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艳
[摘 要]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实施过程中要求随之调整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建立高质量的内控体系,有效预防各种风险发生。文章在把握会计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审计目标、范围、方式等各方面受到的影响,从数据融合审计意识强化、内部审计模式优化、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等角度提出企业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加快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和内部审计工作融合发展,提升现代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26
[中图分类号]F270.7;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0-0079-03
0 引 言
伴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也陆续建立起会计信息化体系,开始依托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种经济信息分类、高效处理。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给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了影响,要求企业将会计信息化理论当作基础,有效应对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的冲击,确保审计活动能够高效、高质量开展。
1 会计信息化内涵及特点
所谓会计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结合后的会计管理手段,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各种会计信息快速输入和科学分析,最终实现会计信息高效输出,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效财会数据[1]。从特点来看,首先,会计信息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能够将不同范畴的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财会信息集中化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其次,会计信息化具有动态性,能够同时获取企业内、外部环境信息,动态反映企业运营状态。最后,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能够使整理后的数据信息普遍用于企业各管理环节,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为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2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2.1 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影响
企业过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保障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为目标,由内审人员对财务报告进行差错防弊,确保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目标有所增加,不仅需要实现上述目标,还要求内审人员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审查,妥善保护系统数据安全,使系统生成真实、准确的数据,为企业得到完整、有效的财会分析结果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2]。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现代企业需要将会计明细信息审查当成重要管理目标,要求内审人员将工作重心从票据等书面信息核查向会计系统信息审查倾斜,建立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可靠等目标。
2.2 对内部审计范围的影响
伴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范围从书面账簿扩展至电子账和相关业务信息。企业不仅需要完成会计核算业务审计,同时还需要完成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各项业务审计,统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会计、管理和业务一体化背景下,审计人员需要同时面对电子签名、数据表单、流程控制、文件记录等多種形式的数据,牵涉相关岗位人员、系统软件等多种要素,要求人员全面整合和分析企业财务信息、经营数据等,实现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全方位监督管理[3]。而在企业各种数据信息系统、电算化软件类型多样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数据传递和存储格式,导致内部审计需要的数据接口与实际要求不符,难以获得标准化报表或账簿,给企业审计工作开展带来较大难度。受系统数据导入问题影响,在企业审计范围持续扩大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活动开展效率较低,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2.3 对内部审计方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活动,企业的财会数据统计和计算更加方便,促使会计核算开始向着财务数据分析方向转变。在会计人员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情况下,设置预算模块等功能模块,完成财务和预算数据对比分析,能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销售等岗位人员加强单位利润等指标管理,引导企业管理者做好市场开发战略调整。面对这一局面,内部审计人员亟须变更工作方式,借助现代化工具开展内部控制、治理等活动,强化企业对各种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如审计人员应建立审计监控程序,实时监管财务核算系统中的数据。系统一旦发现数据处理结果背离审计界限等情况,将及时向审计人员发送告警信息,确保人员及时完成相关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但实际上企业内部审计系统开发进度较慢,无法跟上会计信息化进程,难以满足现代审计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动态化等需求,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2.4 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在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内部审计模式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再面对成堆会计报表,而是内部信息系统中存储的各种数据,包含货币和非货币计量等会计信息,导致内部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这是因为在会计数据来源复杂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未能有效把控各个数据采集环节,经过系统自动处理后将造成整体结果出现偏差,且存在难查对的问题。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负责录入数据的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或使用系统出现程序错误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系统生成的电子数据与账面数据不符,引发相应内部审计风险。而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时,无论是开展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工作,都难以达到风险精准识别和评估目标,因为企业审计人员依赖历史数据开展账户或交易实质性测试等工作,数据准确性将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同样会带来检查风险。鉴于此,审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电子数据信息时,单靠业务技能难以发现审计线索,导致企业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错报、漏报等风险,造成审计检查风险增加。
3 应对会计信息化影响的内部审计策略
3.1 强化数据融合审计意识
考虑到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心发生偏移,企业应转变内部审计人员思想,强化人员数据融合审计意识,引领人员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改革创新,有效提升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应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最新审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确保人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和外部市场数据等各种数据信息。企业通过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信息素养,可以使人员顺利完成企业内、外部数据整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发现会计信息等关键数据的纰漏,指导各部门管理人员改进相关工作[4]。此外,企业应建立专业的数据融合审计机构,聘请专业人员负责企业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等工作,做好基础数据处理。与此同时,企业应在被审计部门设置数据监控程序,实现关键数据远程监管和实时监控,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情况,并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凭证及数据,对异常数据实施重点审查,通过推动审计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在会计信息化时间尚短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逐步适应信息化过程,探索如何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审计环节。日常审计人员通过广泛、高效地收集数据深入开展各项审计、稽查等任务,得到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内部审计机构完成收支效益分析审计、支出决算执行审计、预算成本控制审计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
支持。
3.2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在企业内部审计范围扩大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难度逐渐加大。面对这一局面,企业首先应优化内部审计模式,确保企业在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逐步转型,顺利完成从单一审计向多元审计的过渡。一方面,企业应加快审计资源库建设,安排内部审计机构汇总经济责任审计、跟踪审计、专项审计等相关内容,通过整理各类资源,为后续优化资源分配提供依据,确保审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5]。在实践工作中,企业应加强前期调研和考察,学习同类企业相关经验,确认会计信息化和内部审计融合途径,确保企业可以科学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全方位提高各类数据资源审核效力。另一方面,企业应从数据可视化角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开发可视化审计软件,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评测。企业通过将审计软件直接与各部门系统对接获取数据,方便审计人员直接分析、处理和稽核企业财会数据,生成可视化报表,为企业加强各部门审计监督和绩效管理提供支持。在内部审计模式优化过程中,企业应合理设置审计项目特性,明确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对部门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差错防弊的同时,应从资产增值、业绩目标达成等角度实现全面考核。为确保内部审计模式能够有效实施,企业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审计资源库权限管理,明确各审计岗位操作权限,落实审计人员职责,有效防控流程漏洞和约束机制失效,从而降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风险。此外,企业应结合內部审计环境建立业务专项审计考核制度,动态考评各部门制度执行情况。由内部审计机构运用平衡计分法完成生产目标、预算指标等业绩考评,做到持续优化内部审计制度流程。企业通过闭环管理改进内部审计模式和相关制度流程,能够有效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3.3 加快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线动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各种财会数据、业务数据等信息实施审核,应防止出现纸质数据内容和电子信息不一致的问题。企业应认识到内部审计信息技术运用的独特性,开发专门的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具体来讲,企业应围绕审计对象明确数据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和处理等流程,开发相应的审计软件,将审计工作贯穿各个流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完成企业各项业务全过程监督和审查,记录过程数据。审计人员通过查找薄弱环节,可以做到高效、精准地开展审计工作。为实现各种数据汇集,企业应加强审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办公室系统、财务系统等系统对接,合理规划、建设系统平台架构,确保顺利实现数据集成应用,加强企业内部数据信息一体化管理。为从根源解决数据格式不一致等问题,企业应实现系统数据接口统一处理,顺利完成各种系统数据接口连接,通过统一数据口径来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中,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使用通用数据接口,并采用开放性数据架构兼容各种系统语言,顺利完成各种数据输入和输出,防止出现关键信息丢失等问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定期更新系统软件,并做好审计数据加密管理,在加强各种数据资源利用的同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4 全面评估内部审计风险
为解决信息化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增大问题,企业须加强内部管理系统安全隐患分析,做到全面评估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由内部审计机构对系统架构、程序部署等展开分析,通过安全建模生成科学测试方案,评估系统操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面对会计信息系统等管理系统,在使用开放网络共享数据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到系统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风险。在实现内部信息系统对接时,如在财务系统和银行系统等系统数据对接的过程中,应由内审机构加强数据口令、网络证书等技术安全性评价,判断是否存在恶意入侵、操作错误等风险。内审机构通过对系统对接关键节点展开渗透测试,评估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措施,加强风险监督管理。具体来讲,要求审计机构在各风险节点引入安全监测技术,做到实时监控各项操作,记录操作账号等信息,为开展风险评审工作提供依据。审计人员通过定期完成系统运行和操作信息汇总,评估系统各项风险,能够从架构升级、数据安全编码、安全测试覆盖度、操作流程优化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各种信息系统、软件安全运行,加强企业内部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
风险。
4 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发展,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从核查书面财会信息向监察企业内部数据倾斜,使审计范围不断扩大,要求企业及时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方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应对逐渐增加的各种审计风险。企业应认清会计信息化趋势,从数据融合审计角度出发,从流程改进、制度优化等角度提出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与此同时,企业应通过建设专门的信息系统支撑内部审计工作自动化、高效化开展,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够通过系统分析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全面评估内部审计风险,提高企业内控工作质量,为企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力源.会计信息化对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24):103-104.
[2]叶巧.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思索[J].财政监督,2022(23):95-99.
[3]付豪,迟丽华.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29):121-123.
[4]栾立萍.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J].现代商业,2021(9):163-165.
[5]李文静.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J].商讯,2021(2):35-36.
[收稿日期]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