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根生
关键词:《项脊轩志》真诚观念心灵成长审美景观
明代中期,以归有光、王慎中、茅以坤、唐顺之等为代表的文人集团,形成了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唐宋派”,将日常琐碎生活引入古文写作选材范围,开辟“文以载道”的生活化路径。其中,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充分体现这一创作观念的散文名篇。温儒敏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把《项脊轩志》安排在第三单元,旨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引导学生涵泳古代经典散文作品,深度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理解古人抒发情志的审美追求,经此学会真诚、负责任的情感表达,提升人格修养。教材在本单元设置了一个重要的研习任务,即说真话抒真情。具体言之就是坦诚吐露心声,真实记录自我的心灵世界。如此,引领学生的心灵获得成长,写作逐步成熟起来。梳理语文教育界的教学经验及不足,本文针对《项脊轩志》里所展现的“真诚”表达,从审美叙事角度予以分析和阐释,在研读课文中实施“心灵成长”的主题教学,达成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现状分析与《项脊轩志》“真诚”写作观念的语境考察
梳理语文界对《项脊轩志》的教学实践成果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论著文献都能把握归有光倾注在这篇散文里的至情至性,从美感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从情感教育角度论述作品思想内涵的当代意义。在课文解读方法上,基本用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二分法解读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方式;近年有人借鉴现象学美学、文化符号学、新批评细读法、叙事学等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或观点,但有套用理论外壳之嫌。比如现象学美学界定“美”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物”,有人认为《项脊轩志》的审美属性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概念界定,“主要体现在《项脊轩志》中的自然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途径、作为自然对象的审美对象需要具备的特征、作为自然对象的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以《项脊轩志》为案例来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发展训练、人物形象分析、细节品读、艺术手法运用等,都试图遵循“新教材、新概念、新教法”的宗旨,对教学设计有所创新。比如有人依据名师于漪“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的观点,思考《项脊轩志》这节课的育人价值何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把这些价值传递给学生。当然,众多教学论文直接进行课文的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地完成教学总体目标或者以点带面地抓住课文细节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是统编人教版新出不久,以往语文教育界对“心灵成长”方面的教学任务关注较缺乏;对《项脊轩志》流溢的真情实感虽有较多关注,却未曾将归有光的“真诚”创作观念提炼出来予以更加理论化的观照;而将两者结合起来考察并视作研习任务付诸教学实践,则更是阙如。
关于写作语境分析,从语文教学的实际现状看,通常是变成背景介绍,单纯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较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思考,使背景介绍跟教学核心目标和任务有些游离。而语境分析是整体教学探究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就中学生“心灵成长”的主题教学来说,分析《项脊轩志》的写作语境,可以设计若干问题:《项脊轩志》表达了一种真诚情感,特别是亲情的传递,这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有什么关联?归有光为什么要写《项脊轩志》?在明代,《项脊轩志》与明代哪些小品文具有相似的审美风格和思想主旨?明代以归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为代表的“唐宋派”对此“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文学思想有哪些尖锐的批判?如何评价两大文学派别的矛盾纷争?《项脊轩志》写了哪几种亲情?问题大致如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当然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性提问研讨,课外也可以撰写研究性小文章,答案也不必强求一致,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献查询能力和思维拓展及整合能力。
限于篇幅,这里略作提示。归有光等人组织的“唐宋派”对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进行了尖锐批判,反感他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思想与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的拟古创作法。“唐宋派”认为他们的文学思想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缺乏真实感和情感表达。他们过于注重修辞和文辞的华丽,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他们的作品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显得空洞和虚假。对于“后七子”,“唐宋派”则批评他们的文学思想过于追求个人感受和主观情感,他们的作品过于自我陶醉和自我表达,缺乏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他们的作品显得过于个人化和狭隘,缺乏普遍性和深度,当然也缺乏温度和温情。两派之间的矛盾纷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分裂和文化的多元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较量。唐宋派的批判使文学回归真实和情感,为僵化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鉴于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的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浮躁,追求內心的宁静和纯粹,与社会的虚荣和功利相对立,表达了自己对于真实生活的态度。
“真诚”的审美景观和“心灵成长”主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归有光的“真诚”写作原则集中反映在《项脊轩志》。散文写作最大的审美特征是由真实生活和真诚情感表现出来。比如首段内容,像电影纪录片展示一间旧居及庭院的日常过往。这段话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首先,作者通过描述房屋的老旧、尘泥渗漉、雨水渗透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古朴、朴素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其次,作者通过修葺房屋、开窗、种植植物等方式,使得房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仿佛增添了一份期待中的美感。再者,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如借书、偃仰啸歌等,以及栏楯庭堦的宁静和小鸟的亲昵,营造出一种静谧温暖的情感氛围。最后,描绘明月、桂影、风动等细节,赋予整个景观一种孤寂怀旧和温情诗意互相兼容的美感。整段话通过对环境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氛围的营造,将日常生活赋予了审美意义。文章写的是微观个人生活场景,却与前后七子那种脱离烟火气的小我生活呻吟迥然有别。
次段主要叙事,在叙事中含蕴着生活的悲欣交集,体现了日常人伦亲情,其中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温情脉脉特征。这段话描述了家庭的变迁和演变,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在这段话中得到了体现,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以及老妪对孩子的疼爱和回忆。这种亲情的表达和传递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这还展示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老妪提到了祖先的事迹和传家之宝,表达了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今世读者从中可见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这段话中的情感表达和对过去的怀念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情感教育和对人情世故的关注。
针对这段叙事为主的文字内容,特别要注意作者几次“哭”的行为,可以就此设计问题:在这段话里,作者的“泣”和“长号”行为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这种哭泣的行为对于“真诚”观念的表现有什么审美效果?根据这段话,作者的“泣”和“长号”行为体现出他的思亲之情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作者在描述家庭人物和环境的变迁,通过老妪的引领回忆,情感逐渐升华,最终导致他泣泪和长号。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庭、亲人和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绪波动和情感深化,催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力。这种哭泣的行为具有审美意义的间离效果,又有心灵教育意义的共情传染效果。
这篇散文由正志和附志两部分构成,教材节选时删去了正志末尾的一小段文字。这段删去的文字借两个典故来言志。不知编者删节原委,其实删去反而影响归有光“真诚”观念的完整反映。“以节选作为研究对象,不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原被删去的一段,把《项脊轩志》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究归有光真实的心路历程”,是更为妥当的。那么,归有光真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呢?或者说,这段删文传达了归有光的什么情感?这段文字就是教材课文中间的省略号部分,它借用了历史上两位人物的自况:一是巴蜀地区叫清的寡妇独守丹砂矿井后被秦始皇表彰;一是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出山建功立业。归有光以自嘲的方式来自省情志,暗示自己虽身处逆境之中,却仍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坚信居住在破败房屋中的普通人,也将发现并欣赏到一些奇特景观。作者质问世人是否能够理解他的心境。身处坎井之蛙的境遇,也将有所作为。这实际上是中国文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情志,也即理想主义情怀,是对待生活的真诚坦白,是对理想抱负的真诚自信。归有光的心路历程并不复杂,无非表达逆境崛起的坚韧勇毅。联系前文的描写、叙事、抒情,这段删文就是言志,亲情与理想互相玉成,整体语脉一气呵成,互相倚应。探究思考这段删文的思想内涵,这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灵成长”主题是极有帮助的。
《项脊轩志》的附志补叙夫妻真情,在真情中寄寓夫妻互相扶持的家庭观念。就此可以设计问题:这段话通过什么叙事方式写出了夫妻互相扶持的家庭关系?换句话说,这段话中夫妻互相扶持的家庭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不难发现,首先是夫妻之间的互动和关心:妻子来到项脊轩后,经常与作者交流,询问古事,学习书法。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彼此关心对方的志趣。其次是情感纽带的见证和维护:修复南阁子,也即维护夫妻深情的发生和回忆场所;而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反映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妻子种下的枇杷树成长茂盛,喻示夫妻之间的情感纽带依然存在,并且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发坚固。这棵枇杷树作为审美景观,承载着作者与妻子的真诚情感,传递出夫妻关系的典范价值、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和关联价值。
《项脊轩志》的“真诚”观念对“心灵成长”主题教学的启思
写作的“真诚”,就是要求“寓目写心,因事而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对比两种写作态度:“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为情而造文追求的是缘情而成文,为文而造情则是往形式美的套笼里塞入一种情感。两者的思路相反相对,情志和辞采互相成全,但正常的创作路径应是情动辞发,批评路径是披文入情。就写作而言,有个“真诚”的内在规定,即在情感和态度上遵循人性特点和生活规律,达到艺术真实。在这个真诚基础上再讲究辞采的审美效果,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章法结构的精妙、语言细节的修辞效应等,都基于“真诚”写作原则而产生真正的审美感染力。归根结底,写作的“真诚”源自求真向善近美的“心灵成长”。以《项脊轩志》为范本,以“真诚”观念为基点渗透“心灵成长”的主题,可以设计若干问题:《项脊轩志》以真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这对中学生的“心灵成长”教育有哪些参鉴价值?《项脊轩志》写了哪几种亲情?在价值观方面对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示?如何通过文学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思辨能力?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灵成长,如何借鉴文学审美的思考路径?当代中学生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诚”精神资源,并如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心靈世界?类似问题不赘举。
《项脊轩志》以“真诚”的审美景观,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审美化观察,表达了对人伦关系的思考,“心灵成长”主题教学可以参考几个方面。其一培养真诚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项脊轩志》,学习如何用真诚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兼采写作、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其二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感受《项脊轩志》对生活景观的细致描述和深沉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美好事物,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其三培养对人性的思考和理解:《项脊轩志》中的归有光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心灵成长。其四在文学阅读中升级审美情趣:《项脊轩志》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审美景观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来认知其审美景观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价值观的当代借鉴方面,《项脊轩志》崇尚“真诚”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灵成长”提供了若干思考路径。《项脊轩志》里的南阁子仅容身一人,又是百年老屋,居住条件相当简陋。尽管生活环境困苦,身边亲人逝去,归有光仍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值得后人传承。通过讲解《项脊轩志》字里行间透露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温良恭俭让、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等,培养他们自我完善的意识,鼓励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这正是课标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和研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