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华,黄波,孔婷,徐志威,米沛明,江欣欣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科,广东 清远 511500
静脉滴注是治疗儿童疾病时常用的给药方式[1]。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疼痛感的忍受程度较低,导致在静脉穿刺时易发生哭闹、挣扎等行为,会直接影响穿刺结果[2]。这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疼痛感和恐惧感,还会影响患儿家属的心情,造成家属焦虑和烦躁,增加发生医患纠纷的风险。在静脉穿刺时降低患儿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是患儿家属的首要需求[3]。常规穿刺前的护理和消毒工作无法实质性地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导致患儿穿刺时的配合度不高,不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有研究表明,复发利卡多因乳膏具有麻醉和镇痛作用,可以用在患儿皮肤表面,缓解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感[4]。本研究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接受静脉输液的4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减少患儿疼痛体验,实现无痛静脉穿刺和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将本院接受静脉输液的4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消毒的患儿纳入常规消毒组(197 例),接受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的患儿纳入利多卡因组(203 例)。其中利多卡因组男101 例,女102例;年龄1~9 岁,平均(5.31±1.44)岁;头部静脉穿刺40 例,上肢穿刺112 例,下肢穿刺51 例。常规消毒组男99 例,女98 例;年龄1~10 岁,平均(5.72±1.53)岁;头部静脉穿刺38 例,上肢穿刺107 例,下肢穿刺52 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年龄1~14 岁;②静脉输液治疗≥2 d;③注射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④对研究所用药物无不良反应。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②合并先天性小儿多动症者;③合并凝血障碍者;④合并急性疼痛性疾病者;⑤已静脉输液治疗多日者。
穿刺前准备: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知识宣教。使用鼓励类的语言安抚患儿情绪,待患儿情绪稳定时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清洁穿刺处皮肤,并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组:使用0.5%碘伏(国药准字H44023924;规格:1%×20 mL/瓶)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利多卡因组: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国药准字H20063466;规格:10 g/支)涂抹在穿刺处,涂抹厚度1 mm 左右,以盖过皮肤颜色为标准,使用透明膜覆盖涂抹处30 min。30 min 后使用温水清洗干净,例行常规消毒后进行穿刺。护士左手轻轻按压穿刺处表面皮肤,确定静脉血管路径和穿刺点,使用食指和拇指在穿刺点远端绷紧皮肤;右手捏住穿刺针侧翼,以35~45°进针,见有回血后以5~10°继续进针2 mm。护士在执行穿刺操作时使用鼓励与赞扬的语言安抚患儿情绪,转移患儿注意力。
①疼痛程度:使用面部表情评定法(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评价患儿穿刺疼痛程度,总分在0~10 分,0 分为无疼痛感、1~2 分为有一点疼痛感、3~4 分为有轻微疼痛感、5~6 分为有明显疼痛感、7~8 分为有严重的疼痛感、9~10 分为剧烈的疼痛感。分数越高代表患儿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越严重[5]。②穿刺成功率:成功标准:穿刺时见正常回血,静脉滴注无阻塞,滴注期间无局部肿胀、疼痛、出血事件发生。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总例数×100%。③躯体应激程度:使用脉氧仪和血压计记录两组患儿穿刺前和穿刺结束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④记录患儿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局部红肿、药液渗漏、出血)。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利多卡因组患儿FPS-R 评分低于常规消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利多卡因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为93.60%(190/203)高于常规消毒组87.31%(172/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5)。
表1 两组患儿FPS-R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儿FPS-R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利多卡因组(n=203)常规消毒组(n=197)t 值P 值FPS-R 2.45±0.57 5.51±1.12 34.585<0.001
利多卡因组患儿穿刺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常规消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儿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对比(±s)
注:a为与穿刺前相比,P<0.05。
组别利多卡因组(n=203)常规消毒组(n=197)t 值P 值心率(次/min)穿刺前86.39±6.24 87.28±6.67 1.378 0.168穿刺时(97.78±7.26)a(105.23±7.25)a 10.267<0.001收缩压(mmHg)穿刺前110.87±4.75 110.58±4.43 0.621 0.528穿刺时(115.41±4.37)a(119.57±4.55)a 9.431<0.001舒张压(mmHg)穿刺前69.92±4.56 69.74±4.65 0.390 0.696穿刺时(75.42±4.68)a(78.14±4.76)a 5.762<0.001
利多卡因组患儿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消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静脉穿刺属于入侵性操作,会给患儿带来局部疼痛感。与成年患者不同,患儿年龄小、疼痛耐受性差,在穿刺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躯体应激和不配合治疗的情况[6]。疼痛感会使患儿血管收缩,加上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哭闹、挣扎、不配合等行为,容易导致穿刺失败,加大患儿的身体负担和护士的工作压力。多次穿刺与患儿哭闹会影响患儿家属心情,使其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增加发生护患纠纷的风险[7]。患儿不配合治疗的原因大多来自对于疼痛的恐惧心理,所以缓解患儿穿刺的疼痛感有助于提高患儿穿刺时的配合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前通过健康宣教与患儿进行趣味游戏等方案能够转移患儿注意力,是平复患儿情绪的有效手段。但这些方案无法实质性地缓解患儿的疼痛感,患儿在穿刺时仍然存在哭闹、不配合的风险。所以,只有采取合适的干预方案缓解患儿穿刺时的疼痛感,才能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与穿刺成功率。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阻断皮肤表层痛觉神经,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能够在各种浅表皮肤的手术中起到麻醉效果[8]。
本研究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于患儿穿刺处,观察其对患儿静脉穿刺的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患儿穿刺时躯体应激程度、穿刺并发症及患儿家属穿刺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利卡多因组患儿FPS-R 评分低于常规消毒组;利卡多因组患儿穿刺成功率(93.60%)高于常规消毒组(87.31%)(P<0.05);与何锦芬等[9]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中实验组的穿刺成功率(93.3%)高于对照组(63.3%)(P<0.05)。
究其原因在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具有局部麻醉、镇痛的效果,将其用于患儿静脉穿刺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程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主要成分有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是一种溶解性较低的油水混合物。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够渗入皮肤表层,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性,舒缓表皮血管,阻滞神经末梢,对浅表皮肤起到麻醉的作用[10]。在本研究中,利多卡因组患儿的FPS-R 的评分较低,说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局部镇痛效果显著,能够缓解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感。穿刺时利多卡因组患儿与常规消毒组患儿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较穿刺前有所上升,但利多卡因组患儿上升程度低于常规消毒组,说明患儿的应激反应大多源于疼痛感和疼痛造成的恐惧心理,穿刺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缓解疼痛的同时还能降低患儿躯体应激程度。患儿在穿刺过程中的哭闹、挣扎、不配合等行为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而疼痛感和恐惧感又是影响患儿配合度的重要因素,所以,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浅表皮肤神经的麻醉效果还能抑制神经冲动,有助于降低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1-12],且用药方式为皮肤表面局部涂抹,对患儿的刺激性较小。
综上所述,局部涂抹复方利卡多因乳膏能够缓解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躯体应激水平和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