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朱世国
盆腔炎性疾病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统称,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临床明确诊断比较困难,如治疗不当或反复感染,容易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破坏女性生殖道自然防御系统,从而造成不孕、慢性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规律、直肠膀胱刺激征等,病情迁延,容易给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导致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夫妻关系[1-2]。中医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因脏腑正气未恢复,余邪未散尽,湿热风寒致邪气凝结阻滞,反复迁延,损耗气血[3]。中药给药途径广泛,内外结合,更有利于局部炎症吸收,提高脏腑免疫力,避免产生耐药性,临床效果明显,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重视。本研究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句容市中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留灌肠组和抗生素组,每组41例。保留灌肠组年龄23~51(25.32±6.23)岁;病程1~4年(1.90±2.12)年。抗生素组年龄22~51(25.60±5.91)岁;病程1~5(1.70±1.93)年。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5]:参照《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学》相关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有盆腔炎性疾病史;(2)症状及体征:慢性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规律,直肠膀胱刺激征;(3)B超:有盆腔积液或包块;(4)妇检:子宫体活动受限、压痛,触及子宫旁呈条索状增粗或有囊性肿物伴压痛。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相关临床诊断。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抗生素过敏者;(4)盆腔感染急性发作者;(5)不能配合灌肠者。
1.3 治疗方法 抗生素组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保留灌肠组在抗生素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三棱20 g,莪术20 g,路路通20 g,薏苡仁30 g,醋延胡索20 g,桂枝12 g,桃仁20 g,赤芍20 g,蒲公英15 g,大血藤10 g,水煎100 ml,纱布过滤药液,温度38~41 ℃,保留灌肠2~3 h,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注意避开经期(月经当天至月经干净后3 d),灌肠前排空膀胱及直肠,治疗期间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饮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治疗期间严格避孕。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小腹疼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及月经不调,每项积分0~4分,分数越低疗效越好。(2)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3)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6-7]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无异常,B超无盆腔积液及包块;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妇科检查改善,B超包块缩小或消失,积液减少1/3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未改善或加重,B超示盆腔积液或包块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保留灌肠组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抗生素组的70.73%(χ2=11.061,P=0.001),见表1。
表1 抗生素组与保留灌肠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小腹疼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及月经不调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小腹疼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及月经不调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保留灌肠组低于抗生素组(P<0.01),见表2。
表2 抗生素组与保留灌肠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CRP、TNF-α、IL-10及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保留灌肠组低/高于抗生素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抗生素组与保留灌肠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保留灌肠组与抗生素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 vs. 4.88%,P=1.000),见表4。2组不良反应未予以治疗,自行好转。
表4 抗生素组与保留灌肠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性行为及青少年过早性行为增加,临床上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女性子宫、生殖道周围组织感染及盆腔感染称为盆腔炎,其病因复杂,治疗时间较长,容易演变成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目前基层临床上常见妇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为盆腔相关器官、组织的炎性疾病持续反复,但不能明确定位炎症的来源,故西医以联合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为主,短时间可有效改善急性期症状,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能根治[8-9]。反复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大,容易产生耐药性,甚至并发二重感染,一旦形成盆腔包块或脓肿,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对组织解剖破坏大,病程长,术后恢复慢,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中医无相关盆腔炎性后遗症明确记载,本病在中医中属于“下腹痛”“月经不调”“不孕”“带下”等范畴,《金匮要略》等有记载“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舌干燥,何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下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下腹痛应辨别气、血、寒、热、虚、实以施治。故中医认为本病因为寒、热、湿、瘀,邪气入侵,湿热风寒致邪气凝结阻滞,致气机不畅,正气受损,血瘀阻滞,湿热瘀血互相蕴结,脉络不畅,反复进退,血气损耗,阻滞胞宫,反复迁延导致,以寒湿阻滞型最常见[10],治疗以活血化瘀,散寒祛湿、温经通络、镇痛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独特优势,其治疗和处理方法多样且灵活,主要有局部理疗、中药贴敷、中药口服、中药灌肠、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其中中药灌肠有显著优势。三棱主治症瘕痞块,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为“血中之气药”,可治疗痛经,瘀血经闭,消除体内包块,减少纤维蛋白形成,缓解局部粘连,其主要成分挥发油、黄酮等具有抗纤维化、抑制血栓形成及抗炎作用;莪术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作用,为“气中之血药”,用于治疗妇女血瘀闭经,其主要成分莪术醇可抑制炎性反应,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路路通具有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的作用,用于脘腹胀痛,月经不调;薏苡仁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痛,清热排脓的作用,其有效成分薏苡素具有温和抗炎效果,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减毒增效作用;醋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作用显著,其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具有较强镇痛作用,醋制延胡索的镇痛作用更为明显,对慢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效果显著;桂枝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可用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寒凝血瘀之经闭腹痛,其主要成分桂皮醛,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促进散热、调节血液循环的作用;桃仁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的治疗,其成分桃仁提取物、苦杏仁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原生成;赤芍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散滞调经的功效,用于治疗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痈肿,其主要成分芍药苷、芍药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脓毒血症的作用,其他成分也具有协同作用;蒲公英、大血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滞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痈肿、内痈等感染。诸药配伍,组方严谨,共同发挥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活血镇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改善盆腔微循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原形成,促进炎性渗出及包块的吸收[11]。
子宫位于下腹正中,与直肠比邻,采用保留灌肠局部给药方式,药物经结肠黏膜直接吸收,直接作用于盆腔病变部位,减少了肝损害及肝脏的首过消除效应,减少了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极大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及药物利用率,加之灌肠药剂具有一定的温度,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从而改善盆腔粘连、水肿,促进盆腔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起到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增加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消除包块的作用。梁卓等[12]采用中药塌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好临床治疗优势。
CRP可反映机体内炎性反应程度;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参与病理损伤,是体内重要的炎性因子之一;IL-10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刺激作用的细胞因子,其能直接抑制T细胞增殖和IL的产生;IL-6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炎性细胞因子,能促进巨噬细胞表达,诱导肝细胞合成CRP。本研究结果显示,保留灌肠组总有效率高于抗生素组;治疗后,2组小腹疼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及月经不调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保留灌肠组低于抗生素组;2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保留灌肠组低/高于抗生素组;保留灌肠组与抗生素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小腹疼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