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顺顺,王建鑫
(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640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动脉斑块脂质成分改变,导致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增加,进而可引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不利于患者预后[1]。CT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最有效手段,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内血流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2-3]。也有研究表明,异常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 PLR)是一种新型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在多种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应用较为广泛[4-5]。但CT 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斑块性质的判断是否与PLR 的改变有关尚未明确,缺乏有效参考依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与PLR的相关性,以期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5 月—2023 年5 月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 例,女33 例;年龄43 ~72 岁,平均年龄(60.18±5.16)岁;冠脉狭窄程度:轻度狭窄29 例,中度狭窄41 例,重度狭窄16 例;病变支数:单支病变33 例,双支病变40 例,多支病变13 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准则。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相关标准,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②病历资料完整;③研究对象均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发作;②未控制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者;③严重感染或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④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⑤对比剂过敏;⑥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
CT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 公司Optima660 64 排128 层螺旋CT 扫描仪进行检查,扫描范围由气管隆突部位直至心脏膈面,先经肘正中静脉以4 mL/s 速率注射80 mL 碘佛醇注射液(生产厂家:Liebel-Flarsheim Canaca lnc,批准文号:H20150566),注射完成后延迟45 s 启动动态CT 扫描,设置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电流200 mA,层厚0.8 mm,矩阵512×512,获得扫描图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对冠状动脉狭窄处斑块CT 值进行测量,其中CT 值<60 HU 判定为软斑块,CT 值为60 ~<130 HU 为纤维斑块,CT 值≥130 HU为钙化斑块,将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归为非软斑块,并根据斑块性质划分结果分为软斑块组(n= 32)和非软斑块组(n= 54)。
PLR 水平检测:采集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血5 mL,于无菌真空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并常温静置30 min,以3 000 r/min 离心速度,分离血清5 min,采用美国Coulter 公司生产的ACT 5DIFF 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PLR。
①不同病情程度(冠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冠心病患者PLR 水平比较;②不同斑块性质冠心病患者PLR水平比较;③分析PLR 对冠心病患者CT 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的预测价值。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预测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冠脉重度狭窄患者血小板、PLR 水平高于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血小板、PLR 水平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情程度冠心病患者PLR 水平比较(± s)
表1 不同病情程度冠心病患者PLR 水平比较(± s)
注:与轻度狭窄相比,①P <0.05;与中度狭窄相比,②P <0.05;与单支病变相比,③P <0.05;与双支病变相比,④P <0.05。
病情程度 例数 血小板/(×109·L-1)淋巴细胞/(×109·L-1) PLR冠脉狭窄程度轻度狭窄 29 241.06±35.28 2.53±0.78 95.28±45.23中度狭窄 41 265.67±32.17① 2.20±0.62① 120.76±51.89①重度狭窄 16 289.40±28.02①② 1.81±0.50①② 159.89±56.04①②F 11.917 6.500 8.449 P<0.001 0.002 0.001病变支数单支病变 33 240.53±34.69 2.56±0.79 93.96±43.91双支病变 40 262.80±32.06③ 2.22±0.61③ 118.39±52.56③多支病变 13 290.13±28.41③④ 1.78±0.50③④ 162.99±56.82③④F 11.471 6.621 8.962 P<0.001 0.002 0.000
软斑块组血小板、PLR 水平高于非软斑块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非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斑块性质冠心病患者PLR 水平比较(± s)
表2 不同斑块性质冠心病患者PLR 水平比较(± s)
斑块性质 例数 血小板/(×109·L-1)淋巴细胞/(×109·L-1) PLR非软斑块组 54 243.26±28.47 2.39±0.79 101.78±36.08软斑块组 32 288.40±32.14 1.95±0.60 147.90±53.57 t 6.773 2.718 4.767 P<0.001 0.008 <0.001
ROC 曲线分析显示,PLR 预测冠心病患者CT 冠状动脉造影软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95%CI:0.791 ~0.952),最佳临界值为132.7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1%、88.9%,见图1。
图1 ROC 曲线分析PLR 对冠心病患者CT 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的预测价值
冠心病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病理过程,且具有异质性,尤其是易损斑块在其病情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CT 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多平面、多方位成像特点,是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不仅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程度及范围,还可判断动脉斑块的稳定性[7]。但CT 冠状动脉造影价格相对昂贵,不适用于临床广泛推广。因此,探索安全、高效的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动脉斑块性质的敏感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炎性细胞水平密切相关,炎性细胞可黏附于斑块上,降低纤维帽厚度,且随炎症反应程度的加重,斑块稳定性越差[8-9]。而斑块的不稳定性又可增加斑块内栓子脱落、破裂等现象,这也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脂质是冠脉斑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过度活化和聚集可引起动脉内膜中脂质沉积,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后,可提升炎症细胞的迁移、黏附能力,进而促进斑块形成并改变斑块稳定性。PLR 是近年来证实的炎症状态敏感指标,相比于单个血液参数而言更为稳定,同时避免应激因素对血液标本的干扰,能够更好地反映机体促炎与抗炎反应的平衡[10-12]。相关研究指出,PLR 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接受机械取栓术AIS 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13]。朱志远等[14]研究表明,PLR 是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高PLR 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高于低PLR 患者(46.9% vs 20.0%)。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的增加,血小板、PLR水平升高,淋巴细胞水平降低(P<0.05)。说明PLR 与冠心病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是,冠心病病情进展过程中炎性反应引起血小板细胞增殖增多,通过介导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淋巴细胞功能,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故PLR 水平随冠脉病程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5]。另外,本研究还显示,软斑块组血小板、PLR 水平高于非软斑块组,淋巴细胞低于非软斑块组,与张春亚等[16]研究相符;进一步经ROC 曲线分析PLR 预测冠心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软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1%、88.9%。说明PLR 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性质评估的敏感指标。
综上所述,PLR 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且可作为预测患者CT 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的良好标志物,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