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大学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研究

2024-01-11 03:12:16钟流霞代俊李玲袁晓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公共卫生问卷

钟流霞,代俊,李玲,袁晓艳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发生突然,公众的心理状态受到此类事件的冲击,易引起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问题[1]。大学生群体作为全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持续关注和调研是做好大学心理健康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9年底,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次突发性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更易出现恐惧、焦虑、空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2-5],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显著影响[6-11]。多项研究显示,随着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管控时间持续延长,焦虑、抑郁症状出现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12-16,20]。2022年9—10月,笔者通过调研四川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以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呈现的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等因素差异,帮助高校工作者及时关注高危大学生群体,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经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四川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包含了理工类、文学类、医学类大学生共计5189人。

2.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

2022年9月20日—10月20日期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面向四川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发放调研问卷,涉及13个学院,文、理、工、医科等各类大学生。

(2)调查方法

采用查焦虑自评量表(SAS)、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自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网络调查。问卷主要内容:①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长居地等;②学习和生活受影响程度,积极行动带来的积极影响等信息;③心理健康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广泛用于焦虑症状的评估,共20题,采用1-4级评分标准;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共9个题,每题0~3分,总分0~27分。

(3)判定标准

①焦虑自评量表将20题总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以标准分判定:小于50分者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②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个题目分数相加得到总分,以总分判定:0~4分没有抑郁;5~9分为轻度抑郁;10~14分为中度抑郁;15~19分为中重度抑郁;20~27分为重度抑郁。相关问题均设置为5点量表,影响程度从1完全没有影响到5极其严重影响。

(4)质量控制

尽量选择标准化问卷;自编问卷进行信效度控制;通过问卷星平台设置题目,剔除关键问题缺失及答题时间<120秒的问卷,问卷设置为匿名自愿参与,确保问卷填写真实、可靠。

(5)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筛查和统计分析,以(x±s)描述定量资料,由于焦虑和抑郁分数不属于正态分布,主要用拟合度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

二、结果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5189份问卷,删除无效及存在缺失值的数据,最终筛选有效问卷4924份,有效回收率94.89%。其中,男生2091人,女生2833人;大一学生近一半(50.3%),大三、大四学生占比较少;居住地为城市占40.1%,乡镇占27.4%,农村占32.6%;理工类为主(48.3%),文学类占37.4%,医学类较少占14.3%;未经历过管控的大学生1351人,占27.4%,1913人(38.9%)经历了静态管理。具体数据见表1。

2.大学生焦虑及抑郁状况的差异分析

焦虑抑郁情况对比发现:①男生焦虑、抑郁分显著低于女生(焦虑:p=0.010,抑郁:p<0.001)。②年级之间差异显著(焦虑、抑郁:p<0.001)。比较发现,在焦虑分上,大一与大四差异显著(p=0.006),其他均不显著。③长居地三组间焦虑(p=0.006)抑郁(p=0.026)差异显著,事后比较,乡镇组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上分数上显著高于城市组大学生(焦虑:p=0.008,抑郁:p=0.043);在抑郁总分上,大一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大二、大一大三、大一大四:p<0.001),大二显著低于大四(p=0.029),大二大三差异不显著(p=0.364),大三大四差异不显著(p=0.959)。④专业类型组间焦虑差异不显著(p=0.094),抑郁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3),事后比较发现,在抑郁分数上理工类大学生受影响程度低于文学类大学生(p=0.026)。⑤经历过相关管控的组间抑郁症状差异不显著(p=0.067),焦虑分数上差异显著(p=0.043),事后比较发现,焦虑分上居家隔离组显著高于静态管理组和无以上经历组(居家隔离与静态管理比较p=0.029;居家隔离与无以上经历比较p=0.001)。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表现日常生活及学习受中度以上影响(日常生活:3.04±1.147,学习:3.11±1.183),学习受影响程度比日常生活更严重(p<0.001)。16.6%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其中,轻度焦虑占13.6%,中度焦虑占2.3%,重度焦虑占0.7%;61.8%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比40.5%,中度抑郁占16%,中重度抑郁占4%,重度抑郁占1.3%;焦虑、抑郁共病率16.1%。日常生活及学习受影响程度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做Spearman相关分析,两两之间显著相关,学习与生活方面相关系数为r=0.617,焦虑标准分与抑郁总分相关系数r=0.630(见表2)。

表2 日常生活、学习受影响程度和焦虑标准分及抑郁总分的相关分析表

对组间情况进行比较,性别组间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年级、长居地、专业类型及经历;相关管控组间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著性水平都设定为0.05。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受影响程度方面,结果:①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受影响程度均显著低于女生(生活:p<0.001,学习:p<0.001)。②年级差异显著(生活:p<0.001,学习:p<0.001)。多重比较发现,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大一所受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学生(大一与其他组对比,所有的p值都小于0.001)。③长居地三组间差异显著(生活:p=0.023,学习:p<0.001)。比较发现,在生活受影响程度上乡镇组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组大学生(p=0.019),学习受影响程度上城市组显著低于乡镇组和农村组(城市-乡镇:p=0.003,城市-农村:p=0.001)。④专业类型组间差异显著(生活:p=0.006,学习:p=0.039)。比较发现,只有生活上理工科学生受影响程度显著低于文科学生(p=0.014)。⑤经历过相关管控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生活:p<0.001,学习:p=0.009)。比较发现,在生活影响上,无以上经历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无以上经历-静态管理:p<0.001,无以上经历-居家隔离:p<0.001,无以上经历-集中隔离:p=0.001);学习上居家隔离组和静态管理组受影响显著高于集中隔离组(集中隔离-居家隔离:p=0.007,集中隔离-静态管理:p=0.016)。

4.行为适应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传染病暴发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对健康的关注,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此的选择情况。其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卫生习惯养成”占60.3%,其次为“饮食健康的重视”占58.3%,“学习自主性提高”占47.4%,“人际交往的重视”占37.2%,认同“其他”选项占比最低,占13.5%,“其他”选项中多数表示没有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变,只有消极改变。其中,选中“卫生习惯养成”“饮食健康的重视”“学习自主性提高”三项的调查对象抑郁和焦虑分数均低于未选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中“其他”组抑郁和焦虑分数显著高于未选中组。具体见表3。

表3 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积极改变与心理健康

三、讨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可能持续存在的焦虑、抑郁高发问题

本次调研焦虑检出率为16.6%,抑郁检出率为61.8%,抑郁焦虑共病率高达16.1%。与前期的多项研究数据相比[1-2,13-14],抑郁检出率偏高,多项研究数据表现出抑郁检出率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持续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5-16],可能由于疫情反复多点暴发使社会环境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人们的失控感和无助感长期无法得到修复,因而抑郁症状随之普遍和加重。本研究中虽然超过六成大学生检出抑郁,但超过四成的大学生只是处于轻度抑郁状态,仅超过两成的大学生中度及以上。轻度抑郁的大学生可能并没有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状,也没有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但如果没有及时干预继续发展,部分大学生可能逐渐严重,这类群体需及时地进行有效干预,防止继续发展和恶化。中度及以上的抑郁需要提高关注并避免发展为重度。其中,女性、高年级、乡镇或农村、经历过居家隔离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情况更为严重,辅导员及老师需重点预防和关注以上特征的大学生,特别是注意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

本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防控措施已做了重大调整,全面放开后造成的社会隔离显著减少,随着社会生活和正常人际交往的恢复,焦虑、抑郁情况可能也在不断好转,但医疗资源紧缺或个体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等因素,亦可能加重焦虑、抑郁的发展,因此对此并不能完全放松盲目乐观,高校仍应高度重视长期抑郁情绪带来的个体和社会伤害。另外,抑郁的大学生的求助行动和愿望低下,也使疫情持续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变得更为隐秘,因而有效干预抑郁、焦虑症状的持续发展是当下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最为迫切的需要。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

本研究结果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两年多,严格的管控措施不仅使大学生日常生活受到普遍影响,延迟返校及线上教学等更是给大学生带来了多重学习压力[11],大学生所受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日常生活,且生活学习受影响程度与焦虑、抑郁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尽量减少生活及学习因公共卫生事件受到的影响将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具体来看,女生对环境的敏感可能导致了在生活学习上受影响较男生更严重;大一新生学习和生活受影响程度比较低,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生存和工作压力导致比低年级大学生各方面压力更大、受影响的程度更深;城市大学生家庭电脑覆盖率及网络条件优于乡镇和农村,线上学习方面的便捷使学习受影响程度最小,乡镇较农村而言生活物资储备不足,较城市而言区域内配送到家平台服务欠缺导致生活物资不能保证,因而日常生活所受影响最为严重;文科与理工科大学生在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可能跟专业的性别比例有关,需要进一步验证;经历了各种管控的大学生生活所受影响明显高于没有相关经历的大学生,而集中隔离大学生因有独立不受打扰的空间表现出对学习的影响显著小于居家隔离和静态管理组。

因此,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高校应重点关注女性、高年级、农村和乡镇及经历过相关管控限制的大学生,并利用一切资源和途径减少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采取更多样的方式完成教学和考核,避免管控可能带来的多重学习压力。同时,也需高度重视减少对日常生活的限制和影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对健康的关注,促进大学生对卫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方面对全球的经济和健康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在最大程度地让所有人学习了如何避免被感染并做好预防工作、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认识到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调整。大学生整体来说认知水平较高,信息接触及时且对公共卫生事件积极方面有普遍的认识,但报告指出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偏激认识,不能全面地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导致很难适应和调整。大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理性认知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状况[18],在公共卫生事件后的防控工作中创新宣传理念、宣传载体、宣传视域,显著提升宣传报道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是打赢疫情抗击战的有力武器[19]。本研究中也显示“只看到消极影响”组(“其他”)的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最为严重,偏激的认识对焦虑和抑郁非常不利[20],而采取积极行动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更高。

社会和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管控,鼓励并支持及时做出积极的行为调整,全面地认知和行为调整可有效降低其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理性认识事件是做出适应行为的基础,积极的行为调整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5]。劳动是实践的重要途径,居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完成“以劳增智”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21]。因此,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未来的各种可能,高校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做好传染病知识普及,引导大学生关注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积极方面,比如更注重健康和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从认知上接纳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并努力获得成长。

综上,大学生群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受到影响,且随着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影响越深远和隐秘。高校应加强对重点大学生的关注和早期干预,预防极端和危机事件的发生。注重普及科学卫生防护知识,提升心理自助技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最终有效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启示

1.公共卫生事件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持续关注

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影响伴随着整个事件期间,研究提示事件发生期间进行早期短暂干预是最有效创伤后治疗[22],而且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创伤过大或心理创伤持续期过长,都会对个体造成不可逆的长期影响,甚至影响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23]。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多项相关研究显示,在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了不同的特征[17,20,24],对此需要持续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展开调研,掌握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为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和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公共卫生事件后对大学生心理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尤其重要

公共卫生事件给大众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压力,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重大创伤后青少年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具有明显积极作用,其心理转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阶段:害怕恐惧、忧郁担心、心理重建和心理稳定[25]。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情绪,促进并激发心理自愈功能,调整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平衡,并学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策略和健康行为,增进心理健康,避免后续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22]。因此,高校应及时有效地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危机干预,比如,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主题团体辅导、高危大学生个体咨询等方式应贯穿始终,充分做好心理干预工作,保证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重视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的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慢性病防治知识方面[26],亟需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必然涉及引导人们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27]。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无疑是宣传和教育卫生健康知识的最好时机,也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和社会应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有效、可靠的健康知识,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提高基本健康技能,从而有效促进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24]。健康素养的提升不仅使大学生终身受益,且带动和影响到其家人和朋友的健康素养水平,最终健康教育可使全社会获得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

注释

①2020年年初,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一号文件,将2019年底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纳入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同时规定对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本文中提到的“经历过的相关管控”特指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具体释义(来源于百度百科):集中隔离,全称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指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在指定场所接受集中留观,并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进行体温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采集核酸。居家隔离,是指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的特殊人群、实施“14+7”的入境人员、出院后的患者和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足不出户,要“一人一室一卫”,有单独房间居住,尽量不要和家人有过多的重叠和接触。静态管理,静态管理为疫情防控措施之一,三个“暂停”和三个“不”,三个“暂停”是指除参与防疫工作的人员之外,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居家办公;除相关重点企业、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类企业之外,所有经营性场所暂停营业;除具备条件的超市、药店、医疗机构等外,其他商户暂停营业;出租车、网约车停运。三个“不”指居民不聚集、不流动、不出门。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公共卫生问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6
问卷你做主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1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