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服务策略研究

2024-01-13 01:36徐华民
记者摇篮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媒介

□徐华民

在我国媒介融合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地方电视台以转型升级为愿景着力探索融媒体发展之路,在吸收新媒体多元化、实时性、互动式特点的同时,挖掘和放大传统媒体自身在内容制作、社会公信力、受众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以平民视角、百姓话语方式报道普通百姓生活内容和反映百姓问题困难的一种新闻类别”,天然地具有为百姓传递声音、解决困难的社会服务属性,曾在本世纪前20 年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与热爱。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以及媒介环境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求,面临着受众流失的困境。

在新闻选题、制作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拥抱新媒介技术,确立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服务意识,提升融媒体矩阵服务水平,巩固并扩大受众群体,打造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是当下媒介融合实践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溪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新视界》在面临新媒介革命的机遇与挑战时,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获得了受众的认可与喜爱,探索了一条具有本溪特色的媒介融合发展之路。

一、回顾: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困境

1.内容同质化、娱乐化

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由于受到地域范围的局限性影响,每天发生的民生新闻数量较为有限。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相较于自媒体而言,具有报道上的滞后性和消息来源的“二手”特点,因此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缺乏独立、稳定的一手新闻来源,不免出现内容同质化、重复性的问题。在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数据时代,为追求流量与热点,传统媒体的不同栏目甚至新媒体的不同平台其主要内容都日渐趋同。近些年,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加持下,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为紧跟时事热点更易与新媒体传播内容趋于一致,在此情况下极易使受众沉浸在算法编织的媒介“信息茧房”之中。

当下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的具体实践中还陷入内容娱乐化的泥潭。随着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用户普及度越来越高,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广泛传播的民生新闻相较于传统大众媒体报道的民生新闻而言,更具有市民化、娱乐化的特点。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明显表征,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为吸引受众、保证节目的生产和发展,难免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的娱乐需求。但新闻报道和娱乐主义在本质上具有相斥性,当各类猎奇、趣味甚至低俗八卦的主题不断出现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时,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转型更具挑战性。

2.生产制作程式化、浅表化

受到电视媒体节目生产制作流程的约束,地方电视台相较于中央电视台而言,在资源、技术、人才和选题等方面都有一定劣势,这导致了地方电视台为利用有限的资源创作更优良的节目,不得不在进行民生新闻节目制作时参照和模仿已经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成熟节目。尤其在制作流程与编辑形式等方面,一味模仿和叠加使得一部分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难以结合地域文化属性有的放矢,程式化、流程化、浅表化的内容生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在一些具体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选题主要集中在帮助消费者维权、解决家庭纠纷、报道群众办事困难等几个方面,且对同类新闻事件具有固定化的报道模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电视台进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的效率,简化了节目制作的流程,节约了地方电视台内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但也使得节目缺乏纵向的挖掘与思考,带来节目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意义的问题。无疑,这种节目制作方式难以推动地方电视台在媒介融合实践中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长此以往或将降低受众节目期待值、减损节目影响力与公信力,甚至流失民生新闻节目所在电视台的稳定区域受众。

3.传播渠道单一化、碎片化

在媒介融合实践过程中,传统电视媒体在转型与升级中大多开通了“两微一端”的新媒体账号,大多数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也都紧跟媒介发展浪潮积极设立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新闻来源渠道与节目分发路径。但总体而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仍是以电视媒体为主,然后将在电视上播放的民生新闻内容进行简单编辑,投放到不同新媒体平台上。这种“一稿多投”显然是不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也导致民生新闻节目的新媒体平台在关注度、流量、影响力、二次传播等方面上的表现欠佳,没有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双向传播和内容交互。

除此之外,2017 年作为短视频元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媒体软件开始广泛普及,相较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长篇与定期,短视频平台的民生内容更为短幅与迅捷,碎片化的信息抢占着用户的时间与注意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放弃了整体性、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将民生新闻以碎片化的“段子”形式进行报道与传播。这种方式一方面迎合了当下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内容偏好,但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民生新闻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当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位置,实现民生新闻节目对于地方区域的社会服务价值。

二、媒介融合带来的新机遇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但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媒介融合实践需要着重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媒介融合指明了全方位、全要素融合的路径与方向,也提供了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媒介融合发展无疑是一次进行管理、经营、内容、平台等方面多维、多元整合重构的新机遇。

1.发挥公信力优势,强调“大民生”

在人类社会媒介技术更新迭代的过程中,从图腾、口语到文字、印刷,再到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介,新近出现的媒介技术从未完全取代旧媒介,而是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媒介生态环境。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优势媒体,在当下仍然具有优势,一是在采编人才与制作技术上的专业优势,相较于新媒体民生新闻的UGC 生产与社会化生产模式,电视台民生新闻制作栏目在采写编评过程中具有较高专业性,新闻内容真实性、可靠性也更有保证;二是电视作为主流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格局中塑造了富有公信力的媒介形象,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相较于新媒体而言,在受众心目中仍然具有较高权威性且对受众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影响力。

因此,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把握机遇,深刻认识到自身优势,在互联网主导的传播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做好政府连接受众的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向涉及国计民生的“大民生”转向。如本溪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新视界》在国家重要会议、大政方针、教育、医疗、法律等主题的新闻报道中,一方面当好党和国家在地方的传声筒,着力打通国家声音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使百姓能准确获取真实的民生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中《新视界》的新媒体渠道增强了民生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交互性,更能发挥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作用。

2.增强受众主体意识,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当下,传统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节目相较于新媒体而言,缺失了“民生体”的新闻语态独特优势。一方面,传统媒体民生新闻节目受众仍处于传播的被动地位,节目参与意愿较低,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度与兴趣值也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在媒介社会化的背景下,受众对于民生新闻的深度解读等方面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这使得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呈现出受众流失且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需要汲取经验,确立以受众为导向的思维,从反映群众呼声的视角出发,重新树立优势,在信息化浪潮中找到立足之根。

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民生新闻节目《1818 黄金眼》在拓展新闻信息来源方面,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在传统媒体时代,其新闻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一条24 小时接听的新闻热线,数据显示该热线最高曾一日接听3万条来电,这为确保节目信息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该节目开通了微信、微博客户端账号,并接收用户的实时留言,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利化、更具互联网属性的新闻投稿渠道。当下,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有机会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与互联网意义上的用户重新建立连接,一方面可以增强用户黏性,与节目受众群体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能起到拓宽新闻信息投稿渠道、调动用户参与节目创作热情的作用。

3.与时俱进多元融合,在自我革命中实现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读秒”的快节奏媒介时代,电视台民生类新闻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碎片化、轻量级、强互动、实时性的传播特点,实现跨平台、跨屏幕、跨地域的多元融合。在此层面上,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需要根据新媒体思维进行自我革命式的转型,但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而言,其可支配的试错成本并不高,所以更需要在多元融合中寻找创新与传承的平衡点。

从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新时代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记者需要增强自身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成为采写编播一体的全能型记者。从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制作的视角而言,作为主流媒体需要熟悉和把握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趋势与规律,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高高在上,要发挥优势制作更具规范性、互动性、优美感以及广泛认同度的节目。从顶层设计的视域来看,地方电视台的深度媒介融合已具备政策支持、平台协作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在当下各方的通力协作中走向盘活全局、实现转型升级、构建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服务提升策略

民生性与服务性始终是民生新闻节目坚持的宗旨。民生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生动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媒介社会服务性。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继续融合新媒体技术,拓宽信息获取与新闻分发渠道,打造“新闻+”的融媒体民生服务平台,提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服务能力,是当下媒介融合过程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定位内容:制作贴近百姓生活的多层次民生新闻内容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拥抱新媒体技术、新传播模式,制作多层次的民生新闻内容。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既需要有“鸡毛蒜皮”的烟火气,又需要有“讲好本土故事、传播本土声音、树立本土形象”的权威性,全媒体的融合呼唤多层次的民生新闻内容,只有在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中制作优质内容,才能把握住时代机遇,赋能地方电视台发展。

2.完善流程:从生产到传播延长信息服务的过程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不能再局限于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发布,更应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优化新闻节目生产流程,为受众提供提供一体化、全流程的信息服务。“新闻+”的生产方式应该成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新闻+政务”“新闻+医疗”“新闻+教育”“新闻+养老”等板块,都可以增加和完善“投稿”“爆料”“维权”等功能,践行跟踪报道与持续关注的理念,真正为百姓解决问题。

3.打造节目IP:增强节目生动性与影响力

形象IP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不可或缺的符号传播方式之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也可以根据自身节目调性在新媒体平台上打造具有特色的形象IP,这种传播方式更容易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生新闻节目受众不断分流、节目呈现形态与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与广泛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需要以品牌意识为指导,打造具有生动性、代表性、专业性的形象IP,扬长避短构建传播优势,不断扩大节目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媒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