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凌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新技术应运而生,传统媒体面临困境,纸质阅读式微,大量纸媒凋敝、减版。报纸副刊处于发展的严峻时刻。报纸副刊作为文化阵地,是传统纸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纵观全国纸媒副刊发展现状,有些被削减,有些被转型合并,副刊版面缩水。面对新媒体的不断冲击,报纸副刊该如何安身立命、副刊与新媒体如何互动共生,成了亟须解答的问题。
回望历史,报纸副刊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传播进步的革命思潮,弘扬科学与民主思想,针砭时弊,促进了文学的改良,繁荣发展了文学的流派,培养了几代青年作家,教育并滋养了无数报纸读者。大众所熟知的著名作家鲁迅、萧红、冰心、巴金、郭沫若等,都是以报纸副刊为阵地传播言论与思想,引领时代潮头,声震四方。一百多年来,报纸副刊始终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包容的姿态,清新隽永的品格,在新闻传播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副刊与主刊搭配互补,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刚柔并济,各自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优秀的副刊为报纸增色添彩,成为留住读者的后花园,为读者打造芳香扑鼻的精神园地。《人民日报》的“大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这些品牌副刊经久不衰,始终散发着盎然生机,不仅深受读者喜爱,拥有一众忠实粉丝,而且为主刊赚足了美誉度。副刊作为报纸的“面孔”,已然成为判断一张报纸文化品位的标杆。
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报纸副刊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在培育人才、繁荣地方文化上担当重任,副刊作品风格灵活多样,作品内容贴近生活,鲜活生动,更可亲可感,拥有广泛读者,理应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其独特而又显著的传播作用。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例,从开幕式、吉祥物、赛事到闭幕式,中国符号随处可见,营造出中国美学意境,成功地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塑造了可爱中国形象,传递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在这世界瞩目的时刻,中国媒体人积极作为,用一篇篇精彩的融媒体产品讲述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其中,新闻副刊的作为不容忽视,对中国意蕴的深入挖掘、阐述,故事性的报道与文学化的表达,更具中国文化气韵,展现了副刊人的不凡笔力。
报纸副刊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天然地具有新闻属性,副刊作品来源于热火朝天的生活,是时代的艺术表达。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报纸副刊体现文学性、艺术性,版面风格唯美清雅,翻开副刊报纸,文艺气息扑面而来。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副刊作品体裁多样,包括散文、随笔、评论、小说、诗歌等,多样化的形式中蕴含着不变的主题价值——对生命的关怀与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然而,报纸副刊与正刊也存在显著差别,新闻强调原汁原味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与新闻稿件的短小精悍不同,副刊作品含蓄内敛,一花一景都有其渲染的气氛,或暗含的隐喻。副刊作品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丝丝入扣,生动传神地描摹现实,以小见大。将生硬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山水风景、人物活动,形象地传递出来,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章传达的思想观点。
1.新闻性
报纸副刊的新闻性要求副刊作品彰显时代属性,放大主流声音,凝聚思想共识。以时代背景创作的文艺作品,因个体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具有个性化。新闻稿件讲求真实还原事件经过,并且新闻语言以简洁、凝练为特点,力求言简意赅,所以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报道同质化强,这也解释了为何各大媒体对热点问题播报时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副刊作品因题材广泛、创作手法灵活多样,同一主题的副刊作品呈现各美其美的情况。报纸副刊因自身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成为新闻的重要补充。优秀的报纸副刊作品风格特色各不相同,但其主旨精神却是共通的:来源于生活,心存人民,站在时代前沿,参与社会变革,并作出评判,抒发思想情感。用艺术表现生活,对生活赋予诗意化、哲理化、典型化的创作。如近两年来,以“书写第一书记的事迹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喜迎二十大”为题材的报纸副刊作品层出不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接地气的表达,以真实可感的身边事,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充分发挥出副刊作品擅长抒情表达、精于细致刻画和打磨的特长,刊发后读者好评如潮。新闻稿件以“西装革履”的严肃风格示人,而副刊则用“休闲舒适”的面貌呈现,一紧一松,主副搭配,共同谱写好时代故事,传播主流声音。
2.人文性
报纸副刊的人文性既要求副刊作品中体现出人文精神,又需要副刊编辑具有人文情怀。报纸副刊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作品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才能书写出真实可感的优秀作品,让朴实的文字直抵人心,引人入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渐提升,报纸副刊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有责任为人民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有责任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区别于专业文化期刊,报纸副刊门槛更低,为热爱写作、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提供了可以摸得着、够得上的“诗和远方”。给更多的读者提供了抒情达意、栖居心灵的港湾,也因此报纸副刊比专业文学期刊更亲民而备受青睐。
报纸副刊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副刊编辑的人文情怀上。副刊编辑经营着一块赏心悦目的文化版面,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除了为读者提供优秀新闻文化产品外,编辑还要经营好作者群体。副刊编辑有责任鼓励资深老作家参与社会热点的书写、评论。副刊编辑要培养新作者,给足新人成长的空间,对文学新秀更包容、理解,营造异彩纷呈的文学创作氛围,为地方培育文化人才。一位有人文情怀的副刊编辑,编发的一篇蕴含人文精神的作品,一定会扣人心弦,令读者有所收获,回味无穷。
3.本土性
报纸副刊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在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具有天然优势。副刊编辑应该利用好所经营的文化阵地,积极发掘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民俗,为地方文化繁荣锦上添花。文化对人的熏染是潜移默化的,乡音、乡情在日复一日中融入了个人的人生。因而人们对故土家乡的描摹也会更加深刻与真实。文化名人写就的经典佳作,无不以真实时代风云为背景框架,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为筋骨,以真实可感的鲜活人物生活轨迹为血肉,紧跟时代命题,关注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之称的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自觉实践,从社会历史宏阔背景出发,以悲悯的情怀关照人民的生活与苦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传递出催人奋进的人生观。副刊文化阵地应鼓励本土作家以本土地域为创作舞台,传播本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开在祖国广阔的山川河流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大量优秀的新媒体产品涌现,优质内容搭乘新技术的快车飞速传播,平面的内容立体化、多维化,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快速的生活节奏、快捷的信息浏览方式,让一件新闻产品很难在海量信息里脱颖而出,很多具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埋没在信息海洋里,令人惋惜。而副刊内容以慢条斯理的娓娓道来为特点,丝丝入扣,温婉含蓄。副刊的“慢”与新媒体新闻的“快”具有明显差别。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慢”的副刊搭上新媒体的“快车”,既不显得突兀尴尬,又相得益彰,推动新媒体时代副刊的繁荣发展,是副刊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1.坚守初心使命不变
坚守文化品格,守护好喧嚣世界中的文学净土,不随波逐流。随着新媒体运营不断成熟稳定,传统媒体积极投身改革转型,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融媒体时代浪潮中,报纸副刊想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长久发展道路,首要的是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所长,吸纳一群忠实稳定的读者。报纸副刊作为传统媒体的组成部分,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要始终坚持专业、严谨的高标准,延续自身独有的文化底蕴,力求在是非纠葛的舆论场中掷地有声地传达主流媒体声音,传递正能量。用真情实感与打动人的语言,净化网络空间。面对无垠的信息海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共生,优质内容与“垃圾”内容共存,良莠不齐、纷繁冗杂的新闻产品中,报纸副刊要想占领一席之地并崭露头角,需更为坚定初心使命,坚守副刊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信息洪流中的一股纯净清流。报纸副刊要做好对新闻事件的延伸,对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思考,对新闻价值进行凝练。为社会为文化为读者坚守一块文学阵地,始终坚持精品文化的定位不变,始终坚持高雅、隽永的姿态不变,始终坚持深入解析、专业解读、严谨的态度不变。守住报纸副刊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孜孜不倦地打造读者信赖、认可、向往的精神家园。
2.充分发挥“柔性传播”特长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当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服务的要求也更加个性化。传统的灌输式传播已然失去受众,以柔性传播为特长的副刊,在融媒体时代大有可为。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引领正确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过去新闻传播具有单向性、主动性、直接性特点,是一种较为生硬的输出。而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沉浸性、渗透性和感染性,润物无声,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思想,是一种柔性的传播。我们不难看到,融媒体时代下,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不仅是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得以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悄然发生改变。与“强势传播”“硬性传播”截然不同,“柔性传播”以其生动、含蓄、亲切可感的特点,模糊目的性、指向性,达到春风化雨、刚柔并济的传播效果,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偏爱的一种报道形式。报纸副刊因其独特的人文性,天然地具有柔性传播优势,在新环境下理应充分发挥好自身特长,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贡献力量。如《北京青年报》副刊做了有益的尝试,纸媒上提供美景美文滋润心田,屏幕网络端开展与文字遥相呼应的现场美景直播,入眼入心的巧妙设计别出心裁。纸屏共美,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将一个话题剖开,多面解读。网上吸纳来的用户转而又会关注纸质内容,从而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效果。
3.打造诗意生活圈
巧用新技术,发掘新形式,抓住“服务性”这一要素,是报纸副刊走融媒之路的重要选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屏幕化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各种新闻传播APP 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报纸副刊在新形势下应转变思路,积极主动利用新技术的便利,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内容。报纸副刊要拓宽思路,找寻线上线下互动的连接口,紧扣“服务性”,做好纸屏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提供的平台突破报纸版面有限的限制,不仅扩大了内容的容量,而且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服务范围。副刊的服务性首先体现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文化作品展示平台,成为人们身边可以触碰到的诗和远方。融媒体环境下,副刊的服务性得以延伸。跳出报纸的局限,为用户打造诗意生活圈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副刊利用自身文化特色,做好“知识科普”,优美散文丰富用户的闲暇时光;“吃喝玩乐”贴近生活,当地特色美食、景点、游乐等都是副刊擅长书写的内容。将副刊的服务性与自身特色结合,利用新的技术和平台,打造新媒体时代副刊诗意生活圈,将副刊做大做强做长久。
有意义有意思有温度,报纸副刊自诞生之日起便关注时代与现实,高举旗帜,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引领思潮与审美价值,培育了一代代有志青年、文化名人,坚定不移地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其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定位让文化与文学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报纸副刊应坚守初心使命不变,坚守文化品格,守护好喧嚣世界中的文学净土。同时,积极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探寻纸屏互动、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发展路径,让新技术为报纸副刊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