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2024-01-11 15:17王亮李锋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研究生教育

王亮 李锋亮

摘要:2022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以线上的方式召开。本届论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招考选拔与培养改革”和“服务需求与创新发展”五个专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经过研讨认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国家需求,完善评价体系,立足立德树人,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质量评价;导师指导;培养改革

作者简介:王亮,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北京 100081;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北京 100084。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研究”(编号:GJK2021040)

一、引言

2022年12月2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暨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学会会员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副会长、研教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丁雪梅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刘祖源教授代表武汉理工大学致欢迎辞。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张淑林教授代表学会致开幕辞。研教委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研究员作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并介绍了第二届委员会工作规划。之后与会人员围绕五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二、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需求与创新发展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既是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的基础和前提。在“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和“研究生教育的服务需求与创新发展”两个专题的研讨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依然有待提升和调整,应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做好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聚焦国家和社会需求,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需求

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社会需求依然存在差距,研究生教育相对规模的提升有助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1],因此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但是从就业人员及总人口中接受研究生教育者的比例、中外研究生教育招生比例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模依然不足,表现在2021年,中国就业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占比仅为美国的十七分之一,中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对占比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同时社会层面对研究生有着巨大的需求。面向2035年国家发展目标,他建议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進步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也在加速演进,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传毅副教授探讨了交叉学科演化的阶段和特征。结合知识增长规律及其阶段性特征,他分析了交叉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孕育期,科学研究产生分化,出现零星的相关研究;发展期,交叉学科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开始进行初期的人才培养;稳定期,理论体系基本完备,进入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期,学科规模和结构开始扩张和分化。在分析美国交叉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他建议中国交叉学科发展应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优化政策供给,加大政策支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锋亮教授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和风险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探究。他指出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接受研究生有助于提高收入,其中女性的收益率高于男性。不仅如此,读研究生也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婚姻满意度。在教育收入风险上,多数情况下,女性大于男性,非公共部门大于公共部门,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在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收益上,研究生教育能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相比较专科和本科,研究生教育更有助于推动知识成果的转化。他同时指出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本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邻省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

2.“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3],以什么样的办学思想统领全局,如何推进内涵式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4]。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研究员分析了行会、政治或政府、市场三种力量的缘起、交汇及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影响。他指出,政治塑造大学发展的战略环境,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办学经费影响大学的发展,因此大学在发展中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学术层面,大学发源于行会,受到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市场层面表现在大学国际排名上,要理性看待大学排名,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大学内涵建设水平。最后他建议中国高校应积极利用三种力量,塑造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新发展格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探究了“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他指出现阶段中国研究生教育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受教育者、产业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因为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而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和促进国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提升自主的研究生教育能力,不断满足民众和经济社会转型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使命。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他建议不断优化已有研究生教育存量;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教育规模;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系统的交流机制、政府治理机制及高校自身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

2021年,中国在学研究生教育规模达到333.2万人,保障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突出表征和核心主题,也是中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5]。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专题讨论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破五唯”背景下,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研究生学位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1.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导向

北京工业大学李娟研究员讨论了“破五唯”背景下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重构问题。她指出“五唯”的出现是对评价标准的异化,表现在关注期刊忽视文章,用过去衡量未来,重视结果忽视培养过程。关于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重构,她建议评价目标上要以国家发展规划为导向;评价指标上着眼于四个方面,分别是加强对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传播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评价;评价方法上要考虑学科特征,开展分类分级评价,设置底线思维,加强方向引导。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水平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6]。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顾建民教授对国内外博士学位授予标准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德国、英国和美国等欧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博士生教育重视学术训练,教育评价以学位论文为主要依据。在“破五唯”背景下,现阶段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改革,其中政策调整的共同点是不再把期刊论文发表作为限制性的条件,而是将学位论文作为创新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将其他创新成果作为重要参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文娟助理教授的研究进一步回应了该问题,她发现美国顶尖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并未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要求,并重视通过严格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来提高博士生的学术生产力。由于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可以增加美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毕业生获得教研岗位的可能性,因此美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生依然非常重视高水平学术发表。

2.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祝爱武教授剖析了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发展特点。她指出中国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包括四个构成要素,第一是主体系统,包括政府、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及学位授予单位,表现出保障主体由政府转向学术人员的发展趋势;第二是客体系统,包括外适质量、内适质量和个适质量,表现出由外适质量转向内适质量的发展趋势;第三是价值系统,包括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及教育价值、个人价值,并逐渐由社会价值趋向学术价值;第四是模式结构,包括认证性质量保障模式和发展性质量保障模式,并逐渐由前者趋向后者。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李永刚副教授分析了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的响应机制及可能出现的非预期效应。首先是以科层制为载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表现在质量监管组织机构及质量监管制度的建立。其次是以竞争性激励为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如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奖励评价。最后是以淘汰为惩戒手段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责机制,依据研究生培养条件、质量方面的标准等设置淘汰机制。他指出,响应机制可能引发非预期效应,在强行动性规范下,一些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响应机制流于形式,研究生导师采取策略性选择应对外部压力,研究生在科研上出现功利化行动。基于以上问题,他建议建立风险型、协商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模式,构建以质量提升为取向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支持型管理体制,强化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质量话语权和行动自主权。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爱彬教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增值评价进行了探索。他指出,相对于传统评价,增值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结果对研究生培养的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标准由“五唯”转向“多维”,评价方式由注重量化结果转向关注人才成长发展过程。增值评价有三方面的理论逻辑,表现在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主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中心,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实现;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最后他提出通过创建本土化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生学习发展动态数据库、建立增值评价结果反馈与改进机制来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增值评价的实现路径。

四、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7]。在“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聚焦导学关系的相关问题,并从中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比较、学生创新发展及心理健康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推动导师专业化发展、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

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徐岚教授通过典型个案及访谈对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困境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大学教师师德观建构源于个人的基本道德、专业信念和能力、教师职业道德和导师职责四个方面,一般通过传承、培训讲座等途径建构。在导学关系中,学术行为不规范、教学行为不规范、指导不当行为及非学术事务中的师生关系是导致研究生导师道德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根源于师生交往中的界限难以把握,学生培养中公正和关怀存在张力、教学和科研评价制度存在冲突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刘冰峰教授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考察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整体上对导师各方面工作表示认可,说明研究生导师较好地履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但是调研同时发现导师管理制度、评价机制、指导效果及榜样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2.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创新

导师的指导模式及导学关系直接影响其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包水梅教授分析了英国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指出英国研究生导师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规定,主要包括参与招生选拔工作、构建和谐学术关系、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提供非学术支持及自我提升五个方面。这种岗位职责突出学生中心,重视导师的学术指导角色。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部分研究生学习准备不足,英国导师承担的角色与职责日趋复杂,导师指导的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及疫情常态化都会给导师指导带来挑战,这些挑战使英国的研究生导师表达出强化权责统一、减轻工作负担、考虑学科差异、安排专业化发展训练及构建内部和谐指导文化的发展诉求。

云南大学比较和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哗助理研究员通过交叉滞后面板设计(CLPM)分析研究生学业情绪的变化,探索导师支持与研究生积极心理健康之间的交互关系。这项研究发现导师支持、硕士生积极心理健康对其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交叉预测作用。积极学业情绪是硕士生学业参与及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学术志趣和学习投入。他建议导师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术情感支持。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钟勇为副教授实证探究了硕士生创新焦虑对科研绩效的影响。他发现硕士生群体存在中等水平的创新焦虑。随着创新焦虑程度的不断增加,硕士生科研绩效出现先下降、后提高的变化趋势。硕士生创新焦虑会通过科研效能感和积极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其科研绩效。最后他建议通过缓解硕士生创新焦虑,增强硕士生科研效能感和激发硕士生积极情绪来提升其科研绩效。

五、研究生招考选拔与培养改革

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群体更加多元,复杂的研究生群体也对研究生招考选拔和培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在“研究生教育的招考选拔与培养改革”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揭示了研究生招考制度和生源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生培养困境展开分析,最后围绕博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及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给出了创新培养模式的建议。

1.研究生招考选拔变化趋势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韩双淼副教授以“考研热”为切入点,从教育分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招生报考热度的变化。她指出,2002年至今研究生招生报考热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2002—2009年的考研冷、2010—2013年的“稳增长”阶段、2014—2015年的“两连降”阶段及2016年至今的“考研热”阶段。每一阶段考研热度的变化受到当时高等教育的分流功能、劳动力市场需求、考研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她认为研究生招考制度逐渐形成了考研“高考化”的特征与趋势,呈现出“竞争大众化”和“备考应试化”的新特征,要从教育分流机制出发审视研究生招考问题,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沈文钦副教授通过访谈研究分析了中国精英大学学生出国读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他指出,在留学选择上,留学目的地、语种和国际关系都会影响留学生最终目的地的选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明显减少,这受到中美关系、高校保研政策及学生心态的影响。出国留学人数减少,意味着国内研究生优秀生源的供给会有所增加,但同时读研需求和竞争也会加大。沈文钦建议研究生教育改革要重视生源质量,通过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推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困境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贺元副教授通过扎根理论从企业角度探究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困境。他指出在思想认识上,企业和高校存在偏差,高校的市场意识不足;在行动选择上,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互动和资源融合不足,出现课程和案例教学脱离实践的现象;在评价标准上,人才培养忽视企业发展需求,企业的核心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最后他从完善顶层设计、重视关键环节培养、推动政策落实及提供智力支持四方面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罗英姿教授实证分析了涉农学科博士生教育价值的影响因素,发现博士生教育经历和职业发展状况会显著影响博士对博士生教育价值的评价,学习投入时间和来自学校方面的支持、学用匹配度越高,博士对博士生教育价值的评价就越高。她的研究还发现虽然博士生教育的价值整体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在博士生实现专业社会化的价值维度上还有待加强。

3.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创新和案例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模式更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理工大学王战军教授作了题为《原始创新的新路径——基于“基金制”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專题报告。他指出现阶段的原始创新受到传统思维、惯性思维、机制固化和社会浮躁问题的制约,并提出实施“基金制”博士生培养模式。他建议由国家、培养单位设立专项基金,申请人设计研究方案,由专家组和培养单位确定是否录取。对于“基金制”博士生培养,他建议打造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并重视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价值,构建起由专家组、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马永红教授以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时代内涵、实现路径及评价取向。她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应该以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并具备四方面的特征,分别是卓越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和动态创新链接。在实施路径上,她建议卓越工程师培养遵循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共存思想,重视高校和企业角色定位,政府主导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信息、资源、制度的共享共建多赢,实现校企导师、教学、实践团队等全方位深度产教融合。在评价体系上,她建议建立卓越的标准原则,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顶明教授以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为例探讨了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机制。他指出,基于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战略需要,研究生教育结构发生了重要的调整,集中体现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源于国家对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培养上由国家高位推动,多所顶尖大学和国家级媒体共同参与,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针对项目背景,加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相关知识,通过调研和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融通、融合、融汇的重要体现,要响应国家发展需要,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李健强教授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例,分享了农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古生村科技小院是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在多导师指导团队的带领下,让研究生扎根一线,直面具体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这一模式最大的特色是在人才培养中突出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他总结到科技人才是“三农”工作的支撑和保障,农科研究生教育培养要立足乡村振兴,青年成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多维协同发展。

六、启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对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驱动的实质在于人才驱动,我国科技创新急需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以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9],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更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1年突破33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自主培养了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0]。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在新发展阶段,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次论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主题,与会专家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逻辑、制度机制、导师指导、培养模式、规模结构、质量评价等多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报告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以专题的形式直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对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方向和建议。未来,研究生教育要深化改革,服务国家需求,完善评价体系,立足立德树人,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锋亮, 王瑜琪. 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与本专科教育规模的比较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 75-81.

[2] 郝平. 优化建设学科布局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N]. 光明日报, 2022-02-15(13).

[3] 中国青年报. “双一流”高校培养全国超80%博士生和近60%硕士生[EB/OL]. (2022-06-14) [2022-12-20]. http://news. cyol.com/gb/articles/2022-06/14/content_zmxQwUYZo.html.

[4] 李立国. “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9): 14-19.

[5]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6] 王战军, 李旖旎.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论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5): 1-9.

[7] 肖香龍. 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导学关系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0): 76-81.

[8] 赵沁平, 马永红, 别敦荣, 等. 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笔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0): 1-11.

[9] 范晓婷, 张梦琦, 陈倩, 等. 研究生教育规模推动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1999—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8): 38-45.

[10] 人民日报.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EB/OL].(2020-07-29) [2022-12-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5/zongshu/202008/t2020 0813_477864.html?ivk_sa=1024320u.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研究生教育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