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三重关照

2024-01-11 01:05:56郭昭昭
唯实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马克思主义

郭昭昭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展开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更是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强调“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在回应“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厚的自信”这一重大命题,也为我们对“坚定制度自信”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打开了广阔空间。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对“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的重要论述中,更是可以看到“两个结合”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三重关照。

一、“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立场

文化是制度创设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制度总是承载着这个国家的文化立场。在马克思的整体视野中,制度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交往需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的创设和建立需要以一定的文化价值为支撑。这说明制度总是处于一定伦理观念的支配之下,必然代表一定阶级的价值取向,体现一定阶级的文化立场。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文化立场,社会主义制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文化立场。因此,制度差异归根到底体现在制度文化的差异上,制度自信本质上是对制度背后文化的自信,是对制度创设的文化立场的坚定与执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创设的,制度创设的过程不仅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是深度关照中国人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的特征。从深处来概括,就是关照中国的文化。基于此,坚定制度自信从文化角度来看存在两个维度:一是坚定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也就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高度认同的保持;二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集中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认同。二者相互承接、互相成就,是制度自信的一体两面,不可分离。只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才能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基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只有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滋养的土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中国式”的厚实根基。總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一中坚定制度自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推力。

“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与创新,同时也展现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实践深入和科学发展而持续演化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与变化了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洞见,这正是其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准则,并努力使其在本土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在理论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党日益深知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其真理融入中华文明的核心层,它才能真正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并深入人心。

“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始终关照。中华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中国特色哪里来?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条轨迹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亘古至今的连续性,使得中华民族选择了一条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明显不同的发展之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种主张集体主义价值和文化愿景的思想,与中国人的“家国同构”思想深度契合,使其成功避免了在制度和文化选择上的分歧与冲突,为中国提供了制度现代化的方向,翻开了中国现代制度创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引入了前沿的思想观念,用真理的力量点亮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坚实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再生和转型。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塑造了中国的独特性,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铺设着前行的道路。

二、“两个结合”为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拓展空间

制度创新是制度自信的高度彰显。纵览人类文明进程,技术创新重点关注生产力的进步,制度创新重在调整生产关系。超越现实、追求效率是前者的典型特征,聚焦现实、求稳求准是后者的典型思维。前者追求颠覆,后者重在守正,制度自信是制度创新的最好根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2]制度自信是制度创新的坚实基础,反之制度创新也能不断巩固制度自信。制度创新通过改革推动制度逐步走向成熟,使制度与时俱进,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与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向前大步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赋能增效。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两个结合”,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制度创新开创了新的空间。从强调“文化自信”到提出“两个结合”,再到深化“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重视整理优秀文化遗产,挖掘和激活中华文化的活力,将其注入中国现代文明,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推动力。譬如,从“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1]中,创立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文化特征的单一制国家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强调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中催生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和程序性;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领悟到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倡导推动构架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中,汲取了法治思想,强调坚持依法治国,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些制度创新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

总之“两个结合”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制度创新的科学指引。当前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深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精华,推动制度创新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掌握历史的主动。面对未来,我们要持续地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前提下开展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的实践中提升制度自信。使其既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又拥抱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制度底色。

三、“两个结合”为进一步提升制度自信夯实了根基

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不缺自信,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谓都体现了这种自信。然而在遭受两次鸦片战争重创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不断由自信走向自卑。这种文化上的自卑感也助长了崇洋媚外之风,甚至试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救国治国,这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因为丢掉了根基,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马克思主義传入中国后,如何使其中国化、时代化乃至大众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思考的重大问题。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年代,对此问题的思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国家建设、4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一系列伟大的变革使中国人认识到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不次于而且优越于西方政治制度。

这样一种制度自信的增强,需要从文化层面加深和巩固。因为生活是现实的,实践是变化的,“两个大局”交织的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醒我们,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不仅要有底线思维,甚至要有极限思维。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度自信,我们迫切需要引导全国人民认识到正是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我们党方才找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认识并遵循“三大规律”,我们的事业才能前进和发展。从共产党执政规律来看,“两个结合”使我们党能够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既朝前看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发展大势,又回头看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立足当前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此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我们汲取到丰富的治理智慧和治理经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更深入地理解和坚持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参考;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两个结合”指引着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现实需求和文化传统相融合,在实践探索中推动互相契合、互相成就,朝着建设理想社会的目标奋进;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两个结合”切实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新形态,深刻影响了全球格局和治理体系。“两个结合”为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人民认识到了“三大规律”的深刻性,有益于在实践中持续提升制度自信。

“两个结合”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让人民对制度自信更为坚定。为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活力,并展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和高效的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3]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活力并展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和高效的治理能力的根源所在。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两个结合”,我们才没有简单模仿其他国家,也没有全盘采纳苏联模式或欧美模式,而是在吸纳全球文明的精华的同时,保持了独立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

当前中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正处于深水区、攻坚期,各种复杂性风险交织缠绕、接踵而至,为了在“大局”和“变局”中开辟“新局”,我们需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通过阐释中国道理来科学解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来完成治理中国这件大事,从而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来确保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3-09-0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0.

〔本文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学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