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研究

2024-01-12 05:53沈忱
校园英语·下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摘 要:推进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力量。教师要有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意识是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自我研读和协同探讨形成的认知体系,能力是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体现出来的认知、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行为系统。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要历经理解、认同和生成阶段,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需要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范式。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作者简介:沈忱,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国家层面为高校提供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图和全面部署方案”。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各个领域交锋。高等外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得不直面国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培养外语人才要解决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和文化自信教育问题,要优先重视和提升广大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

“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可以被界定为教育者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系统化认知。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亦可被视作是一个系统。下面将从外语学科和外语课程维度逐一解读。

(一)外语学科

外语学科是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学科要围绕“语言”这一学科特质开展课程思政内涵形态建构,既要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能力,又要发挥其作为人文社科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学界和社会一般只把它视为单纯的语言学科本体知识体系或技能,主要从语言学科知识和专业设置角度规划外语教育,忽略了外语教育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导致外语学科侧重专业教育,淡化育人教育。鉴于此,《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和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学科基本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指南》(2020)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的根本,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英语教育体系,探索英语类课程思政新模式和协同育人新举措,努力培养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论述突显了外语教育之育人价值,为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

(二)外语课程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本身。课程承载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标,价值观教育是课程运行实施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当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贯穿教育和教学全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属于微观层面,主要涉及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兼容与协调、教学体系建构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育人角度切入等。外语教师对这些内容的认知有助于奠定他们课堂教学行动基础。

三、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教师只有课程思政意识,没有课程思政能力,就会力不从心,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伴随着课程思政建设概念出現的新术语,外语学界从特征描述和结构剖析的视角对其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特征描述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具有融入性、关联性、自觉性等特征。融入性是指教师要通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开展师生交互、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将育人能力融入教学之中。关联性体现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教学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师生交互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等)和育人能力(挖掘、整理、呈现人类优秀文化,掌握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能力,辨识中外文化价值观的能力)的有机关联。外语教师发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一个外力推进和内力生成的过程,外力源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刚性要求,内力源于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教育情怀。这是教师教育行动由外力驱动变成内力生成的自觉化过程。

(二)结构剖析

本研究将外语课堂教学看作是由认知、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构成的关联化过程,以此提出教师课程思政认知、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能力。

(三)认知能力

外语教师认知课程思政建设内涵需要具备感悟、理解、分析、内化等能力。其中,感悟能力是教师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文件的整理、概括和梳理能力;理解能力是教师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的洞察力;分析能力旨在诠释外语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之关系;内化能力是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旨、方法等事实性知识转换为具体的课程教学应具备的能力。

(四)设计能力

如果说认知能力是教师架构外语思政课程教学框架的能力,那么设计能力则是将这种教学架构可视化的能力。外语教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挖掘课程教学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活动、方法、程序、评价中去。如:如何设计“语言知识习得”“语言技能提升”和“思想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如何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呈现思政教育活动形态?

(五)实施能力

实施能力是教师将认知结果和设计框架实践化的能力,包括教书能力和育人能力。前者包括师生交互能力、板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学生学业设计与评价能力、教学环境营造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能力。后者包括言传身教能力、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能力、思政元素融入语言教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和内化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能力、引导学生分辨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能力、助力学生从国际化视角看待中国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能力等。

(六)评价能力

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表现需要得到教师客观评价。为此,教师需要收集、分析并诠释用于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增量、语言技能发展和价值观塑造的数据。其中,收集学生学习数据需要教师研制调研问卷、设计调研问题、观察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分析学习数据需要教师运用最新数据分析软件探究学习数据之间关系,发现学生学习问题,预测学生语言学习和价值观发展趋向;诠释数据需要教师解释学生在不同学习模块发展的相关性。

(七)反思能力

教师完成了课程思政教学任务之后,还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表现予以审视。反思知识是教师对反思概念、内涵和方法的领会和掌握;反思态度是教师的反思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其中的认知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情感是对思政建设的心理感觉,如相信、怀疑、赞成或者反对,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实践化。

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提升路径

(一)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升路径

外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需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要求外语教师深度研读教育政策和学科建设文件,明晰交互关系,形成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构架;外化于行要求外语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理论转化为教学行动。

1.理解内涵。理解是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构念与外语课程关联性认知。《纲要》所勾画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宏观指导性强,但学科、专业、课程不同,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要求、目标、方法有别,为此,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如何科学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何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如何确定育人内容?如何确保教学体系中的各个构成要素关联性?

2.认同精神。认同包括理念认同、价值认同、方法认同。理念认同是指教师坚信课程思政建设能实现育才和育人同向而行。价值认同是指教师要信奉课程思政建设能达成立德树人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方法认同是指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通过课程内容教学达成育人目标。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要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强化课程思政心理认同。只有从内心认同课程思政,才会自觉提高课程思政意识。

3.生成行为。如果说教师的理解和认同属于内在的心理活动,那么行动则属于外在的实践活动。前者侧重于内化事实性知识,后者偏向于外化事实性知识。外化是以教育行动为表征。教育行动是教学能力的体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教育行动具有情境性、关联性、实践性特征。情境性将教育行动限定在某一特定语境,使其可操作和可测量;关联性表明教育行动是多样化行为的集成;实践性表明教育行动具有目标达成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路径

对外语教师課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路径学界已有研究。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找准自己“角色”,干出自己“特色”;要塑造课程育人理念,多角度挖掘并传递思政元素,善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可操作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应该对接测试和评价等。本研究认为,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关键在于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教学范式、反思课程教学过程。

1.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外语课程教学目标以往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维度。在思政建设背景下,外语课程教学需要构建以“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其中,“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成体系,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价值观塑造”目标。一要研读《纲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把握国家和学科建设层面上的宏观价值观目标,再结合课程属性,确定价值观培养目标;二要处理好价值观目标和语言目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与素养,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设计价值观目标要以语言教学目标为依托。

2.共建课程教学资源。资源是师生达成“三位一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既非外语课程教学资源,更非思政课程教学资源,而是二者通过有效整合形成的混合型教育资源。资源具有融入性、目标性、动态性特征,存在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其中,理论形态主要是指教育理念和方法,体现在教育文件和学科建设指南中。理论形态资源需要教师组建学术公共体,协同梳理,科学提炼。实践形态以文本、视频等形式表征,其中的文本资源多以学术论文和著作为载体,视频资源主要是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录像,直观、清晰。此外,还有外语教师的课堂思政教学实践。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提炼、分享。

3.建立课程教学范式。“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转变。这一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国家和世界”。外语教师要顺势而为,预测未来外语教育发展新范式。简言之,如何实现外语课程教学目标从语言发展转向价值观塑造?如何将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这对外语教师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外语教师要突破知能发展范式,构建价值观导向范式。在新的教育范式中,如何处理好育人和育才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何塑造学生价值观?如何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业?如何创新教育资源?如何构建学术共同体?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度思考。

五、结语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是外语教师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的认知,能力是以意识为基准而实施的社会行动。外语课程思政生成与生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教师拥有意识是激发“能力”的动力基础,“能力”则是由“意识”激励并在实践中提升。意识和能力的协同交互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法春.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20(6):12-16.

[2]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021(2):60-64.

[3]安丰存,李柏年.新文科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与外语人才核心素养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21(6):45-50,7.

[4]姜锋,李岩松.“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20(6):27-31.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7]王会花,施卫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界,2021(6):38-45.

[8]刘正光,孙玉慧,李曦.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5):4-9.

[9]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29.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设
高职院校城轨专业订单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探索
兵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探讨新时期如何推进医护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思政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广告创意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