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体现着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而随着中医的“走出去”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许多外国人开始认识和喜爱中医,并对中医药养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开发中医药養生文化市场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中医药养生文化产品的对外推广问题,如药膳。本论文将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药膳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信;中医;药膳;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董潇潇(1995.09-),女,陕西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作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对外传播为药膳推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不得不承认,在药膳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药膳翻译的不完善都极大的阻碍着药膳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药膳文化翻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此方面的材料非常匮乏,难以满足药膳文化推广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论文将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药膳翻译的策略。
一、中医与中国文化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文字与文化学术的起源,“历代传统学者”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就是“都在伏羲画八卦,为有书契的开始”。中国文化源于伏羲时代西北高原地区的渔猎社会,经神农时期,逐渐迁往黄河平原地区形成农业社会,最终在黄帝时期,对来自西北高原的中华文明进行“初期集成”,形成“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黄帝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的共祖,目前公认的说法,黄帝上治天文历法、下究医药人文,对后世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5000年没有断流,从黄帝时期甚至更早,中医学就伴随着文明慢慢成长,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古埃及医学早就随着古埃及的衰亡而中断,古印度和古希腊、罗马医学也是如此,而中医5000年来实践和探索从未间断,大量的好东西被发现和传承下来。50个世纪所形成的丰厚积淀极其宝贵,类似于自然界中珍稀的基因库,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轻率否定传统中医学是愚蠢的。可以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养生理念,体现着哲学的智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成果。
二、中医翻译与中医文化翻译策略
中医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掌握这把钥匙的就是中医翻译人员。中医文化和中华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关键在于翻译策略是否科学可行。把中医作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这也是西方人最容易接受、最有效的中国文化传播方式。长期以来,在汉译英时,判断译文质量优秀的标准为“译者隐身论”,也就是当我们看到从汉语英译的材料时,看不出其是从汉语翻译过来的英语,而像是英语作者用英语写的,毫无翻译腔和翻译痕迹。在汉译英,特别是文化翻译中,追求译文向译入语(英语)和译入语文化(英语文化)贴近,将汉语文化词转换为英语文化词,以便于英语读者阅读。在这种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大背景影响下,我们缺乏文化输出的自信、胆略和实践。
首先,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工作,就需要一批合格的传统文化翻译人员,这些人应该有较强的中国文化背景,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具备较强的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技巧精准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其次,要进行精准的翻译,必须做好翻译对比查阅,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比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化材料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更好地诠释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世界各地。此外,在翻译中也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变化,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保持中西方文化的连贯性,而不是单纯的直接翻译,以确保翻译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在必要的时候,增加或取消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使翻译文本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
三、翻译策略下的中医术语翻译方法
谈到翻译方法,最基本的就是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一般来说,译员会按照不同的翻译内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当面对严谨性高的翻译类型,诸如专利翻译、科技翻译等,一般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能保证传达的信息不失真。比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三教九流)”就是典型的直译词汇。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音译法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有人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翻译方法与直译法和意译法相提并论,也有人认为音译法不能算作是一种翻译方法。但事实证明,音译法随着翻译的发展而发展,在翻译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音译法甚至可成为翻译的主要手段。
从语言的角度看,音译词可起到填空补缺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松认为,人类一切认知经历及其分类都可以用某种现有的语言来表述。一旦词语空缺,就可以通过用外来词或外译词、新词、语义改变和迁回说法等手段来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同一个词有时都会有两种译法,即意译和音译。但是有一些词,如“太极”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深受人们喜爱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不是“Breathing exercise”一词就能概括的,而英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完全语义对等的词语,所以此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因此“Taijiquan”这种音译法得以使用,而且这种译法也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首选,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而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其次,在形式上,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交际翻译则是重新组织句法,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词汇,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再次,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轻内容。从次,语义翻译比交际翻译更为复杂精细,重在再现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意图,倾向于过译;交际翻译则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习惯,且采用与原文的语域一致的语域,倾向于欠译。最后,交际翻译的译文通常比语义翻译译文长,因为后者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多余的词汇。此外,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担;交际翻译是一门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
四、药膳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药膳名称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类,直接以食材、功效、烹饪方法命名,如枸杞叶炒鸡蛋,一种是写意类,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营造一种食物的美感,如仙人粥、琼玉膏、双耳听琴。前者并不是翻译的难点,采用直译法即可。而后者的翻译方法却需要译者反复考量,在翻译这一类药膳名称时,有的译者非常推崇意译法,即不考虑这些药膳中的比喻和形象,直译其食材,如双龙戏珍珠被译为“Saute Lobster with Ham, Greens and Mushroom”。这种译法采用了对药膳名称的归化策略,抛弃了中文对“形”的修辞描述,直接介绍了该药膳的食材和烹饪类型,贴近西方菜肴的命名方法,就一项经济产品来讲,这样的翻译能较好地满足西方消费者的理解需求。然而,就文化产品而言,这一归化使中国饮食文化中“美”的内涵消失殆尽,也使药膳这一产品失去了其民族独特性和国际竞争力。而采用异化策略,将上面的药膳音译为“Shuang Long Xi Zhen Zhu”或是直译为“Twin Dragons Playing with a Giant Pearl”,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方面,对于西方读者不熟悉的中文,音译实际等于零翻译,它无法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还会给他们造成阅读障碍;另一方面,直译的方法虽然展示了药膳的“形”美,但对读者理解药膳的内容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样的翻译可谓本末倒置。目的论认为译者必须在源语和目的语、受众之间找到一种妥协和平衡。而要想达到这种平衡,就需要結合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使其起到各自的作用,现在出现的一种译法为“音译(归化)+释译(异化)+喻体意象直译(归化)”,这种译法可以较好地兼顾到读者对药膳本身信息的理解与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需求。如将“雪里藏珠”译为“Xue li Cang Zhu——Deep-fried Pigeon eggs wrapped with flour & egg white(like pearl covered by snow)”。
目前,归化策略在药膳名称翻译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多数译者以西方消费者的感受为导向,采用释义、简化翻译等归化策略,认为这样可以促进药膳的海外推广。如药膳翻译中流行这样的做法:为了避免西方读者无法识别中草药名称,在翻译含有中草药的药膳名称时,不把中草药名称翻译出来,一律简单译为herb,如天麻炖鸡就被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而虫草鸭被译为“steamed duck with herbs”。这样的归化翻译方法自然给译者带来了便利,然而本来味道和功效截然不同的药膳菜品,在这种译法下都变成了“姐妹兄弟”,让人认不出来谁是谁,这对药膳文化与中草药的对外宣传推广有百害而无一益。实际上,抛弃了异化策略,也就等于抛弃了药膳背后蕴藏的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内涵,而抛弃了药膳的文化内涵,也就丢失了药膳独特的民族魅力。因此,在药膳名称翻译中,译者应该在使用归化策略帮助西方读者了解药膳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使用合适的异化策略来传达药膳本身的文化特色,建立其文化品牌,增加药膳的国际竞争力,而不应该以怕给读者带来阅读压力为由全盘抛弃异化翻译。
五、结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将中医药、中医药文化、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中医也肩负着造福全人类的使命。译者应该在了解中西方语言 、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术语准确地翻译给外国读者,以加快中医国际化进程,使其早日更好地造福全世界人民。本文旨在说明对外交流时可大胆运用语义翻译策略,翻译中一些特色鲜明的中医文化词和语篇,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李璐阳,周忠发,刘智慧等.地理基因视角下的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研学课程设计: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地理教育,2023(5):66-71.
[2]张崎静.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46-48,78.
[3]郑保卫.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新闻论坛,2023(1):1.
[4]郝焰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J].汉字文化,2022(18):165-166.
[5]倪慧.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J].红河学院学报,2022(6):3-4.
[6]谭秀敏.中医药膳常用中药功效术语的英译研究:评《中医药膳学(新世纪第四版)》[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8):6108.
[7]韦健,常颖.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壮医药膳菜单英译[J].食品工业,2022(8):209-213.
[8]李璐瑶,刘念文,王芬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译介和传播策略浅议[J].传播与版权,2019(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