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2024-01-11 03:29:52朱锦程
唯实 2023年11期
关键词:琴书柳琴梆子

朱锦程

作为流行于徐州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徐州梆子戏、柳琴戏和琴书等戏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情乡愁。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不仅对本地戏迷、票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身处异乡的徐州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地方戏曲特有的方言、历史、民俗等区域特色文化元素,是连结传统与现代、家乡与异乡、文化与民俗、专业演员与票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

一、徐州梆子戏:既有北方戏曲的刚硬有力,又不乏南方戏曲的婉转柔和

徐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俗称“大戏”,又名“梆子戏”,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后与当地方言结合,并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至今已流行于徐州等江苏北部地区三四百年。清代,梆子戏在沛县与其他剧种交融汇合,故又称“沛县梆子”。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其前身就是豫剧,后来受到当地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徐州梆子的雏形。2008年,徐州梆子入选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类别,保护单位为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徐州梆子表演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形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多采用“文戏武唱”,生、旦、净、末、丑分工更为精细,体现出激昂、淳厚、高亢等艺术表演特色。尤其是地方上的梆子戏,多有早期的豫东调特点,男腔用真假嗓结合,花腔多,沿用豫东调唱法,兼有祥符调、沙河调风格,听起来非常过瘾,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摇滚乐。特别是生角戏,多为“黑脸、红脸”戏。最早见诸记载的徐州梆子戏班社,有“蒋门”(蒋花架子)、“殷门”(殷凤哲)、“滕贡生班”“戴金山班”等,现江苏省梆子剧院著名演员蒋云霞即系“蒋门”第八代传人。在调式、旋律节奏、语言、演唱风格上,徐州梆子既具备刚硬有力的北方戏曲特质,又具备南方戏曲婉转柔和的韵味,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式为主,进而派生出“跺子、栽板、迎风、金挂钩、倒三拨”等板式。

徐州梆子曲牌有200余首,结构严谨完整,旋律精致流畅,有的气势恢宏,有的徐缓柔婉,有的激烈亢奋,有的轻松跳跃,有的生动活泼,有的优美抒情,有的幽默诙谐。这些曲牌有的一曲多用,有的则专区专用,如专用于迎宾宴的《山坡羊》《云霄歌》《柳摇金》《扬舟》等,专用于升帐的四大升帐《一枝花》《上彩楼》《桃红》《到春来》等,专用于兴兵的《武马》《二凡》《朝阳歌》,专门用于饮酒的《紫金杯》《满堂花》《画眉序》《园林好》等。徐州梆子剧目众多,传统剧目约有600余种,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在两百种以上,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表现英雄人物的正剧和悲剧最为典型。代表人物包括蒋云霞、燕凌等人,传统剧目有《三断胭脂案》《燕王扫北》《樊梨花征西》等,现代剧目有《母亲》《桃花庄》《又一村》等。其中,由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燕凌主演的《三断胭脂案》,2021年3月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名单。

传统戏曲绝非古板高冷、曲高和寡,江苏省梆子剧院2022年“五一”劳动节的传统戏曲直播,收获“10万+”的点赞。2022年8月的“国潮汉风·梆声传情”梆子戏精品展演季活动,紧扣时代主题,精心编排清唱、彩唱、器乐独奏、精品折子戏等,每晚均有万余人走进线上直播间观看演出,营造出传统戏曲借新媒体传播的浓厚氛围。在江苏省梆子剧院抖音平台上,观众戏迷密集点评、点赞。此外,徐州梆子戏还走出阳春白雪剧场,进入寻常百姓的街头茶馆。如在云龙湖戏剧茶馆,江苏省梆子剧院演员表演的唢呐独奏《沸腾的黄土地》、戏曲清唱《曙光》选段等,一时间好评如潮。

二、徐州柳琴戏:具备粗犷朴实的乡土气息,身段、步法多具民间歌舞特色

徐州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最具徐州特色的地方剧种,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徐州民间就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柳琴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中期,由单人或双人表演民间说唱,主要清唱“单篇子”民間故事,篇幅可短可长。其表现形式既不同于板腔体戏曲,也不同于联曲体戏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种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形成表达喜怒哀乐、控制轻重缓急的多种唱段。剧目整体风格质朴敦厚,大众化特质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所在地域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鲜明人文特征。

作为流行苏北地区的代表性剧种,徐州柳琴戏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近年来,徐州市柳琴剧团为柳琴戏的发展与传承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收集几十种柳琴戏曲牌,挖掘一批优秀传统柳琴剧目,整理并改编出十几个现代剧目。2006年,徐州柳琴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柳琴剧院为保护单位。

近年来,江苏省柳琴剧院创作和演出了《三赐御匾》《瓜棚风月》《彭祖》《相逢每一天》《解忧公主》《枣花》《水远路长》《孽海花》《鸭鸣湖畔》《柳琴姑娘》《血色秋风》《汉乐华章》等众多优秀剧目。其中,《水远路长》 《枣花》《孽海花》《鸭鸣湖畔》《血色秋风》等剧目,获得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奖项。2019年8月,该剧院组织了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暨文化惠民演出。其中,《矿湖情缘》围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以贾汪区将潘安煤矿塌陷区修复为潘安湖湿地公园事件为原型,聚焦采煤塌陷地生态改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老矿灯房和养殖场的去留为叙事主线,反映了老矿工的精神风貌和新时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该剧紧扣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主题,将普通大众关注的话题以戏曲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柳琴剧院改变了传统的驻场演出模式,将舞台搬到自然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如云龙湖畔、公园亭子等,既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扩大了戏曲的受众面。同时,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情趣,通过小戏短小、精炼、明快、逗乐、有趣的艺术呈现手法,创作出一批经典小戏作品,如取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并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婆婆也是妈》 《口罩后面是春天》等。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江苏省柳琴剧院组织创作了战疫戏歌联唱《越是艰险越向前》,以柳琴戏独特的表达效果、唯美的戏歌韵律,表达了对抗疫勇士——医护工作者的赞美。该曲目充分利用歌舞与戏曲完美糅合等表演方式,以创意经典唱段吸引观众,辅以肢体语言演绎、音响结构变化、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达到令人耳目一新、诗情画意般的舞台效果。

和其他民间传统戏曲一样,柳琴戏传承也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戏曲,江苏省柳琴剧院将培养传统戏曲后备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积极联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所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课外艺术兴趣社团中适当加入柳琴戏欣赏与教学内容,定期派专业老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进行柳琴戏专业指导,引导学生从小了解柳琴戏、接受传统戏曲文化熏陶。仅2019年,该剧院就到校园演出200余场次,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二是发挥政府能动作用,改革薪酬奖励与分配机制。在物质层面,以物质激励剧团演职员的辛勤付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柳琴戏队伍;在精神层面,鼓励剧团“走出去”,走向农村,走向田间地头,走向社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探索“校企联合、院企联合”办学新模式,培养柳琴戏后继人才,鼓励更多有志于投身传统戏曲事业的优秀青少年加入柳琴戏传承队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徐州柳琴戏不断创新传统传播方式,走进新媒体平台进行戏曲传播。如江苏省柳琴剧院开设了官方网站、公众号,展播剧院优秀剧目视频、戏曲行家点评和剧目创作来源等;开设了专属的柳琴戏在线论坛,戏迷在论坛上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利于柳琴戏演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部分青年演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戏曲表演视频,在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让更多戏迷了解和关注柳琴戏,进而营造“新媒体传播+戏曲文化弘扬+文旅消费融合”的戏曲消费市场。如柳琴戏《淮海老腔》系列曲目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柳琴戏特色,又在其基础上将老腔改成新段子,融入当下生活热点,以“说唱形式为主、演唱形式为辅”的形态呈现出来,该系列曲目在互联网平台一经推出,播出首日便收获6万点击量和上万次转发。

三、徐州琴书:以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讲故事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又名“苏北琴书”,起源于汉代小曲,是中国三大琴书之一、江苏省三大曲目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戏曲品种演唱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其唱词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多为家长里短,所以唱琴书又叫“唱针线筐”。琴书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以慢板、流水板为主体,辅以一把坠胡、一架扬琴的戏曲形式;曲目则以说唱中长篇故事为主,并逐渐形成高亢奔放的“上路”(丰县、沛县)和文静委婉、华彩流畅的“下路”(邳州、睢宁、铜山)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无论在音乐曲牌还是表现手法上,徐州琴书都独具特色。音乐性减弱,故事性增强,音乐曲牌由多变少,文学体制由短变长,并强调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1958年,唱扬琴泰斗孙成才、朱帮侠夫妇结合民间各派唱法与多年演唱经验,把原本活跃于田头集市的唱扬琴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形式搬上专业舞台,并将其命名为“徐州琴书”。20世纪50年代,二人在徐州戏曲学校培养了第一批徐州琴书专业演员,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演员魏云彩;20世纪70年代,又在徐州市文工团(现徐州演艺集团)培养了一批徐州琴书专业演员,其中包括家传弟子孙茂荣。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还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内容、语句格式自由运用。近年来,徐州琴书对原有程式加以改造,创新传统曲目内容与艺术形式,提炼出适合歌颂新人物、歌颂改革开放新风貌的新的表演手段。在王杰精神的发祥地邳州,为更好地弘扬英雄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邳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邀请著名军旅曲艺艺术家杨鲁平、国家一级作曲董瑞华、徐州琴书优秀青年演员徐妮娜等人,共同创作了徐州琴书《认娘》。该作品在整体上不失徐州琴书传统韵味的同时,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进一步提升了王杰精神的感召力、影响力。此外,徐妮娜还带领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琴书班10名学生,在徐州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群户部山崔家大院,共同表演了新创徐州琴书歌《我是运河一滴水》,展现了徐州琴书传承的最新成果。

徐州市歌舞剧院推出的徐州琴书《小推车之歌》,是由徐州琴书传承人张巧玲为其徒弟、青年演员戈娟量身打造的淮海战役题材曲目,再现了淮海战役支前民工推起小推车踊跃支前的那一段艰苦卓绝、激情澎湃的岁月。小芳、大壮、刘大娘……作品选择平凡而真实的老百姓为创作原型,再现其面对家庭与支前、自保与牺牲时的果敢抉择。该曲目的演唱过程,最难把握的是“琴板运用、跳进跳出、半说半唱”等,演员要一会儿说一会儿唱,忽而在旋律中,忽而不在,在精确把握口齿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作品中人物所特有的语气延伸。最终,戈娟凭借一场大气和细腻兼具的表演,获得2019年江苏省文华奖表演奖等荣誉。

四、非单一性曲目戏曲文化的现代展示

弘扬地方优秀戏曲文化,不仅需要有效的历史传承,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其走出封闭剧场,从传统的戏迷、票友等小众群体延伸到社会大众尤其是中青年群体。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徐州市文旅集团鼓励地方戏曲剧团走进社区,并精心打造了“国潮汉风”品牌,突出“汉文化、徐州味、时尚潮、国际范”等多元要素,让城市更具活力,让生活更加美好,也是非单一性曲目戏曲文化的成功现代展示。

在2020年徐州市首届“国潮汉风”戏剧节期间,徐州音乐厅推出戏曲艺术体验展,展出戏曲服饰、道具和舞美置景,特邀地方戏曲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指导,让市民免费体验换装、化妆、拍照、学唱、视频直播等。剧场内外呼应,线上线下互动,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体验者瞬间“入戏”,增强了传统戏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戏剧节期间,还邀请包括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内的艺术家举办公益大讲堂、普及戏剧知识,提升普通百姓的戏剧鉴赏水平和艺术素养,让更多人接触并爱上戏曲,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培育一大批真正喜爱并参与的年轻戏迷。

为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活力、打造“彭城有戏”文化品牌,徐州市于2023年7月至9月举办了“彭城有戏”小剧场演出季活动。“彭城有戏”小剧场演出季围绕“国潮汉风夜彭城”文旅品牌,立足徐州地域特色,在全市布局一批贴近群众的精品“汉风小剧场”,重点打造回龙窝国潮汉风馆、云龙湖戏剧茶馆、汉纳国际演艺中心、徐州音乐厅、户部山崔家大院等小剧场,同时打磨一批适合在小剧场演出的經典剧目。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教授)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琴书柳琴梆子
飞雪漫天
安徽文学(2023年5期)2023-05-15 19:51:30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戏剧之家(2022年3期)2022-11-12 23:18:57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之家(2021年21期)2021-11-14 15:54:15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民俗研究(2018年4期)2018-07-06 10:17:52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齐鲁艺苑(2017年6期)2018-01-09 07:46: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剧影月报(2016年2期)2016-11-21 05:06:47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