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青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1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命令,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苏北盐城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同时将活动在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其中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了新四军第三师,以第一支队为第七旅,第二支队为第八旅,第三支队为第九旅,共约2万人,由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接着,在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实行主力地方化,放手发展地方武装和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按照军部规定,黄克诚率第三师分别在苏北淮海、盐阜区和皖东北地区设立党委、军区和行政公署,与日伪顽军周旋,努力开辟根据地,直至抗战胜利结束,在四年的反“扫荡”作战中,越战越强,百炼成钢。
1941年7月7日,新四军军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再次讨论关于盐城保卫战的问题。地处苏北的盐城,既是新四军第三师驻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城市,更是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等重要领导中枢都在此,遂有“华中小延安”的美誉。盐城犹如插在日伪心脏的一把尖刀,侵华日军第十三军加紧准备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必欲占领除之而后快。
如何反“扫荡”,打赢这场仗?军部高干会上大家群情激愤,坚决表示执行军部命令,用生命捍卫华中根据地的大本营,决不让盐城落入敌手。而一向敢于发表意见的黄克诚则根据敌人装备好,兵力强,此次重兵压境,来势凶猛;而我军武器装备差,兵力少,况且盐城周围无坚固工事坚守的情况,建议华中局与军部应暂避敌人锋芒,尽快从盐城撤离,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农村。而且我们的作战部署也不应分兵把口,部队应实行分散游击,待机反击,各个击破敌人。
大敌当前,苏北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也发表了《怎样保卫大盐城》的社论,统一思想,鼓舞军心。会议最后决定,执行6月中旬制定的作战方案,即由黄克诚的第三师和粟裕的第一师共同保卫盐城,坚决阻击敌人。
黄克诚当即表态,第三师坚决执行军部命令,投入战斗。保卫盐城的作战部署是:以第三师第七旅于建阳、湖垛和秦南仓之线,打击由射阳、兴化方向来犯之敌;以第八旅主力于东沟、益林和盐城以北地区,牵制由陈家洋、合德镇南下之敌,并监视顽军韩德勤部的行动;以第一师第二旅位于盐城以南地区,阻止敌由东台北犯;以第一师主力在苏中地区牵制当面之敌,配合盐阜区军民进行作战。
1941年,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的黄克诚
7月10日,随着敌情越来越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果断开始撤离盐城,向阜宁以西的陈家集转移。
7月20日,日军集中了南部襄吉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全部,酒井直次第十五师团、平林盛人第十七师团各一部以及伪军李长江第一集团军、杨仲华第二集团军大部,共1.7万余人,在200架飞机、100余艘装甲汽艇掩护下,分四路由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向盐城发动合击大“扫荡”,妄图围歼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三师主力,摧毁苏北抗日根据地。腿伤刚愈的黄克诚指挥第三师第七、第八旅充分利用河湖港汊等复杂地形,英勇地阻击和侧击日伪军,为保卫华中局和军部而奋战。由于日军陆海空并进,攻势极猛,很快逼近盐城。黄克诚率阻击部队在盐城正面布设的防线,节节抗击优势之敌,并逐步撤离。结果,日伪军闪击战暂时得逞,22日占领盐城,28日占领阜宁,29日进袭东沟、益林,但攻进城内后,发现都是一座座空城。南部气急败坏,遂下令对盐城周围地区进行“清剿”,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实行分割、封锁。在水网地区使用特制装甲汽艇搜索,寻歼新四军军部和第三师主力部队。由于从盐城撤离得比较仓促,如抗大分校、鲁艺、印刷所等直属單位仍受到一定损失。
盐城虽然失守,却是这次盐阜反“扫荡”的一个转折点。陈毅、刘少奇放开手脚扬长避短,不搞坚固防守,而与日军“捉迷藏”“兜圈子”,打游击。黄克诚率第三师主力遵照军部命令,实施机动作战,歼灭和消耗敌人,并利用自制触发式和引发式水雷,击毁敌装甲汽艇多艘。日军经过十几天连续搜索,不但没有搜到新四军的首脑机关和主力第三师,反而把自己的兵卒搞得疲惫不堪,消耗日增。
黄克诚在新四军第三师反“扫荡”作战动员大会上讲话
为配合盐阜区军民反“扫荡”作战,粟裕奉命指挥第一师主力在苏中地区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向敌后南线出击,围攻南部旅团的指挥部泰州,调动日伪军回援。十天之内,第一师主力连克黄桥、姜堰、三垛、蒋垛等七个据点,并攻克泰兴城,歼敌千余人。南部襄吉唯恐泰州有失,遂开始南撤。
陈毅、刘少奇及时召开军部作战会议,决定进行总反攻,彻底粉碎日伪军“扫荡”计划。
7月29日起,黄克诚奉命指挥第三师在盐阜区乘机进行反攻,相继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地,并不断袭击盐城、湖垛、冈门之敌。日伪军又从苏中调兵北返,妄图保持在盐阜的占领区。新四军第一、第三师部队在纵横几百里的战场灵活机动,全线反击,锋芒直指各日伪军据点。各部密切配合、互相策应,使日伪军南北折返,顾此失彼,陷入被动。至8月底,日伪军“扫荡”被彻底粉碎。
通过盐阜区第一次反“扫荡”作战的实践,黄克诚认真研究日军“扫荡”的特点,在军部统一指挥下,率领第三师部队灵活运用“转移、集中、分散、反击”等作战原则,加上地方部队和广大民众的有力支援与配合,连续三年粉碎了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不断锤炼壮大。
盐阜区反“扫荡”示意图
1942年11月7日,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5周年,驻扎在苏北阜宁县孙何庄的新四军第三师,利用战斗间隙,举行庆祝大会和反“扫荡”动员大会。大会由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主持,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亲临出席并检阅部队。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师综合运动会,由各团选派一个连进行分队战术、射击、投弹、百米、障碍等项目比赛,师、旅机关进行篮球比赛。陈毅代军长带来的军部文工团还进行了慰问演出。
9日拂晓,获取情报后的日军第十七师团,派遣达子万联队和伪军第三十六师各一部共800余人,兵分两路,从响水口、小尖子、百禄沟等据点向孙何庄进犯,一路直插佃湖,另一路沿黄河故道抢占制高点,企图破坏运动会比赛,并击杀新四军高级将领。
佃湖位于孙何庄以北20公里,东临黄河故道与河堤相接。南、西、北三面筑有两米多高的围墙。镇子东西短,南北长,有800余户居民,是我苏北根据地边缘重镇,由第八旅第二十二团第三营驻守。黄克诚闻悉敌情之后,果断命令部队出击迎敌。清晨时分,我阻击部队迅速进入既有阵地,严阵以待。第三营营长郑本炎在侦察敌情时中弹负伤,通信员拼死相救。后来,我十一连前出阵地,迎头痛击追敌,郑本炎获救。
上午8时,日伪军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又向我阵地扑来。教导员韩明增组织部队反击,歼敌30多人,打退了敌人的第二次进攻。战斗间隙,团长张天云派组织股长程荣耀去第三营接替指挥。这时,西门阵地危急,请求增援,程荣耀代营长立即从第九连调出一个排,由副连长金福谋带队支援。激战时,机枪手英勇牺牲,副射手抓过机枪继续打。近战中,金副连长带头冲入敌群,全排与敌人一阵肉搏,硬是把敌人赶了回去。助攻的涟东独立团第二营打得一样英勇顽强。
午后3点多钟,日军恼羞成怒,集中兵力,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向我阵地全面进攻。战斗达到白热化时,我指战员以一当十,越战越勇。此时,在孙何庄都能听到佃湖激战的枪炮声,但新四军第三师的运动会照常进行,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端坐主席台,镇定自若。新四军经历过一年多的大小反“扫荡”,熟练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成功抗击了凶恶的日伪军,所以能够视情而动,视敌而变。
在佃湖西南方向,敌人利用坟地掩护推进,我九连连长带一个班与涟东独立团第七连密切配合,坚决阻敌。战斗中,涟东独立团第二营孟教导员一人就投出一柳筐手榴弹。后来,敌人利用占领的西南大关几间民房作制高点,居高临下射击,造成第三营较大伤亡,但我军仍然士气不减,勇猛还击。黄昏时分,敌人丧心病狂用毒气攻击,我三营指战员紧急用水盆水桶打水,沾湿干粮袋和棉衣袖,捂住鼻孔防毒,坚持奋战在第一线。
佃湖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当晚7点,而孙何庄的文艺演出才剛刚开始。因为日伪军的小偷袭、小“扫荡”,阻止不了新四军计划内的正常工作。当然,处事缜密的黄克诚还是提前派第二十二团张天云团长率领驻河东大套的第一营和驻新荡的第二营先后驰援赶到佃湖。各部立即发扬我军善于夜战的特长,从两翼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
第八连连长薛金贵和指导员耍清川率部冲进村内。敌人凭借乡村民房、土墙负隅顽抗。战士们登上房顶,揭开瓦片,将一颗颗手榴弹投下去,炸得日伪军血肉横飞,纷纷向屋外逃窜。这时,日军又故技重演,连续施放毒瓦斯,呛得战士们频频咳嗽,睁不开眼睛,残余之敌趁机逃遁。
此战,共毙伤日军第十七师团第五十四联队长达子万以下日、伪军1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一部,还缴获日军“扫荡”苏北根据地作战计划和地图一份,为新四军反“扫荡”斗争提供了重要情报。
佃湖阻击战之后,黄克诚指示敌工部门,为了瓦解敌人,做好攻心舆论战,将被击毙的日军联队长达子万的尸体,洗净裹白布入殓,让民工把棺材运到百禄沟日军据点,并附交宣传信一封和宣传画两幅,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战决心和方针政策,劝告日军不要为日本军国主义卖命,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此举完全出乎日军意料,对其震动很大。不久,驻防百禄沟的日军被调撤他处。战后,黄克诚代表新四军第三师批准授予勇立战功的第二十二团第三营“百战百胜第三营”光荣称号。
1942年11月14日开始,日军酒井康第十七师团八十一联队和伪军第三十六师各一部共7000余人,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由沭阳、泗阳、淮阴、涟水、南新安镇等地出发,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淮海区实施分进合击式的五路大“扫荡”。这也是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扫荡”,苏北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在此艰难艰苦时刻,党中央却给黄克诚加压加担,委以重任。为了加强反“扫荡”的领导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四军苏北军区,把原盐阜、淮海两军区分别改称军分区。苏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三师兼,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黄克诚勇挑重担,立即行动。他统一部署,有力运筹,由第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刘震、政委金明、副司令员覃健等具体指挥,采取避实击虚、坚壁清野、昼夜袭扰、破坏交通、孤立日军、重点打击伪军等战术,以旅和军分区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开展游击战,消耗、疲惫敌人,机关和旅主力则乘隙跳出包围圈,寻机歼灭日伪军。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海、盐阜两个区,作为北接华北南连华中的战略要地,政治地位和军事价值十分重要。而地处淮海区中心地带的沭阳县,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带,在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东濒安海、西枕徐邳、南襟淮泗、北控齐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940年9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一部东进到淮海区时,就奋战一个月,协助中共地方组织成立了淮海区专员公署,领导机关所在地设在沭阳县东南的小胡庄、张圩子,后来成为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1942年11月15日下午3时,日伪军各路到达小胡庄、张圩子等地,立即开始了连续两天的反复“搜剿”,之后两手空空撤回各据点。19日晚,敌人再次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仍然是狼狈陆续撤回。
日伪军屡屡扑空,印证了刘震、金明指挥第十旅和淮海军分区部队反“扫荡”作战有效。而之前,第十旅部队还遭受过挫折和考验。1940年7月,八路军第四、第五纵队分兵时,黄克诚把自己指挥了近三年的八路军第三四四旅主力留给了第四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而到了1941年9月初,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一次大规模反“扫荡”刚刚结束时,第十旅却在不久前的皖北江口集和半古店两次战斗中,因与上级指挥有差异,而造成了严重损失,使旅长刘震痛心落泪。这时,身在局部、善抓关键的黄克诚,及时向华中局和军部建议,将第三师建制完整且力量充实的第九旅与第四师第十旅互相对调,以利于第四师和第十旅都得以休整、补充和发展。9月10日,黄克诚的建议得到了华中局和军部批准。当刘震与老首长黄克诚再次相逢时,双手相握,热泪盈眶。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调往苏北淮海地区的第十旅要马上实行主力地方化,而且地方化的力度比其他旅更大。听到这个消息,不少指战员思想上再起波澜,转不过弯子,发出各种各样的议论:“主力地方化?请查查十旅的家谱,从红军时代起就是主力军,怎能变成地方部队呢?”“化到地方?不用半年,当年的王牌就会化光了!”
心情复杂的刘震首先向黄克诚汇报了部队的真实想法。黄克诚坦诚说道,红军老部队和老战友感到自己被轻视了,被降级使用了,有不满情绪很正常。当然,作为主官,你我先要想得通,更要做好部队的思想转变工作。很快,新四军主要首长刘少奇和陈毅分别找刘震谈话。刘少奇说:“你们不要认为实行地方化是走回头路”。“现在你们一个旅‘化下去,不要多久,将会有两个旅、三个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长起来。”陈毅也讲了主力地方化的重要性。
刘震回到部队后,同军区其他领导商定了部队地方化的方案,立即对部队进行教育。刘震说:“我们‘化下去,尊重地方党的领导,紧紧地依靠群众,根扎得深,果结得快,根据地巩固并发展了,那就能很快回到主力部队。”
第十旅地方化以后,在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下,旅部和军区机关合并,部队化整为零,以营和连为单位分编到各县大队去,还抽调了400多名干部“化”到各地方武装。各地武装力量普遍得到加强和扩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非常活跃。后来,刘少奇专门表扬了第十旅“化”下去的结果和成绩。黄克诚跟刘震谈心交流时说,还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讲得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得出一个结论,凡事关键靠自己。
整编后的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1942年11月28日,日伪军又出动“扫荡”。第三师第七旅和新缩编的淮海军分区部队在地方武装和民兵支援下,坚持内外线配合,寻机歼敌。第七旅二十团一营一连奉命在外线积极反击,拔除日军据点,摧毁伪政权,实施反“扫荡”。之后,又奉上级命令直奔双头山,断敌退路,以解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之围。
双头山距离出发点超过80余里,是第一连从未去过的作战地域,而且敌人数量也不清楚。为了知己知彼,不打糊涂仗,连队党支部迅速开会研究对策,鼓舞士气斗志。经过简短动员,连长刘志新、指导员郑怀平带领全连轻装出发。一路上,全连指战员相互帮扶,相互鼓劲,不畏疲劳,连夜奔袭,最终在规定时间内赶至双头山。
第一连前身是红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二连,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湘南起义的黄克诚有着深厚的革命之缘。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后,部队整编为红四军。黄克诚带领永兴独立团编为红十二师三十五团,并任团长。
第一连指战员刚到预定阵地,就与溃逃之敌一部遭遇,一场激烈战斗瞬间打响。连长刘志新一边联络友邻合围包抄,一边指挥全连接敌。经过三小时激战,共歼敌两个排50余人。随后,第一连与赶来的第二、第三连一道将残敌全歼,圆满完成任务。在这次奔袭作战中,第一连第二排作风最顽强,奔袭速度最快,第一个到达预定地点,对退往双头山之敌实施了有力打击。
反五路大“扫荡”期间,第一连指战员勇往直前,先后歼敌200余人。战后,黄克诚代表新四军第三师批准授予第一连“百战百胜”、第二排“飞毛腿二排”光荣称号。
之前的1940年10月,作为第二十团第一连兄弟连队的第二十一团第二连,在黄克诚率部南下首次攻克盐城的战斗中,与敌激战40余分钟,歼灭日、伪军200余人,为攻克盐城打开了门户。战后,被上级授予“铁的堡垒”荣誉称号。
1942年12月,刘震、金明指挥部队连续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游击战和交通破袭战,采取围点打援等战术,拔除30多处日伪军据点,使根据地恢复到“扫荡”前的状况。战后,淮海军分区赠予在反五路大“扫荡”戰斗中表现出色的第三支队八团二营四连“钢铁连队”锦旗一面。第四连是由地方沭河大队第一连升级而来,曾在内线的沭阳县扎埠村伏击战中,毙伤日伪军各50余人,巩固了沭(阳)新(安镇)根据地。
日军在对淮海区的五路大“扫荡”失败后,1943年2月中旬,又调集日军1万余人、伪军近万人,并以海空军相配合,由日军第十七师团中将师团长酒井康统一指挥,分五路对盐阜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
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司令员和政委黄克诚,遵照新四军军部指示,率师部及区党政机关跳出包围圈,在盐城以东指挥反“扫荡”作战,主力部队一部坚持在盐阜区内线作战,另一部在淮海区配合作战;采取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法,与日伪军周旋作战。
3月16日,日军第十七师团步兵、骑兵3000余人,分11路进犯,妄图消灭在淮阴县六塘河北岸的我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及其主力部队。为此,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团长胡炳云命令二营四连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率领全连,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机关和主力安全转移。
第四连的前身是1938年11月在江苏丰县地区组建的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第三营第十连,1941年1月编入新四军第三师。该连指战员政治素质好,在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纯熟的战斗技巧。
3月17日,日军进行第二次合围,四连与日军在淮阴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天,至黄昏后,我军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
3月18日凌晨,四连再次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刘老庄人口不足百户,是苏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在战术上无险可守。全连在送走炊事班和伤病员后,集中82人凭借刘老庄村前仅有的交通沟做临时掩体工事,英勇抗击日军攻击。日军一队骑兵突然从西南方向迂回而至。四连立即展开战斗队形,阻击敌人。当敌人进入四连阵地前沿时,白思才的驳壳枪响了,接着全连火力有效射击,敌骑兵一个个应声落马倒地,后续的乱喊惊叫,四散逃窜。敌人受挫后,先后组织1000多名日军和600多名伪军从四面八方向刘老庄迂回集结,进行第三次合围。
上午时分,敌人接连发起两次进攻,都被四连顽强地打了回去。中午,四连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敌人又集中大量兵力轮番进攻,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火力一轮比一轮猛,但都以失败告终。
下午2时,趁敌人暂停进攻的战斗间隙,四连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形成决议:为完成掩护撤退任务,放弃突围求生的机会,血战到底!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日伪军见进攻无效,就集中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对四连阵地进行了毁灭性炮击,顿时炮声轰隆,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数百米长的交通沟很快被夷为平地,四连指战员伤亡过半。连长白思才被弹片炸伤,一只手动弹不得,指导员李云鹏也负了伤。大家饭未吃一口,水未喝一滴,子弹也快用光了。但四连勇士们凭着比钢铁还要坚硬的革命意志,牢牢坚守在阵地上。
此后,日军改变战术,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火炮集中射击,令伪军进行火线喊话,企图迫降。四连指战员不怕牺牲,坚贞不屈,决心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傍晚时分,敌人停止了炮击。
经过浴血奋战,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仅剩的20多人,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端起刺刀扑向敌群。一场悲壮的厮杀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原野上展开,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负伤了,就用牙齿咬……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四连82名官兵连续作战12小时,打退敌人五次进攻,毙伤日伪军170余人。
战后,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以涟水独立团某连为主体,又挑选了当地部分优秀青年,共82人重新组建了四连,同时,为表彰四连的英雄壮举,第七旅命名四连为“刘老庄连”。
“刘老庄连”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领导的高度赞扬,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赞誉八十二烈士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代军长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黄克诚师长兼政委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集体入选。
黄克诚领导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部队,在抗战后期四年时间里,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一共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到1945年9月初抗战胜利时,第三师主力部队已经发展到四个旅和三个独立团,近4万人,在新四军部队中首屈一指。
1945年9月底,解放战争之初,在最初挺进东北的10万部队里,既有八路军,也有新四军。而新四军第三师共有3.5万余人,成为挺进东北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
黄克诚极具战略眼光。1945年9月,在抗日戰争胜利之后,他第一个提出了向东北进军的建议。所以,陈毅说黄克诚虽然是近视,却是个千里眼。
2019年10月1日上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伴随着《钢铁洪流进行曲》威武雄壮的旋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旗方队首次亮相。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100面功勋荣誉战旗中,抗日战争时期有20面。其中,黄克诚当年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就有“铁的堡垒”“钢铁连队”“百战百胜”“百战百胜第三营”“刘老庄连”等五面战旗通过天安门,数量最多,占1/4,足见新四军第三师这支王牌部队的能征善战、功勋卓著。
(责任编辑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