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会平
(淮南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人,就业规模再创新高,加之新冠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心理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宋英杰,2021)[1],压力呈现中等以上水平(孟媛媛,2022)[2]。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内外环境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也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中受到的内外部压力源影响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及应激行为[3]。当大学生感受的就业压力太大,容易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和抑郁、焦虑等心理反应,甚至产生自杀行为。陈奕荣(2017)认为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生涯适应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中介作用[4]。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抑郁及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高达39.0%和26.9%(杨兴洁,2021)[5]。
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心理和择业意向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从个体特质和外源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在个体特质方面,屠家宝(2022)探讨了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既对就业压力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受到消极应对的中介影响[6]。唐蕾(2021)研究表明追求成功动机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负向预测作用[7]。胡桂云等(2021)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从众性、求稳性和求完美性[8]。在外源性因素中,杨仕元(2022)认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较大[9]。在社会环境层面,李春玲(2020)对比疫情暴发前与暴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选择的变化发现,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10]。
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释放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基层岗位招录等政策性岗位。然而,对于2023届高校毕业生来说,却遭遇国家政策性岗位红利释放殆尽、市场性岗位尚在恢复的复杂就业局面。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感受就业压力怎样?就业心理表现如何?又有着怎样的择业倾向?深入关注他们当前就业心理和择业现状十分必要,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真正地稳住就业民生,帮助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取随机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22年12月—2023年3月向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的2023届毕业生进行网络调查,回收调查问卷748份,剔除无效问卷89份,获得有效问卷659份,有效样本率为88.1%。其中,男生196人(29.7%),女生463人(70.3%);城镇户口176人(26.7%),农村户口483人(73.3%);独生子女162人(24.6%),非独生子女497人(75.4%);师范生人数271人(41.1%),非师范生388人(58.9%)。被试涵盖文史哲、理工、农学、教育与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和医药卫生六个学科大类。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量问卷
就业压力问卷参考田圣会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量问卷》[11]进行改编,共15道题,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就业压力越大。问卷分为五个维度:个人素质、就业资源、职业期望、社会支持和环境挑战。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9~1之间,问卷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模型的信度非常好。在效度检验中,KMO值达到0.946,巴特利特球形检验P值小于0.001,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2)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就业心理是大学生以就业为中心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现象,会因为每个大学生各自所学专业、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多变的、复杂的特点(周文殊,2017)[1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偏差(王双煌,2020),主要表现为悲观就业心理、紧张焦虑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悲观怯懦心理等[13]。钱海姣(2021)认为大学生存在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和自负等就业心理问题[14]。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从依赖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自大心理、受挫心理和嫉妒心理等七个方面制定量表题观测大学生就业心理。量表得分按照3级计分,分数越大,对应的就业心理表现越好。量表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3,模型信度基本达到分析的要求。在效度检验中,KMO值达到0.946,巴特利特球形检验P值小于0.001,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3.统计方法
研究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了解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对择业意向和就业心理的影响,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基于不同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就业压力差异性,描述性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就业压力对就业心理的影响。
1.不同特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差异
通过考察性别、户籍、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是师范生、个人学业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体特征在感受就业压力方面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户籍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家庭经济状况三个变量对就业压力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见表1)。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和家庭经济较差的大学生等三个类别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农村的大学生一方面在家庭经济上的整体水平比城镇的大学生较差,另一方面家庭的就业资源相比城镇的大学生更少,导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在大学期间,学生干部的岗位和机会并不少,在大学前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多属于内向型人格,压力敏感性大,耐受性较差,导致这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
表1 不同个体特征的就业压力差异
2.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1)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加倾向考研升学
就业意向的调查数据显示,考研升学、企业就业和考公考编的人数占比位居前三位,分别为31.26%、29.44%和25.80%,三项累计达到86.5%(见图1)。据统计,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474万考生报名参考,较2022年总体上涨了17万,再创历史新高。随着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学历贬值现象严重,在疫情的叠加影响下,本科毕业生通过提升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首要的就业选择。
图1 毕业生就业意向
(2)校园招聘会和公共招聘网站是主要的就业渠道
调查显示,已经就业的大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32.9%)和公共招聘网站(23.9%)实现就业的合计占比55.8%,超过半数。通过亲友推荐占比11.3%,通过老师推荐占比6.8%(见图2)。在全面促就业的背景下,高校通过访企拓岗等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公共招聘网络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84.8%的毕业生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得就业有关信息。尤其是疫情背景下,不能面对面交流,网上招聘和网络面试成为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主要形式。
图2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功利化
通过对毕业生最看重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薪水福利高、工作稳定性好和工作环境好是大学生选择最多的职业价值观,选择最少的三个职业价值观分别为工作具有挑战性、社会地位和声望高、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多。由此可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近年来,基层就业岗位的招募人数明显增加,然而毕业生的响应度并不高,大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祖国的价值观念还有待加强。这种职业价值观也同样导致了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对整体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不利。
(4)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更窄
通过对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地域调查发现,54.17%的被调查者表示期望离家近的城市或地区就业,27.92%的被调查者期望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就业,仅有不到1.2%的毕业生愿意去祖国需要的偏远城市或者地区工作(见图3)。鉴于此,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将更窄,导致如果大学生毕业生在离家近的城市或者地区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会选择等待或者离家近的城市或者地区灵活就业,从而使得“慢就业”现象更为凸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说,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以及进一步加剧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图3 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
3.就业压力对就业心理的影响
为了考察就业压力对就业心理之间的影响,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各变量之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见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间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
个人素质、就业资源、职业期望、社会支持和环境挑战等五个就业压力子维度变量和就业心理两两之间显著相关,其中就业压力各子维度之间相互正相关,而就业压力子维度与就业心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具体的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就业压力对就业心理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模型的回归分析,模型系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就业心理和就业压力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402,就业压力对就业心理存在负向影响。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越明显。所有路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01,因此路径关系全部显著;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拟合,选取卡方与自由度比(Chi-square/df)、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比较拟合指数(CFI)、Tucker-Lewis指数(TLI)等来检验模型配适度,各项指标结果见表4,可见各指标均体现了良好的拟合度。
表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拟合度指标检验
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表现越糟糕,表现出依赖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自大心理、焦虑心理、受挫心理、嫉妒心理等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偏差,也反映了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虽然国内的疫情形势和政策发生了变化,但是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更加物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对自我的认知也存在偏差,自己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的定位不清晰,以至于自己对职业的选择要么自大,要么自卑,很难找到匹配的就业岗位。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公务员考试竞争越发激烈等现象不难看出,大学生易受集体思维影响而忽视自身真正需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时有发生。有的毕业生坐等老师的就业帮扶、依赖家人介绍,当“被介绍”的工作和自身的期望存在落差时容易出现心理偏差,轻易辞职,就业稳定性差。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少量大学生仍无就业紧迫感,缺乏主动意识,校园招聘会上招聘人员比求职人员还多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慢就业、不就业的“特困户”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难点。
在个人素质维度,毕业生的性格特征(A01)、人际沟通能力(A02)、学业水平(A03)对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影响非常显著,其中性格特征对就业压力的影响最大,负荷量较高,达到0.634,说明压力更多的来自内在因素。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情绪稳定性高且特质焦虑低的个体会以不同的认知评价和反应方式来应对。他们能够相对冷静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将焦虑情绪保持在适度范围内并将其作为动力。相反,情绪不稳定且高焦虑特质的人会感到恐慌,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情绪低落,无法承受就业的挫折,容易有放弃的念头。善于人际沟通的人容易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适从,缺乏人际沟通的人在求职过程缺乏应对的技巧,容易丧失信心。学业水平体现了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学业水平能否胜任就业岗位的需求总是信心不足,从而产生较大压力。
在就业资源维度,学校的知名度(B01)、专业就业前景(B02)和课程设置合理性(B03)等都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带来显著影响,其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负荷量最高,达到0.749。这说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面临着与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脱节,毕业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就业中难以胜任。对于没有名校光环的加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对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感知较弱,在求职竞争中,就业压力感大。毕业生对专业就业前景较为敏感,专业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对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压力大。
在职业期望维度,毕业生对职业的薪资水平期望(C01)、理想职业期望(C02)和职业困惑(C03)三个方面对就业压力带来显著影响,其中职业困惑的负荷量最大,高达0.786。这说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意识明显不足,许多毕业生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和职业价值观迷失,导致毕业生感受到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社会支持维度,家庭经济支持(D01)、老师期望(D02)和家长期望(D03)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带来显著影响,其中家长期望对毕业生的负荷量最大,高达0.736。这说明毕业生非常看重家长在自己择业过程中的意见,家长的职业期待和自己的择业意向一致性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环境挑战维度,新冠疫情的影响(E01)、毕业生个人的挫折经历(E02)和当前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E03)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挫折经历的负荷量最大,高达0.772。这说明,毕业生的抗挫折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遭遇挫折容易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外界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应该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大学生感知到的就业压力。然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差异。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就业心理表现层面,可以看出依赖心理(Q31)、从众心理(Q32)、自卑心理(Q33)、自大心理(Q34)、焦虑心理(Q35)、受挫心理(Q36)、嫉妒心理(Q37)都具有显著影响,然而负荷量最大的三个因素是受挫心理、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这说明当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旦求职不顺,容易产生受挫心理,影响其进一步择业决策,从而产生求职退缩。当前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就业焦虑,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担心考不上研究生等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严重不足,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能大胆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企业和岗位,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负荷量最低的是依赖心理,说明当前毕业生对外界的依赖心理并没有那么强,仍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实现就业。
研究表明,当前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压力水平较大,农村户籍的大学生比城镇户籍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比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来说,考研升学成为众多学子的第一选择,毕业生更愿意通过考公考编进入更加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就业。选择离家近就业,更加看重工作的薪酬,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难。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压力和影响越大,毕业生就越容易产生受挫、焦虑和自卑等就业心理问题。不同就业压力来源对就业心理的影响程度也具有差异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多元化就业渠道,建设丰富的职业网络。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就业渠道,落实教育部访企拓岗行动,积极联系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取实践经验,这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学校和大学生可以建立校友网络和行业联系,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导师。这样的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关行业内部信息和资源,并提供就业机会和指导。普通本科高校应着力化解招聘难和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利用好现代网络科技力量,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动态更新就业岗位,为毕业生精准画像,精准匹配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着力实现从催就业向导就业转变。
第二,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开展家校社合力育人。职业价值观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心理动机。高校和社会应加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引导和舆论宣传,鼓励毕业生根据祖国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就业机会,纠正以物质享受为主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拥抱多样的就业选择,包括国内外就业、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等。学校可以提供就业推介活动和交流平台,让大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就业视野。营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氛围,将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力量融合起来,通过学校教育、政府支持和社会宣传,把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能力匹配相结合,把家庭对子女的发展诉求融入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现实情境中去,把社会对物质享乐主义的文化宣传导向追求伟大梦想,塑造时代英雄的精神宣传,从而化解当前和未来较长阶段的就业矛盾。
第三,丰富毕业生心理健康支持,加大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高校应该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和辅导。大学生可以通过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交流,释放压力、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并获得积极的情绪支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指导,应尽早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加注重实践指导和技能指导,强化毕业生的求职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避免职业困惑和能力自卑。普通本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特殊问题学生的就业心理,落实精准帮扶和就业指导,赋予更多的社会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素质。高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师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创新生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育一体推进,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把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