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孙秋月
随着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落地,我国的教育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在注重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学习力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心理教育有机地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学习力的内涵,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说法很多,主要包括学习力内涵品性观、能量观、素质观、能力观等。其中学习力内涵的品性观认为,人的学习力是人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养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们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也有所不同,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三要素”说被普遍采用,这是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划分的,将学习力分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期,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其次,需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使其树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指引学生朝着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了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顺利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校教育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上,而对学生的学习力培养不够重视。这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理念。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这是心理素养的一种体现。重视心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地融入心理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表达一些殷切的期望,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期待中蕴藏着正向积极的引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这就提示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期待效应”,合理使用“三个一”,即“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赞扬”,以此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1.一个微笑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维持教学秩序,树立较高的威信,很多时候都比较严肃,和学生保持较大的距离感,师生关系比较生疏。在小学阶段,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而不喜欢其所教学科的现象十分常见。大多数学生表示比较喜欢有亲和力的教师,这就提示我们: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要谨记“一个微笑”原则,走廊里的一次师生相遇,课堂开始前的一分钟,学生答题时的一个对视……这些都是教师展露微笑的契机。校园里的一个微笑,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友好期待,拉近了和学生的关系,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度。
2.一个点头
“一个点头”是态度上对学生的肯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知晓并运用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发掘的潜能,改变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其学习的动力。当然,“一个点头”并不是无原则地肯定赞同,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地肯定会让学生迷失自我。教师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其克服解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一次赞扬
“一次赞扬”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这是心理教育的好方法,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好途径。大部分时候,教师的表扬可以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心理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地表达,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积累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力。教师在表扬时,应注意技巧: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可以提出相应的目标,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是在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能到达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善用“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潜能、克服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1.鼓励自主制定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大小目标”的模式,鼓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开学伊始,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制定学期“大目标”,学生需要结合上学期的情况,根据“踮起脚尖够一够”的原则,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在“大目标”的基础上,每个星期利用早读或晨会的时间,引导学生给每星期制定“小目标”,“小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细,简单易操作。在学生自主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以确保目标的可实施性。
2.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引导学生自主制定目标后,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不断落实,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落到实处。建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同桌互评的方法来督促“小目标”的达成,同时在教室开辟一个“荣誉榜”,每周对实现目标的学生进行奖励,每月进行荣誉表彰,并在学期末评出“毅力之星”。每个目标实现时,学生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有冲动和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就这样,以成就促目标,在实现每个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克服惰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毅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心理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1.巧用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巧用学生的名字,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用针对性强的内容吸引学生;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些措施可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注意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能力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此时,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的重要性就显露无遗。浓厚的学习兴趣、锲而不舍的学习毅力,都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利因素。
2.坚持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复杂多变,环境中生成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辨别能力缺乏等原因,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采取不当的解决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学会赞美、解释和沟通,学会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