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三力模型”

2024-01-11 13:53李润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

摘要: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三力模型”是指由学术鉴赏力、学术表达力与学术意志力构成的相互支撑、彼此促进的循环结构。其中,学术鉴赏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标尺,用于判断何为好的研究,好的学位论文是什么样的;学术表达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具象,是在学术鉴赏力的引导下的问题澄清、观点论证与文字修改的协同共进。从问题的澄清到观点的论证与文字的修改的协同共进。学术意志力则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保障,是研究生深陷学位论文写作困境时的坚守与突围。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三力模型”揭示了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研究生把握学术成长的关键,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鉴赏力;学术表达力;学术意志力

作者简介:李润洲,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金华 321004。

在研究生学术成长中,存在着一个由学术鉴赏力、学术表达力与学术意志力构成的“三力模型”。其中,学术鉴赏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标尺,用于判断何为好的研究,好的学位论文是什么样的;学术表达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具象,是研究生在学术鉴赏力的指引下从问题的澄清到观点的论证再到文字的修改的协同共进。学术意志力则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保障,表现为研究生深陷学位论文写作困境时的坚守与突围。

一、学术鉴赏力: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标尺

学位论文写作虽不是文学创作,但也犹如文学创作那样存在着一个审美判断的问题。倘若在文学创作中不知好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没有一个完美的样本存在,那么文学创作就不可能产生优秀作品。同理,学位论文写作也存在着一个审美判断的问题。这种对学位论文写作进行审美判断的能力就是学术鉴赏力,主要表现为对何为好的研究及其成果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一篇学位论文是否优秀的判断能力。

当下,有些研究生即使导师明确告诉其学位论文所存在的缺陷,却仍执意乃至固执地坚信自己的“正确”而不做相应的修改,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学术鉴赏力,误把一些存在缺陷的学位论文当作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话说,“我看到的学位论文都是这样写的”。比如,很多学位论文在陈述研究背景时,就大谈特谈其研究意义,而不知“研究意义”需在简要地界定了研究对象、围绕研究对象进行了文献综述后,才能予以回答。因为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不清楚已有研究就某对象都研究了些什么,还需做哪些补充与完善,那么何来“研究意义”?因此,研究生先要搞清楚何为好的研究,好的学位论文是什么样的;否则,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而研究生在索解何为好的研究、好的学位论文是什么样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导师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而需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自己心仪的研究榜样,并从模仿学习开始;否则,即使导师明确地告诉研究生好的學位论文具有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与可读性等标准,这些抽象的概括并不能让研究生写出好的学位论文。因为学位论文的抽象标准一旦不能与具体的学位论文结合起来,那么这些抽象的标准将难以落到实处,而好的具体的学位论文则能为研究生解答何为好的研究,好的学位论文是什么样的提供一个具象的存在,为自己的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具体的参考样式。当然,研究生心仪的研究榜样须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与推崇。从现实的层面上看,研究生在选择自己心仪的研究榜样时,可以从学习自己身边、备受导师称赞的同学的学位论文开始。一方面,此种学习榜样具有可模仿性,因为同学的学位论文即使再优秀,也非高不可攀;另一方面,作为同学,可以切身地感受或探问其研究的过程及其运用的方法。自然,如果研究生自己的志向足够高远,也不妨以当下自己学科领域里的某位“大咖”为榜样,精读、研习其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模仿、借鉴其选题的策略、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语言文字的运用。

不过,精读、研习榜样学位论文,不能停留在其表面的格式、文字上,而应进一步追问该学位论文之所以好的原因,将学位论文的具体格式、文字与其蕴含的抽象的优秀标准结合、贯通起来。通常看来,学位论文的具体形态、表达样式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但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的学位论文也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主要表现为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与可读性。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也是学位论文的价值所在。但对于何谓创新,有些研究生却似懂非懂,表现为不知所有的创新皆是在与已有成果的比较中显现的,而不是自说自话的自以为新。从创新的结果来看,学位论文的创新呈现为概念创新、命题创新与理论创新。根据创新的新颖程度,概念创新主要有概念独创、概念重构与概念借鉴。概念独创是指基于某种新现象或事实,提炼、概括出一个新概念;概念重构是指在已有概念含义的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新认识;概念借鉴是指将已有的概念运用于一个新的领域或对象上[1]。命题创新主要有“正着说”“反着说”与“综创说”。“正着说”即将某种已有观点或理论应用于新领域或新对象,“反着说”即质疑、批判某种观点或理论,指出其缺陷、弥补其不足,进而提出新的主张和看法,“综创说”是指在借鉴对某事物的“正反”两说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新的立足点予以综合,从而吸纳“正反”两说的有益因素而剔除其缺陷,创建出一种新观点[2]。倘若在概念创新、命题创新的基础上能将各创新命题有机、逻辑地整合起来,则为理论创新。从创新的构成要素来看,学位论文的创新则表现为问题新、方法新、材料新与结果新。在有些学者看来,学位论文只要在问题、方法、材料或结果上有一处创新,就算创新。其实,在问题、方法、材料或结果上只要有一处创新,就能带动、辐射其他要素的创新。比如,在《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中,鉴于当时就“异域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研究”“其他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研究”的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论证,笔者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先秦教育思想等为代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作为个案分别解答了“异域教育理论如何中国化”和“教育学原创性研究何以可能”的问题[3],并以“异域教育理论如何本土化——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例”“教育学原创性研究何以可能——一种教育学经典的阐释”“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探微”为题公开发表①。此三篇论文虽主要表现为方法创新,但因其方法创新,也使旧问题呈现出新的面孔,并在运用新材料的同时获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结论。至于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规范性问题,只要学位论文真正做到了创新,那么在创新中就会达成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性与规范性。因为学位论文的创新要在与已有成果的对话中实现,就体现了学术性,且需遵守已有的学术规范;否则,创新就会沦为自说自话的“伪创新”。倒是文字表达的可读性,在当下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更值得关注。且不说常见的错字、别字或语病等现象,就是那些看似通顺的语言表达,也往往因裹挟、嵌入了各种时尚的学术概念而缺乏必要的解释,让人读后一头雾水。须知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精炼、措辞客观与符合逻辑,不能故弄玄虚、抒发情感、自相矛盾。

二、学术表达力: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具象

无论研究生在学习中萌生出怎样的新颖观点,这种新颖观点皆需通过表达呈现出来,才有可能为他人所了解、认同。而学术表达力主要是指研究生通过书面语言阐述、论证自己对某问题的新颖观点的能力。如果说学术鉴赏力是研究学术成长的标尺,那么学术表达力则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具象。的确,人人皆会说话,但并非人人皆会学术表达。作为一种学术表达的形式,学位论文写作是一种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与议论文的文体,有其特定的表达规范,需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中慢慢习得学术表达力。

研究生学术表达力的获得需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之所以有些研究生虽欣然接受了导师对其学位论文修改的建议,但其修改却难以符合导师的要求,原因之一就是学术表达力的薄弱或缺失,具体表现为既不知学术写作应如何表达,也缺乏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作为一种文体,学位论文写作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就规范要求而言,国外的学位论文大多包含緒论——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问题的澄清,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的陈述,研究结果——研究内容的呈现,研究结论或建议——创新观点的阐述等主要部分。国内的学位论文虽不刻意遵循这种“洋八股”的形式,但其主要思路也无非是上述内容的有机组合。学位论文写作无非是针对某(些)问题将自己的研究发现、新颖观点准确、清晰地阐述出来,所以学位论文就是由研究问题、新颖观点、分析论证三要素构成。研究问题由研究背景的叙述和文献综述的呈现来澄清,新颖观点是运用研究方法、基于搜集的事实或理论证据有效论证的结果,而分析论证则是新颖观点以事实、理论为中介的逻辑展开。从过程上看,学位论文写作大致要经历构思、写作与修改三阶段。在构思阶段,一旦确定了某研究主题,就应围绕该研究主题追问四个问题:①此研究主题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即在何种社会、学术背景下该主题能成为研究问题。②此主题具体包含哪些问题?至少应围绕着此主题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③对此主题包涵的问题持有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得以成立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其隐含着哪些假设?④如何在比较、评价各种观点及其理由和论证的基础上获得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撑的观点?理由有哪些?如何回应不同的异见?在写作阶段,最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进行叙述,即先从研究背景写起,让读者认同自己的研究问题,接着陈述别人对此研究问题的回答,陈述其贡献,最后笔锋一转,指出已有研究成果所存在的缺陷,简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此为绪论的主要内容。在本论中,按照自己的观点得以成立需论证哪些分论点的方式,设置不同的章节,建构一种“树状命题体系”。一般而言,在学位论文的本论中,应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研究》中,程良宏博士在“绪论”澄清了研究问题后,就分三章(“何为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意蕴阐释与要素分析”“忽视文化实践属性的教学:现实表征与问题检视”“重回文化实践的教学行动:现实图景与可能路径”)分别回答了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是什么”,践行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所面临的问题(为什么)以及如何达成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如何做),从而构成一个相对闭合的逻辑链[4]。正如程良宏博士在《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研究》一文中所言:“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思路,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研究由‘教学的文化实践性的含义、‘从文化维度理解教学的历史考察、‘忽视文化实践性的教学及问题、‘教学重回文化实践的可能路径等四个基本论题构成。”[5] 在修改阶段,研究生要学会从作者的身份转换为读者的身份,从读者的视角,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带着挑剔的眼光重新审阅自己的学位论文,从主题、结构、观点、语言等不同的维度进行修改完善。看一看,研究主题是否集中、鲜明,结构是否合理、严谨,观点是否存在悖论、矛盾,语言是否精确、规范。

如果说表达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那么学术表达力则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能力,需研究生在学习中持续修炼。从表至里,学术表达力的修炼表现为从字词句的修饰到观点的创新凝练。就字词句的修饰而言,姑且不论那些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之现象,仅“删繁就简”而言,凡是一句话中有两个以上“的”字,大多能删去一个。常用的一些关联词,诸如“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置换为“即是说”和“在此意义上”,就分别省略了一两个字。因此,好的学位论文并不是一蹴而就写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对于文字的修改,美国学者理查德?康奈尔曾提出过一个“STAR”四步修改法,即替换(substitute)、删除(take things out)、添加(add)与调整(rearrange)。替换即更换某些词语、句子,诸如用强动词置换弱动词,用学术名词置换普通名词等。删除即去掉不必要的重复表述或不重要、不相关的信息,或将一些内容放到别处等。添加即加入一些事实材料、新信息,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展自己的思想等。调整即变更语序、更换顺序,以便上下文连贯融通、更有逻辑等[6]。此为学术表达之“表”,而学术表达之“里”则是观点的创新凝练,是人的思维的逻辑展开。倘若观点创新是学位论文的价值所在,那么所有的文字修改皆需围绕着创新观点而展开。而观点的创新与语言的表达并不冲突,那些精准、清晰的语言表达恰恰有助于观点创新。比如,在阐述某事物的发展演变时,有些研究生常常按照一切事物皆要经历的“发生、发展、成熟与衰落”的逻辑展开,此种表达看似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对某事物发展演变的过宽抽象,将一般事物发展演变的特点套用在某具体事物上,未能揭示出某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这种抽象过宽的倾向实质上是思维肤浅的表征。而要揭示出某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阐述某事物所特有的道理,则需从文字修改之“表”深入到思维操作之“里”,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与理论思维。批判性思维即对已有的观点持审慎的态度,即使运用已有的观点也需观照具体事物本身,并根据具体事物本身的性质与特点进行独立判断。创新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的观点进行部分或根本的改变,既可以吸收已有观点的“合理内核”,在部分的质上加以创新;也可以舍弃其内涵而取其外壳,从而改变其内涵。而理论思维则是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以摆脱感性认识的干扰。在理论思考时,要注重“分类”和“排序”,处理好“理”“据”关系,从而使语言表达富有逻辑、说理充分。如果说语言无非是人思维的工具,那么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归根结底则是人的思维问题。由此可见,研究生需要训练自己的思维,并借助思维训练这一中介,最终达成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与观点的创新凝练的良性互动与灵活转换。

三、学术意志力: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保障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此话虽不是至理,但至少揭示了文与人相互建构的关系。由于学位论文毕竟是特定个体建构出来的,期间必然要经历诸多艰难与困苦,研究生的学术意志力就会投射、印记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而学术意志力是指研究生在面对学术困境、挫折时的心向,具体表现为直面学术困境、挫折,是知难而退、受挫而归,还是知难而进、越挫越勇;前者是学术意志力的缺失,而后者则是学术意志力的表现。对于知情意融通的人而言,如果说学术鉴赏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标尺,主要起着情感的导向、调节作用;学术表达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具象,主要体现为对学术掌控的认知能力;那么学术意志力则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保障,能为研究生在学术的道路上攻艰克难提供人格基础。

之所以有些研究生明知自己的错误,却有意遮掩、进行无理的辩护,其原因之一就是深知自己若按照正确的意见进行修改,则需对学位论文推倒重来,其工程浩大,难以一时修改到位。鉴于此,就总是退守到原有的思路上为自己的已有做法进行辩护。当下,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有些人惯于将学术水平与问题意识关联起来,认为只要提升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那么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就会提高。此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并未意识到有些研究生在选择问题时,总是避重就轻,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某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但我研究不了,或我不想研究”。在选择问题时,研究生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无可厚非,但一旦选择了某研究问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就不能总是抄近路、寻捷径。所有的研究要想取得好的成果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顿,正如石中英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后记中所言:为了解答“教育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这一问题,“我从教材进入到专著,从专著中的个别言论进入到它们整体的精神世界,从它们整体精神世界的特质进入到孕育它们的文化……其间的疑惑、彷徨、犹豫、痛苦可想而知。”[7] 倘若研究生在遭遇研究困境或挫折时,不能持之以恒、耐心坚守,最终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就会回避问题,将应解决的问题抛开,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上,其主要表现是往往仅围绕一个观点重复地言说与论证,或以同义词转换的方式论证一些所谓的分论点。高明的读者一看就能辨识出此种表达只是单一维度的同一观点的重复性赘述,难以看到在论证某观点时融入对异见或反例的思考。此种情况自然与研究生的学术表达力不足有关,但也不排除部分研究生回避问题、投机取巧的心态,也意味着学术意志力不足。比如,某研究本应基于实际的观察、访谈和问卷搜集资料,但有些研究生因惧怕实际观察、访谈和问卷研究的艰辛,就有意避之,转而摘抄一些二手资料充当证据;更有甚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些研究生主观臆测、编造一些证据,就触碰了学术规范的底线。不管是哪种情形,研究生在研究遭遇困境或挫折时,是积极寻求办法予以解决,还是逃避而不作为,直接反映着研究生学术意志力的大小。

从内容上看,“意”即“意念”,是主体人具有的对象性的行为倾向,而“志”即“志向”,是主体人的心之所向,与“意”相比,“志”更加公开明确,具有更强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学术意志力是指研究主体对学术的行动倾向与心仪追求,主要包括对事物的求真与对自我的致诚。在对事物的求真上,研究生写作学位论文就是将自己对某事物或现象发现的新理阐述、论证出来。求真是学位论文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而求真的学术意志的匮乏,轻者会造成学位论文粗制滥造,让人难以卒读;重者则会造成学位论文剽窃伪造,触犯学术规范。如果说学乃事物之学理,术乃学理之运用,那么作为学术表达的学位论文则需研究生对自己致诚,即說真话、做真事而不自欺。直面学位论文评审的差评,这种对自己致诚的学术意志力就表现为认真、虚心地接受评审专家所提的意见,不遮掩、不回避,重新思考自己论文论证的前提、理由与论据,在修改完善中寻求突围。倘若论证的前提出了问题,那么就应推倒重来。因为一旦前提出现了偏差乃至错误,后面的结论就难以成立。倘若论证的前提成立,而只是理由与论据不充分,那么就应寻求更充分的事实和论据予以补充与完善。即使学位论文一时遭到误解,也应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而不应因被误解而充满戾气。在一定意义上,学位论文的差评直接考验着研究生学术意志力的大小。因为凡是给差评的学位论文皆需大幅度修改,面对此种情况,是真诚面对、切实修改,还是试图蒙混过关、得过且过,不同的选择将会使学位论文呈现截然不同的样态。事实求是地说,给差评的专家大多希望研究生在回应差评意见的同时,能把学位论文修改到位,提升一个档次与水平,实现学术求真的初衷。因此,即使研究生面对学位论文的差评,第一反应是不快乃至恼怒,也应在认真阅读、揣摩盲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逐条回复。针对所提意见,最好先承认自己的缺陷,说明已在第几页第几段修改了,并在文中用不同字体标记出来。因为盲审专家给出差评,总会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而研究生所应做的就是采取实际的行动澄清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即使盲审专家有时误解了自己的观点,也应站在评审专家的角度,想一想,作为读者的评审专家既然产生了误解,那么其他读者阅读时也难免会产生误读,也应重新表述被误解的观点,将其写得更清楚、准确一些,并承认原先的表述确实容易引起歧义。倘若针对评审专家的意见一时难以修改到位,那么也应在回复时诚恳地说出原因和理由,且在修改论文时有所行动,陈述以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已修改了哪些内容,后续还会在哪些方面继续修改。在学位论文的解构与建构、推翻与重建的过程中,研究生的学术意志力将会经受考验与历练,其今后的学术道路将会走得更加顺畅与稳健。

参考文献

[1] 李润洲.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概念创新: 意涵、机制与路径——以教育学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7-11.

[2] 李润洲. 命题创新的意涵、机制与路径——一种教育学的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6): 28-33.

[3] 李润洲. 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54-69,1-151.

[4] 程良宏. 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89-263.

[5] 程良宏. 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12): 48-59.

[6] 盖勒格. 人人皆可为优秀写作者[M]. 邓林,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65-66.

[7] 石中英.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1997: 160.

(责任编辑 刘俊起)

①参见李润洲《异质教育理论如何本土化——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例》,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期;李润洲《教育学原创性研究何以可能——一种教育学经典的阐释》,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5期;李润洲《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探微》,载《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教育及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