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千 周国桥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高校美育领域,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这是继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十六年后出台的第二个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也是继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的第二个高校美育专项文件,更是对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的细化和深化,对公共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的进一步落实,是推进面向人人的新时代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作为高校美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高质量美育的战略意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积极探索理工科高校新时代高质量美育实践策略。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1]美育的内涵十分丰富。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认为美育是感性教育;美育之父席勒认为情感教育;中国现代美育之父认为美育是美感教育,中国当代美学家曾繁仁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是包含感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人的教育;国家文件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等。可见,美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培养人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使人向美而生、成就美好人生的教育。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被提高到了新的战略层面,被赋予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
高校美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美育一定程度在高校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教育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探索了新模式和新途径,总体上呈现出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加强建设、初见成效等态势,但仍然存在美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美育课程内容偏重艺术学知识和技能,缺乏素养性和育人性;美育教材不够实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美育师资能力素养不强,缺乏匹配性和融通性;美育实践活动不够有力,缺乏体验性和融合性;美育评价过于单一,缺乏过程性和有效性;美育工作模式未形成特色,缺少校本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时代美育作为国家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校美育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乎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实现,是公需、刚需,更是亟须。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说过去,中华民族和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征程中,如同在悬崖峭壁夹缝处饱经风霜求生存,铸就了逆行而上、枯荣与共、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那么如今,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就是要在这绝地逢生处绽放出向美而生的朵朵繁花。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中,从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等青年力量在启蒙运动、救国之路上的新民说、少年中国说,到蔡元培先生的“津梁之说”及五四运动反对西方列强的吼声,再到抗战时期的《黄河颂》,乃至作为我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激奋人心的思想与声音成为我国近代以来美学、美育的主旋律。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1840年至今是一脉相承的,更是我国美学美育的总基调。[2]可见,美育是我们每个人在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征程上的公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中国不识字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不分真假善恶美丑的美盲还很多。而令人担忧的是,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贫穷、文盲问题正在历史性地从中国大地褪去,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美盲问题凸显,社会上逐步蔓延并难以遏制的诚信缺失、浮躁与功利之风的盛行、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病的发展、精神疾病的增多与文化艺术的低俗化等,不胜枚举。种种事实残酷地警醒着我们的教育,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以丢掉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等精神提升为代价,尤其是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被响亮地提出,美育必然成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刚需。
王国维倡导,“美育的无用之用,恰恰为大用”。[3]美育恰恰是以美的无现实功利性的无用,来实现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超功利性的功用,最终造就成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完全之人物”。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不太擅长形象思维,在科学领域,他们更关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至于生动、情感,似乎并不关心,觉得意义不大,他们即便内在有情感,也不善于表达,甚至误解美育就是唱唱跳跳,不存在有用的价值,更易陷入盲目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他们不曾真正了解美育,有些学生认为会弹、会唱几首名曲、会跳几支舞蹈,考到了几级等等就懂得审美了,而这恰恰是应试教育下美育功利化、工具化的表现。相反,这与美育本该具的有超越功利的目的和育人心灵的初衷大相径庭。在当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人之所以成为人,人之所以骄傲为人,正是因为人因具有的独立思考意识、丰富的情感,从而迸发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力,是最为昂贵而无价的财富,而这些能力正是通过美育来培育的。正如孔子所说的:“教人也,则始于美育,而终于美育。”[4]
面对理工科高校学生,我们如何理解新时代高校美育内涵,如何实施国家美育战略,如何用“美”去赋能其他学科,激发理、工、农、医等理工科学生的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和创新创造活力,温润其心灵,使其在投身于民族复兴事业中实现自我超越,我们探索如下:
通过研究实践,对比传统美育,新时代高质量美育在内容范围、学科范畴、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如文末表1),其以生活艺术家为落脚点,涵盖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等各个领域,涉及美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坚持面向人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内在情感和审美态度,注重美育核心素养的达成等,需要在专业学科中挖掘“美育元素”,在美育教学中彰显“学科基因”,构建涵盖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主的美育通识课程为主体、以专业教育课程(课程美育)为辅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以及构建注重凸显美育元素、“科学、人文、艺术”三元合一的体现校本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实践体系,在考核评价上基于美育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效果性评价相结合等。
表1 传统美育与新时代高质量美育对比图
理工科高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是面向专业,而是面向人人,不是塑造“技人”,而是塑造“全人”,不是培养大学生成为艺术家、文学家,而是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艺术审美和科学精神,充分挖掘具有“理工基因”的美育元素,结合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审视,理解领悟和认识辨别真善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只求真,不求美不求善”的危险意识驱动,转变为不仅追求科学之“真”,且在大学期间种下“美和善的种子”,并用一生去追求人文之“善”、艺术之“美”,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审美态度乃至生命态度,提升审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学做“生活的艺术家”,从而开启向美而生、美美与共、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奋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路。
1.坚持党对美育“全面领导”,把握“美育主基调”。一是建立学校美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学校党委定期研究美育教育工作,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三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二级教学单位主动作为、师生全员参与”的美育工作格局;明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美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加强美育“全方位设计”,唱响“美育主旋律”。一是系统谋划,全方位设计,强化美育顶层设计,对照国家文件要求,构建“三全四核五维”美育工作体系。“三全”即:全过程、全主体、全学科,“四核”即美育核心素养: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五维”即组织、制度、课程、资源、评价等美育工作体系;二是结合“三全育人”,出台学校新时代美育工作制度,制定美育质量提升工程等。
3.“面向全体”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夯实“美育主渠道”。一是确立面向人人的美育学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2个学分的要求;二是构建面向人人的以通识必修课程为核心、以美育类通识选修课程为主体、专业教育课程(课程美育课程)为辅助课程的美育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开展“课程美育”课程示范建设项目,打造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课程美育课程;三是积极推进体现校本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美育系列教材建设;四是加强美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美育资源。
4.强化美育实践“全过程”,打造“美育主阵地”。一是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节、赛、会、展”为抓手,以大学精神、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等为导向,加强文艺类美育品牌活动;二是挖掘理工学科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依托专业开展美育实践,如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结合《微生物工程》课程,定期举办“微生物培养基艺术作品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实现科学、人文与艺术三者有机统一,突显“三元合一”;三是面向全校,每学年按不同类别(体验类、活动类、创造类、赛事类、融合类等),培育美育教育精品实践项目,彰显美育“一院一品”。
5.建立“全体系”美育评价,用好“美育指挥棒”。一是加强学生美育评价。修订学校综合素质测评,将美育评价指标单列,加强美育评价内容设定与合格性标准制定;二是优化美育教师评价。围绕美育任务和目标,建立美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完善美育课程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注重素养与能力、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统一、评价成效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四是实施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把美育工作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范畴,并强化督导检查结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