,为此我送给大家,希望各位喜欢并受到鼓舞和激励。同时希望也相信:各位青少年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与聪明才智。几十年后再相会的时候:问心无愧、成就令人欣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荣榜上有我们每一位。

关功仁 省教育厅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 丁怡1596371626@qq.com)

猜你喜欢
云崖岷山泸定桥
泸定桥上
郑毓宁《金沙江畔云崖暖》
勇夺泸定桥
——根据课文《勇夺泸定桥》编写
雪莲
省钱妙招
握不碎的鸡蛋
魔力
泸定桥(外二首)
九寨沟纪行(三首)
《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