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旭 强 倩 崔玲玲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已经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兴趣不高,无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一些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不高。这可能与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够吸引人、学生自身兴趣缺乏等因素有关,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传递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教育中,这一目标并不总能得到充分实现。可能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使核心价值观难以深入人心。总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乏实践、教育资源分散、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核心价值观传递缺乏感染力等突出问题,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成为必要研究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承载着多方面的使命,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首先,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明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还能够提升他们对社会发展动态的敏感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其次,注重价值观的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讨论、反思等方式,引导他们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取向,还能够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事业选择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多样性和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追求时能够做出更加理性和有益的选择。[1]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形成的新的文化成果,是革命先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英勇无畏、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是思想深度和人文精神的体现,红色文化传递的是人们向往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情感。而这种红色文化更蕴含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深远的历史使命。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课堂思政的内容基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明显。时代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专业知识过硬、技能过硬,又要求思想品德水平较高。长时间的校园生活,让多数大学的年轻人在社会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对社会的认知也有局限性。同时也会有一些外来的文化,新兴的文化,跟本地的文化在沟通、融合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冲突。此外,个别学生思想不成熟,喜好追名逐利、追逐时尚,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误导,从而出现思想异化、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尽管这一阶段高校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在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利于高校青年提高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和人生志向的能力,又有利于高校青年树立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吉林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递必要性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关键地区具有资源丰富价值独特等特性,如何利用骑在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导作用中显得尤为重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牵头带领东北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这场抗日斗争持续长达14年,杨靖宇、魏拯民、曹亚范等英勇抗战者早期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不动摇的理想信念。东北抗日联盟所传承的精神内核可概括为“忠贞报国,英勇战斗,勇于献身,百折不挠,团结御侮”,这些突出的革命精神都是吉林省红色文化的瑰宝。再者,吉林省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重要战场,这里有大量革命遗址、纪念馆和纪念碑,如长春八•一五烈士纪念塔、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等,这些都是见证了革命精神的重要实物。
正是这些红色文化所传递的精神,能够激励高校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力量,这一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将吉林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内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引领高校青年自发地进行实践并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接下来将提出具体的研究路径与实践案例。
通过以动画专业课堂为平台,以吉林省红色文化故事作为具有思政教育意义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实践练习。同时,以优秀吉林省红色文化题材影视动画作品作为范例进行赏析,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学习。在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作吉林省红色文化题材的动画作品。另外,将吉林省红色文化背景知识与动画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思政相关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的联动教学,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并促进学生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中的双向学习和提升。[2]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引领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目标,秉持初心使命,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求的人才。
组建“专业+思政”课程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和思政类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团队,共同研究“吉林省红色文化”“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参与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立项把关和评审,强化课程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引领。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做好吉林省红色文化的挖掘与阐释。
在带领学生进行创作时,思政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红色文化参观学习等活动,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吉林省红色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动画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动画作品中,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育教师对吉林省红色文化有深入系统的学习,真正实现吉林省红色文化引领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与线下实体红色文化展馆联合打造数字孪生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在线虚拟展厅,让高校青年通过互联网深入了解吉林省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实现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这种媒介形式使虚拟现实展厅成为一个红色文化数字化资产库,也是一个历史照片、文件、音视频等资料的长期储存地与便捷访问入口。相应地,为其设计一个专属的红色文化APP,集成丰富的文化内容、互动体验和社交分享功能,以现代科技手段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利用这个红色文化资源库对学生进行更便捷更多样化的引导与教学,解决了开篇提出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度不高枯燥等问题。
第一,推进内容创新,构筑知行合一的红色高校文化。[3]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创新的教育工具和平台,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第二,拓宽传播途径,营造氛围融洽的红色高校文化。将青年在动漫专业课堂创作的红色题材动漫作品,通过融媒体平台的搭建,以高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微信公众号、官方部门机构认证微博账号、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助力吉林红色文化。三是完善红色文化和情感层面的话语体系,构建亲和友善的红色高校文化,注重培养高校青年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多元资源、中外图书、课堂下等,着力深化红色文化在吉林省高校青年中的影响,注重培养高校青年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遵从表现红色文化的方法,巧妙地进行了传递。本着尊重红色文化本质的原则,以自然流畅的方式,将其有机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一种自发、融合的过程;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兴趣,多元活动齐开展。主动组织创作比赛、红色文化主题研讨会,以及多样化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提供了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知和体验红色文化的内核。
通过文化内容、传播途径与话语体系三个层面的策略,营造一个富有生命力且具人情味的红色高校文化,让高校青年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之中。这种渐进式的融合,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青年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力量。
该案例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借助AIGC技术进行辅助制作,最终以虚拟现实(VR)方式呈现的动画。
首先在前期调研阶段,学生针对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与学习以保证还原真实历史时的客观性与严肃性,包括军服款式、武器型号、当时的建筑与地貌环境。接下来在调研过程中析出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意义,明白了这是中国抵御外来侵略、争取国际团结与平等、民族团结与爱国情感的凝聚等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内涵延展。随之“专业+思政”教师团队针对学生做出的调研方案进行红色文化内涵引导并与动画专业制作指导形成统一合力。最后,学生在整个项目的调研中不仅了解了历史,学习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艺术创作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与内涵。
在VR动画制作的中期阶段,借助最新的人工智能协作工具(AIGC),从剧本编写(见文末图1)、动画分镜设计、角色塑造到交互设计等方面,都得以高效辅助完成。此外,中期动画制作还应用动作捕捉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科技手段的加持,艺术创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力与生产力,为高校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和灵感,从而促进实践创作中创造力的发展和提升。
图1 利用ChatGpt进行故事剧本创作与分镜头设计
以虚拟现实技术(VR)作为媒介载体,以红色文化作为内涵载体,让高校青年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场景。通过VR眼镜,体验者可以仿佛穿越时光,亲身经历红色文化中的重要时刻,增强历史体验的沉浸感。通过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介形式相结合,可以让历史更生动、更具现代感,吸引更多高校青年关注,同时使得红色文化更加融入当代社会,使其保持活力和影响力,因此本案例中使用虚拟现实手段作为展示媒介,以达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引领作用。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和完善高校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而红色文化是思想教育的精神内核。为此,本文提出了红色文化对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的具体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让高校青年在思想层面进行了转变。以动画为例,利用吉林红色文化资源,激发了高校青年的创作兴趣,整合红色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全面人才,加强爱国情怀,借助科学技术,构建多媒介传播途径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未来,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高校青年将更加具备坚定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巨大力量,这也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景与奋斗目标。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