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徐 艳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小学德育的各个方面。在小学阶段,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进行正面、积极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和道德法治意识。小学教育是学生长期品德学习的开始,并且学生身体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候,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相应的改变。如果教师对他们的心灵成长重视不足,学生的心智成长就容易产生偏移,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学生年纪较小,对德育的受力较弱,这更反映出品德教育的意义。教师应采用合适的德育教学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对其进行心灵成长的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思维不完整,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低,浅层的德育教学不利于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而德育教学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道德教学的这一缺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加深对生活中所见事物的感知,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模式可以更清晰、生动地展示德育理论,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道德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小学德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应以教育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生活方式为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崇高的精神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另外,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社会现象,通过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和个性化思想,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德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仍处于具体思维阶段,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他们往往会感到无助,没有机会积极参与课堂。要设置一个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不知不觉将其渗透到德育中,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德育不应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过程,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生活,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互动。新课程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学德育。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操作活动和户外工作体验,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享受和参与学习,也可以相互学习、合作和提问,增加活动的灵活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德育的效果。谈到道德教育,许多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想较为传统化,教学方法和德育途径较为单调化,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当前德育实践中,德育方法是需要完善与提升的重点方面。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其关注程度不足,学生的德育成效往往很不理想,这也是影响德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状况,不少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没有格外注意道德的发展。因为他们不但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还重视培育学生的智力。所以,小学教师应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进一步地掌握道德教育的内涵。
德育课本中给出的一些事例往往能够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这些事例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本中所给出的事例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掘更接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模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生活中提取教育资源,能够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事件转化为道德教育。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些新鲜而热闹的道德事件作为德育的要素,可以促进学生经验的积累,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思考,加深其理解,并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为实现德育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德育中,生活环境是实现学生德育的基本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真正从生活中产生德育,教师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在他们的工作中或根据教学总结部分典型事件,并将这种事件进行重新设计,然后将其加入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时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进行德育学习,以便更容易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教学知识。
生活教育是学生道德学习的良好实践环节。在对学生开展道德修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品德素质的内涵,体会品德素质的含义,体会道德修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积极利用生活中出现的美德材料,使学生的道德认识真正回归生活,推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发展必须从生活开始。学校在向学生进行宣传和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生活中最根本、最简单的德育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德育观念,以期成功推行课程改革,让德育课程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的实施和发展必须辅之以实践活动。首先,实践活动是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的一种学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灵活性。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获取知识以及验证理论学习效果。为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必须完善和落实教学的各项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灵活,可以包括不同的项目,而且学生可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为了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特色,教师应该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展现其优点,并整合活动要素,以丰富其内涵。在开展学校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德育兴趣,促进学校的科学教育,从而创造一种科学的德育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德育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断创新德育教学形式。因此,在学校课堂上组织德育课的目的也是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增加他们接受德育的机会。
教师要适时关注课堂和社会生活内容,将实用的生活方式与小学德育相结合,否则难以提高小学的德育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技能,还可以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道德教育技能。教师可以将课外活动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插入德育主题,利用课外生活增强学生的德育兴趣。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德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而且从生活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德育素养。生活情境下的德育教学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下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全面观察生活,探索道德教育的要素。教师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德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实践德育信念、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德育精神。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观察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行为监控能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学校应时刻关注生活情境内容,综合考虑家庭日常生活和德育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应用组合课程,提高德育效果,通过现代教学方法与家庭、学生合作,支持道德教育体系。德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助于整个家庭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建立家校联合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师可以在家长会议或线上与家长达成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准确界定孩子的培养方向。一方面,家长可以采用能够使活动富有表现力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家长可以管理自己的德育方法和目标,以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改善生活情境教育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家庭与学校联系的良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