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2016-11-21 05:06李静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柳琴李静剧种

■李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李静

作为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其宣传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做法——“高雅艺术进校园”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柳琴戏进校园自然也成为了一种保护柳琴戏和发扬柳琴戏的不二选择。

自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柳琴戏的发展就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让柳琴戏真正走向大众,在90后乃至00后中发扬光大,柳琴戏进校园成为了当下专业团体普及发展、授业的方向。

欣赏柳琴戏从娃娃抓起,学唱柳琴从孩子做起。这是现如今许多小学校园正在开展的柳琴戏社会实践课堂的初衷。

而作为一个在柳琴戏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的地域——徐州,凭借其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南北两大派系剧种交汇、流经之地。不仅对柳琴戏唱腔的渗入影响颇大,也继而使得柳琴戏的唱腔既有南方剧种的柔肠百转之美,亦有北方剧种的阳刚粗犷之气。因着这样的缘由,徐州市的柳琴戏进校园无疑将成为柳琴戏进校园大而统之的范本。

那么,如何能让柳琴戏行之有效的真正走进校园,而不流于形式,值得当下的从艺者和教授者们认真探讨。

首先,学柳琴戏要从了解柳琴戏起。

学习一门艺术的捷径便是要对学习的艺术产生兴趣。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祖辈能传承下来的艺术也五花八门,作为从事柳琴戏表演的专业从业者,我们不可能强求每一个孩子都对柳琴这种艺术表演方式感兴趣,只能说让绝大多数人知道柳琴戏,让一部分人热爱起来,一部分人深入下去。如果孩子从起初就拒绝学习,在听讲和欣赏的过程中完全的封闭自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之中,那么强迫孩子再去深入了解这门艺术、甚至学习这门艺术都将是一种无用功,并不能真正达到发扬柳琴戏艺术,传承柳琴戏技艺的效果。因而,想要行之有效地让那些真正被柳琴戏的魅力所折服的孩子发现柳琴戏、学习柳琴戏继而传承柳琴戏,那么,就要让孩子们从了解柳琴戏的历史开始。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其音乐唱腔行腔别致,地方色彩鲜明,男唱腔粗犷嘹亮,女唱腔婉约悠扬。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比之京剧、豫剧,节奏更加跳跃,形式也更加活泼。加之其说唱中杂糅的带有苏北方言特色的说词,更进一步的拉近了柳琴戏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了解到柳琴戏的起源及其唱腔、念白的特点再让孩子们进一步的开始接触柳琴戏,就变成了一种水到渠成。这种渐进式的了解应当从听、看起步。

听柳琴戏经典曲目,看柳琴戏代表作品。通过声、光,色交融的传递,让孩子们将在书本中、老师的口述中听到的柳琴戏具象的传到耳朵中、眼睛里,再通过他们个人的喜好,忖度继续深入学习的必要。

通过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这种理性、民主的做法,真正留下对柳琴戏感兴趣的,想学习,能学进去的学生,不仅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本身的尊重。

可以说,柳琴戏进校园进行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的将柳琴戏艺术带入了学生中间,为柳琴戏艺术找到了下一代的继承者。当然,此后还要进行的是一系列身、台、形、表的教授。但是有着这样一批真心真意真学习的孩子们,还愁不能将柳琴戏发扬光大吗?

笔者认为,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传承之法,终有一天,柳琴戏会在这群孩子们的发展带动下再放异彩,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柳琴李静剧种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Discovery of Extended Structure Around Open Cluster COIN-Gaia 13 Based on Gaia EDR3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若干求法
圆锥曲线的一题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