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黎
摘 要:创新教育旨在培育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目的与宗旨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驱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逐渐成为共识。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教育管理改革,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强化高校教育改革引领力;创新教育资源、提升高校教育改革凝聚力;创新教育载体、彰显高校教育改革感召力;创新教育人才、增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力;创新教育机制、凝聚高校教育改革向心力,以高质量教育改革实践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崭新进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管理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9 — 0153 — 0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经历了嬗变和阵痛中实现了结构功能性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驱动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人心,从国家包办过渡为管办分离,中央、地方、高校教育职权逐渐厘清,教育管理改革更具活力。当前,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紧密结合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和“两步走”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方式方
法,以期对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一、创新教育理念 强化高校教育改革引领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2]。新时代新阶段,以创新理念驱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充分依托高校地方地区特色,积极满足市场化专业设置和人才需求。
(一)依托高等教育改革战略
新时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战线上的改革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方针增加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历经2015年和2021年两次修订,增加了“社会实践”新表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实践必须依托服务于国家教育发展方略,紧密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实于教育改革工作实际,在教改工作中坚持人民旨向,坚持教学相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强化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地位,把劳动教育贯彻于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切实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青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强调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地位,强调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建设“双一流”大学学科、努力实现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要把社会主义办学宗旨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高校教育事业统一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之中,以新阶段新理念服务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以高校大学教育管理改革推动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强化高校专业优势特色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强调推动学科专业优化改革,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路径。十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取得良好进展,专业分布点每年调整近5%,深化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取得新成效。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需要深入挖掘地方高校特色,依托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基础平台,主动设置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强化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立足“强基工程”等特色工程,打造专精尖型地方特色专业学科品牌,建成一批特色专业学院,从而构建体系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的学科专业群,更好地服务支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高质量发展,推动建成教育强国。
(四)服务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象,应当予以重视。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基础上,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形式,释放社会需求压力和高校办学约束,增强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把人才培育中心工作落实于服务社会需求的基本点上,强化高校教育改革围绕人民、服务人民生活需求的实践宗旨,切实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以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管理实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二、创新教育内容 提升高校教育改革凝聚力
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依据一定理论原则基础进行,这一理论内容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高校教育改革实践理应遵循正确理论指引,以创新教育内容开辟教改工作新径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工作中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并进一步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从全人类未来发展视域强调了青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社会主义教育应当把“劳动、教育、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列宁则从教育主体角度,强调尊重教师、提升教师地位的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面向的主体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思想状态和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以及无产阶级目标旨向,对其进行思想理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可以有效锻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此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改工作的有力贯彻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把馬克思主义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教育活动之中。总之,高校教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路线方针原则,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贯彻落实。
(二)落实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指示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问题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全新战略高度,并且强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育改革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强调内容体系必须坚持立场观点方法,在教改工作中强化理论与实践比较,充分依托高校“三支队伍”的骨干力量,不断坚持贯彻党对高校教改工作的全面领导等。这些重要论述从战略地位、中心任务、内容体系、基本原则、主要依托、根本保证等多重维度,深入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的路线方针原则,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总抓手和总纲领。因此,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改工作贯彻落实,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工作重要论述,把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应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目标规划、体系建构和方针政策中去,确保高校教育改革工作政治坚定、思路明确、富有成效。
(三)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次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高校教育改革实践是立足于中国大地、赋予中国特色、培育中国精神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工作中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进行中国化的改革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诸多教育元素,为新时代教改工作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如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如水之就下也”强调了中华传统教育文化中学以成人的核心理念。在《易传》中则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从核心理念、根本方向和最终目标等方面,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工作提供新的思路镜鉴。高校教改工作应当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从中凝练概括出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教改工作方式方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给养丰富厚实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三、创新教育载体 彰显高校教育改革感召力
教育载体是实施高校大学教育改革工作的中介对象和平台支撑,是发挥教改工作成效的重要中间环节。新时代凝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力量,需要积极优化创新教育载体,从管理、文化、活动、网络载体着手,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一)优化管理载体
高校教务管理载体是指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进行教育行为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字化媒介平台,教务系统的运营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相关人员对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吸引度和认同度,也会直接影响载体受众对高校教改工作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创新教育载体,强化高校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凝聚力,应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提质增效,通过搭建数字校园教务平台等措施,可以把教务、教学、考务、后勤等多维系统加以整合,实现数字教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建构,推动办学管理智慧化发展。此外,运营优化维护教务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数字化系统的人性化服务水平,提升效率和响应速度,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创新文化载体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对教改工作的驱动作用。高校教改工作面向的对象通常是以学校教学教务工作为主,围绕高校教学管理进行展开。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不仅要注重教师管理和教学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需要关注课堂之外的文化创新驱动作用,如可以在教改工作中强化对非课程因素的关注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观革命文化历史纪念展馆等方式,培育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理念、发扬爱国精神,从而以教改工作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进学生对于校风校训精神的理解认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精神境界,以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教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三)丰富活动载体
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高校教改工作需要创新活动载体,拓展路径选择,强化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劳”在五育并举中的地位与作用,努力在劳动教育中开拓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新局面,如教改工作可以与学校第二课堂相结合,依托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三农”实践体验行、社会实践进社区等劳动教育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全面发展意志品格。此外,高校教改工作可以依托特色本土资源,对特殊儿童基地、福利院、老年公寓开展学习帮助与宣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造堪当大任的优秀人才。总之,通过创新丰富活动载体,可以有效活化高校教改工作方式策略,激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和理想信念涵养。
(四)依托网络载体
高校大学教育管理改革需要拥有数字化发展思维,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推动智能数字技术为高校教改工作提质增效。新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形式,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优势,在信息传播效率和受众接受程度上远优于传统媒介。高校教改工作可以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空间。此外,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可以充分依托“两微一端”,发挥微博、微信等微平台的媒介信息作用,数字化呈现高校教育改革最新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增进师生对教改工作的理念认同和实践认同。总之,通过优化管理载体、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活动载体、依托网络载体等方式,可以有效创新教改工作新形式,推动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教育人才 增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力
教育人才是实施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培养什么类型的教育人才,需要在时代背景下,依据教育总方针不断地与时俱进。为增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潜力,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进行实践探索”[3]。
(一)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保证教育改革强力后备军的基本前提。如果缺少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队伍,就很难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很难支撑教育改革的持续动力。专业化的人才意味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人才队伍要不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之中。可以利用外部环境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基本素质过硬的教育人才队伍,从而使“教育改革由单边推动转变为双向促进”[4]。
(二)提升职业化能力素质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的職业化能力素质包括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及能力水平。基本素养包括角色身份认同、先进职业意识及高尚职业道德,能力水平则包括学习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等。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职业化能力素质,有助于建立一支成熟的人才队伍,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教育人才的创新性培育与成长。不仅如此,职业化能力素质教育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职业化能力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涵养,有助于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有助于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创新性发展。
五、创新教育机制 凝聚高校教育改革向心力
创新视域下高校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工作,需要从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监督治理、评估反馈等方面着手,系统构建教改工作创新机制,确保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能够科学、稳定、有效。
(一)健全高校教育改革组织领导机制
健全的组织领导机制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能够行之有效的首要前提。一方面,要从组织对象、组织行为、组织目的着手,明确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主题目标和基本原则,确保组织有领导、行动有目的、行为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对教育改革工作的坚强领导,在教改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要始终贯彻党中央统一决策部署和教育部指示精神,确保教改工作明确政治、服务大局,在政治站位上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总之,通过健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可以为教改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政治前提。
(二)增强高校教育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以量化考核评价的方式,督促高校教改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考核机制,对标教改工作目标任务,对教育改革成效定期开展量化考核,可以敦促相关主体积极落实教改工作任务,避免出现形式化、走过场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评价机制,针对考核结果,形成书面化的评价意见,从而对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够确保按照预定规划进行,提升对教改工作的把控程度。总之,以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为重要抓手,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质量,确保教改工作落实到位。
(三)畅通高校教育改革监督反馈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不仅需要从主体层面贯彻执行,还需要从客体层面进行一定监督反馈,畅通相应监督与反馈机制,从而形成动态化闭环系统,“协同营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确保教改工作科学有效运行。一方面,要畅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监督机制,以制度建设为统领建设一批专业化监督工作队伍,确保高校教育改革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畅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反馈机制,积极发挥师生群体和社会力量舆论反馈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渠道,从而不断改进高校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工作,确保教改工作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经受检验并实现自我革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1999(02).
[3]龚敏.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策略探析——评《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探索与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361(05):145.
[4]郝德永.教育问题的社会之因与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撑[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6):1-6.
[5]潘柏.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困境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8(05):75-8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