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李忠诚 ,向静文
从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确定9省市为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以下简称“体育中考”)试点地区算起,2023年已是“体育中考”的第31个年头了,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最初参与“体育中考”制度设计和早期推动的当事人,作为与体育高考会有某种关联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南”体育课题组的组长,认为在社会非常重视“体育中考”,各地纷纷给“体育中考”加分,有关体育高考的议论不时出现的形势下,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回顾和理解发生在30年前的“体育中考”的缘起、争论、试行策略及成功经验,并基于“体育中考”的有关历史和经验,总结“体育中考”的成功经验,从而由此展望未来体育进高考的可能性、可行性和促进策略。
从1979年上海崇明中学仅作为一个中学开始试行体育升学考试,到今日全国各省市都在实行“体育中考”制度,中国实现了一个举世无双并史无前例的体育升学考试制度。为什么说“体育中考”是举世无双和史无前例的制度创举?因为在全国试行“体育中考”初期,笔者正是国家教委体卫艺司负责此项工作的负责者之一,当时正处于中国非常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时期,面对着“体育中考”这样的新生事物,作为推进者的我们曾努力寻找国外体育考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先例,想以此证明“体育中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非常遗憾,多方寻找的结果是只找到德国某大学笔试考体育知识的个案,根本无法证明“体育中考”的合理性,也无任何“体育中考”可以借鉴的方法,但同时也反证了世界上尚无“体育中考”甚至是普通学生进行体育升学考试的事实。在当时提倡“与世界接轨”的大形势下,在对“体育中考”的赞成声和质疑声同样巨大,而且对“体育中考”质疑很多还来自于教育界内部的形势下,作为“体育中考”推进者们的失望与压力可想而知。但相对照的是,中国的“体育中考”却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热情关注和由衷赞叹。在1995年与武汉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同时召开的“APEK学校体育研讨会”上,当中国学者介绍了“体育中考”以后,其制度设计和实践现状都得到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与会代表的热情关注,以至于不得不应其要求在正式会议之余还要加场进行“体育中考”的专题介绍与讨论[1]。中国的“体育中考”无疑是一个适应中国教育国情,能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创举、一个有效的制度,其现实意义是从根本上纠正了初中体育锻炼弱化、体育课不能开齐开足、改变了初中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趋势,其深远意义是它为中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方法论,它为一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打下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学校教育条件与社会舆论环境。
根据有关的研究[2-3]和本文的总结分析,“体育中考”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肇始试行实验期、全面平稳发展期、成熟常态发展期、二次快速发展期4个阶段:
1.2.1 肇始试行实验期(1979—1998年)
标志是1979年上海崇明中学试行体育考试到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1979年上海崇明中学试行将体育作为升学考试内容,1981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崇明中学的做法后,上海、山东、河南、辽宁、湖南、北京等地作为试点开始推行,1982年,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召开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座谈会”,发现全国已有24个省市开始了“体育中考”的试验[4],1988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将体育作为初中升高中的重要考核。1990 年,国务院批准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的最高法规,它为“体育中考”提供了法规前提。1990年5月,国家教委体卫司在河南周口召开了“部分省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座谈会”[5],1992年4月,国家教委在杭州召开“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会议”,确定北京、天津、辽宁、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湖南、陕西等9省市为全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试点地区,同时下发《关于印发“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至此“体育中考”正式出发。这个阶段是“体育中考”的开始和迅速发展期,也是新生的“体育中考”面临许多问题并广受质疑的阶段;是大量解决问题、实践百花齐放的阶段,也是“体育中考”在公平性、公开性和规范性方面得以迅速进步的阶段;是“体育中考”开始面对和努力解决应试体育现象的阶段,还是不断研发测量器具的时期,也得到社会和教育界内部认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6],提出从 1998 年起逐步在全国实施“体育中考”,至此“体育中考”开始在全国正式全面实施。
1.2.2 全面平稳发展期(1998—2007年)
标志是 1998 年全国实施中考体育到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的颁布。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体育考试占中考总分的 5%,提出过程性评价分值占比为 40%~60%[7]。2000年,教育部在辽宁举行全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研讨会,要求各地从体育课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和初三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000—2005年间“体育中考”实施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7号文件”)发布,在其“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8]。为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体育中考”总成绩,以督促学生经常锻炼身体[9]。作为迄今为止党和国家有关青少年体育最高级别文件的“7号文件”全面肯定了“体育中考”并要求强化,足以证明“体育中考”的实施是成功的。此阶段关于“中考体育”的质疑逐渐平息,公众的注意力更集中在考试内容和考务方法方面。除2003年“非典”期间受到一定影响外,各地“体育中考”平稳进行,“体育中考”进入了全面平稳发展的时期。
1.2.3 成熟常态发展期(2007—2013年)
标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颁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2008年3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布《关于做好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考试方案,使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1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都将中考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标志着中考体育的全面实施。2011 年,我国中考体育制度更加成熟,采用综合评价模式,体育考试分数由体育课堂表现、平时体育锻炼情况等多个模块构成,在保留身体素质必测项目的同时,增加运动技能测试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规定的技能测试项目中进行选择,打破了此前一刀切的做法。
1.2.4 二次快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
标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系列青少年文件颁布以及云南省率先将“体育中考”提升至100分。此阶段是“体育中考”第二次迅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11],2020年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颁布《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12],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3],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4],这些重要文件都强调(1)改进内容;(2)改进方式;(3)改进积分方法;(4)逐步提高分值。2021年,云南省率先提出将“体育中考”增加至100分,引起全国轰动,以后各省纷纷仿效增加分数,于是“体育中考”迎来了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时期(表1)。
表1 2013年后国家文件中关于强化“体育中考”的论述
我们在回顾“体育中考”的发展时还要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在20世纪的90年代推动了举世无双的“体育中考”的制度?本文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的原因,“体育中考”试行与“素质教育”提出和国家推进“两基两全”几乎是完全同步的,是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和遏制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的双重作用下的国家教育改革举措。二是学校体育制度的原因,国务院于1990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是学校体育的最高法规文件,其中规定的“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的考试科目”的条文成为了法律规定,无论是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需要,还是依法治教的需要,都需要国家以“体育中考”为突破口开展行动。三是国家教育行政的原因。当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即体育卫生司试图通过“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从以上“体育中考”发生的原因可以读出其初心所在:第一,通过“体育中考”促进学生体质增强,提升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关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第二,通过“体育中考”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促进“依法治教”;第三,通过“体育中考”带动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改革[15]。
“体育中考”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为广大学生和家长“习以为常”,但每当“体育中考”一有风吹草动,如出现疫情、考试内容和分值变动时,关于“体育中考”的质疑就会出现,而且疑问与30年前“体育中考”刚试行时基本相同,即当年问题现在还问,问题是老问题,但问的人一代一代换,已解答过问题还要再解答。可能有些问题是基本问题,是存在于人们心底的根本性疑问,它们不单是“体育中考”的问题,更是“体育进入升学考试”的本源性疑问,是“体育进入升学考试”必要性、科学性、公平性、负担性、教育性和发展性等问题,它们是改革“体育中考”和展望“体育高考”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本文逐一进行讨论如下。
关于必要性的问题有:“升学为什么要考体育,以前体育也没有考试呀”“说要加强体育难道就必须考试吗”“人家国外也没有体育考试呀,为什么我们要搞”等。针对以上必要性的疑问,回答应阐述以下观点:(1)“体育进入升学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法律规定;(2)它是纠正应试教育倾向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所推进的重要改革;(3)它不限于学科的考试或选拔性考试意义,更具有“地位考试”“教育考试”的深远意义,是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考试;(4)它是为了促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考试;(5)它是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对体育锻炼更加重视的考试;(6)长达30年的“体育中考”证明,以上的目的意义均已实现。
关于公平性的问题有:“体育考试应考什么内容,考身体素质能代表体育吗?素质好是体育好吗”“体育考试应计多少分数”等,针对以上科学性的疑问,回答应阐述以下观点:(1)“体育中考”开始时以身体素质为主,后加进三大球组合技术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表2);(2)素质好肯定不能等于体育好,但“体育进入升学考试”的主要目是促进体育锻炼,素质测评直接客观,也有利于锻炼导向;(3)当前各地都在“体育中考”中加入运动技能内容,但现阶段技能考试还面临操作难度,需要不断研究逐步完善[16];(4)2021年以前,全国的“体育中考”在30分左右,2021年以后许多省市都增加分值,云南、河南等省增加到100分,但现场考还在30~50分。其余是平时成绩,分数多少重要,但平均成绩和区分度更重要,现在的“体育中考”平均分数较高,而区分度较小,因此“体育中考”还是“地位考试”的意义,是鼓励学生锻炼的考试,初心与效果一致,这就是科学性所在。
表2 主要城市的“体育中考”项目选择情况
关于公平性的问题有:“体育考试复杂,涉及很多环节,能保证公平吗”“我孩子身体弱,个子小,体育考试对他不公平”等。针对以上公平性的疑问,回答应阐述以下观点:(1)经过30多年的实践,“体育中考”的考务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平台化,对考务的监督机制非常完善,规范性和公开性越来越强,学生公平地参加考试基本上已不是问题;(2)公平有“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两种,前者是划条线,所有人都按这条线衡量,不偏不倚;有的学生天生语文能力差,有的学生天生数学能力差,同样都得考语文数学,卷子也一样的,就是公平,体育也是同理;后者是根据体育特点在可能条件下做好“因材施考”,如免体学生不参加考试也给60%的分数,如体重重的学生可以选实心球而不选引体向上等,这方面的工作还会越来越好。
关于负担性的问题有:“体育考试一定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孩子们学习文化课已经很疲劳了,还要体育备考,太辛苦了”“体育考试的负担还会落在家长身上”等。针对以上负担性的疑问,回答应阐述以下观点:(1)通常所说的学业负担是文化课负担,是左脑负担,是每天做作业到很晚的负担,但体育锻炼是右脑负担,是左脑的积极性休息,是“8-1≥8”的算式;(2)落在家长身上的负担更多的是虚幻的心理负担,是督促孩子锻炼和担心孩子体育考不好的负担,但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家长当孩子“体育中考”后会发现当初的负担并不是真的负担,而是感到孩子们的身体变好了,备考效率提高了;(3)锻炼身体会有些疲劳,而那是对身体非常意义的疲劳,学生需要的运动负荷,当“体育中考”以后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好了,因此,“体育中考”确有负担,但它是有价值的正能量的负担。
关于教育性的问题有:“实施体育考试,会不会出现体育应试现象”“体育教师会不会天天就是带着学生备考体育,学生们天天长跑、立定跳远”“初三的体育教学会不会质量下降”等。针对以上教育性的疑问,应阐述以下观点:(1)“体育中考”应该促进体育课提高质量,有利于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能掌握,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学校体育研究者们开发创新了许多有针对性、有趣的素质练习方法,如《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运动技能课课赛1 260例》等等;(3)确实有“体育应试”的不良现象存在,但那是少数学校和少数体育教师的错误做法,不能以偏概全,体育应试既不是体育考试的本心,更是被严厉批评的对象,这些年体育应试的现象在逐渐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发展性的问题有:“未来的体育考试将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体育考试的可选择性如何加强”“如何让考试成绩好等于体育好”等。针对以上发展性的疑问,应阐述以下观点:(1)“体育进入升学考试”既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更是永恒的问题,不同阶段体育考试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应当与时俱进地改进完善;(2)体育考试会增加技能的内容,形成“素质+技能”的结构,并逐渐改进如“绕杆运球”“垫球计数”等“假技能”考试内容,探索承认校外机构技能认证的方法;(3)加强各素质指标的相关性和分值对应性研究,以增加身体素质选项,促进实质性公平;(4)加强平时成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研究,将“平时成绩”实质化和功能化,改变“送分”问题,探索将“日负荷监测”作为“平时成绩”的做法等;(5)探索将体育考试计分与计成绩相区别的方法,合理拉开成绩区分度,减轻体育考试成绩对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冲击度。
“体育中考”这一举世无双的体育升学考试在有“重文轻武”文化的中国大地上得以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实属不易,其成功源于“体育中考”的推进策略是成功的,这些成功的策略是:
3.1.1 依托法规、理论先行的成功策略
“体育中考”得以顺利实施是依法治教的成果。国家教委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明确规定为法律依据推进“体育中考”,是克服巨大的来自社会和教育界内部阻力的原因所在。推进“体育中考”的另一个成功策略是理论的建立,当时的体卫司另辟话语体系,提出“地位考试”和“体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应试”以及“体育考试抓身体素质是抓住主要矛盾”等理论,成功地避开了“体育作为学科考试的意义何在”“体育作为选拔考试是否合理”“加强体育不必也不该应试”“素质好不是体育好”的诸多疑问,较快地消除大家的疑问,为“体育中考”的成功试行与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17]。
3.1.2 稳妥试行、循序渐进的成功策略
“体育中考”得以顺利实施还依赖于整个工作的推进是稳妥的推进过程和试行的循序渐进。可以看到,从1990年5月国家教委在周口召开“部分省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座谈会”到1992年4月,国家教委在杭州确定9个省市的试点,期间2年的时间是在论证“体育中考”的可行性,从1992年试点开始到1998 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实行“体育中考”,期间6年一直是在稳妥地进行9个省市的试行工作,整个“体育中考”经历了论证阶段——试行阶段——逐步实施阶段,过程是稳步的、循序渐进的,正是稳妥渐进的过程使得“体育中考”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周折乃至回头路。
3.1.3 低区分度、高得分率的成功策略
“体育中考”得以顺利实施,另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成绩得分的设定,“体育中考”开始时各地都很默契地共同采用了低区分度和高得分率的策略,即让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得到满分,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获得高分,而少部分同学也不至于得到很低的分数,也就是降低“体育中考”的分数的区分度。北京在进行“体育中考”时,就将考试的难度设定在平均分是26分(满分30分),而3年前在北京一所知名中学的调查表明:男生平均分为28.9,女生平均分为29.1,区分度很小,可见“体育中考”的分属于各学科中的“易得分”,正是在“地位考试”(不以选拔考试为目的,而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为目的)的理论指导下,使得很敏感的初中升学考试得以顺利实施。
3.1.4 素质为主、重视技能的成功策略
“体育中考”自开始实施以后,一直是以身体素质为主要测试内容,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见表3)。
表3 2017年所有涉及测试项目汇总统计
以身体素质为考试内容一是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二是身体素质类考试多是客观评价有利于考试的公正性,但这也引起一些不同意见,如“身体素质好就是体育好吗”“我们家孩子篮球好为什么不考”等等,面对这些意见,“体育中考”采用了身体素质考试先行进入,逐渐增加技能型考试,或将技能型考试作为选考项目、预试资格等多种做法,以逐步将考试项目多样化,使得考务得以顺利、安全进行。
3.1.5 公平公开、严格考务的成功策略
“体育中考”是创举性的考试,其考务工作既复杂又无先例可循,其考务工作远比其他学科的纸笔考试要复杂太多,如考场安保、场地设施、气候变化、医务保障、学生交通以及考务人员的公正态度、认真程度、技术水平等都是对“体育中考”造成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因素,要安全公平地进行“体育中考”必须创新出一整套事无巨细的考务方案。为此,试行前几年,国家教委每年召开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参加的“体育中考”现场会、介绍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促进“中考体育”的考务工作越来越规范和科学,也逐渐获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界的认可,使得“体育中考”顺利地落地生根。
有30多年历史的“体育中考”也依然存在着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运动技能考试与掌握技能实际情况脱节
“体育中考”的最大不足是无法全面反映体育课在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成果,“身体素质好就是体育好吗”“篮球打的好为什么不反映在体育中考的成绩”“学校初三体育课天天长跑、立定跳远,什么运动技都不学,学生们很厌烦”“篮球绕杆跑是篮球吗,篮球场里有杆吗”等等质疑由此而产生。的确,现在的“体育中考”已经设置了许多运动技能的项目,根据前述施文海的调查[16]表明,采用较多的有:篮球运球、一分钟运球投篮、足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传球、一分钟排球对墙垫球、排球发球过网、一分钟羽毛球对打、羽毛球单手颠球、一分钟乒乓球对墙打、一分钟乒乓球对推、羽毛球对打、羽毛球单手颠球等,但这些考试项目或不是真正的运动技能,如羽毛球单手颠球、一分钟乒乓球对墙打等,或这些技能很难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一分钟羽毛球对打、一分钟乒乓球对推、羽毛球对打等[18]。
这个问题关系到“体育中考”的科学性,无论从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防止体育应试教育倾向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从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出发,还是从运动技能评价的科学性出发,无论从体育教学与体育考试的因果关系出发,还是从教学改革和“中考体育”科学化角度出发,当前的运动技能考试项目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19]。
3.2.2 平时成绩缺乏考试功能导致无意义送分
各地的“体育中考”成绩中基本都有“平时成绩”的内容,少的占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比例,多的甚至能占到一半以上,应该说“体育中考”的“平时成绩”一直近似虚构,因为此处有机理的悖论:将本校学生中考体育成绩的一部分交给本校的体育老师(还有其背后的校长),如果打分的标准不是客观和严格的指标,最大的可能是体育教师的“送分”,但现实是“平时成绩”评价的客观性有困难,如果用这样的评价给“平时成绩”减分会遇到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质疑,在此压力下校长和体育教师必将迫不得已“放水”。可以预见,未来“体育中考”的总分会越来越高,“平时成绩”的分数和占比也会增加,因此必须使“体育中考”的“平时成绩”真正发挥体育评价,督促学生平时体育锻炼的功能,而要使“平时成绩”功能化,就必须要做到“平时成绩”的指标客观合理公平[20]。
3.2.3 成绩区分度过小导致考试逐渐失去力度
如前所述,“体育中考”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采用了低区分度和高得分率的策略,但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低区分度和高得分率虽然对考生和社会的冲击度小,便于社会接受“体育中考”,但如果像前述的北京的学校那样男生平均分28.9,女生平均分29.1,长此以往“体育中考”也就成为了“虚考试”“过程考试”,其激励学生刻苦锻炼身体意义必将大幅度下降。如果“体育中考”的成绩像数学那样,考生有考30分甚至20分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分数很低,那一定会出现大问题,家长会反弹“怎么可以让一个体育考试丢了70分80分”。因此,可以预见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使用低区分度和高得分的策略,如果此时“平时成绩”再不能功能化,那么“体育中考”的含金量会更低,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北京市实施的以四、六、八年级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成绩和正在进行试验的“日负荷”作为“平时成绩”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3.2.4 考务工作量巨大需深度利用AI技术解决
“体育中考”是发生在运动场地上的,是技能型的考试,其考务工作相当复杂和多因素干扰,其考场封闭、安保配置、场地布置、器材准备、考试轮场、比赛分组、裁判配置、资格审查、气候变化、医务保障、学生交通、纪律教育、紧急预案都远比其他学科的纸笔考试更难实施,如果各个环节出现意外也都很严重,当然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考体育”的考务工作是越来越规范越科学了。但是,随着未来运动技能更多地进入体育考试,运动技能考试更接近真实实战,体育考试朝着合理的区分度和得分分布前进,“平时成绩”更加功能化,就必须广泛和深度研究与利用AI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平台技术等,继续做好“体育中考”的考务工作。
“体育中考”取得成功之后,高中毕业考试和高考体育升学考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在国家文件中也开始出现诸如“积极推进高中阶段体育学业水平体育考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实施高校招生将体育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等表述(表4)。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表述只是方向性的提法,内容并不明确,如“积极推进”是何时、何种范围、何种形式?“高校招生测试”是高校自主行为,还是国家的规定动作?“招生测试”是高考计分,还是录取参考?“体育项目”是田径、体操、篮球,还是身体素质,或是纸笔考试或体育素养测评等等都十分含混。
表4 国家文件中关于积极探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体育高考”的有关表述
有关表述含糊不清大概率是因为教育界在“体育高考”方面并未形成共识,而且分歧较大,因此有关“体育高考”的表述在不断的“揉捏”和“折中”中变得语焉不详和含混。应该说当前对待“体育高考”各方的态度大概是:国家积极提倡、学术界冷眼观望、体育界热情呼吁、考试管理部门倾向于反对、社会上意见不一。但毕竟国家文件已经提出“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可以预见“体育高考”的相关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乃至局部试点都会有所进展,但本文作者认为“体育高考”不可能像30年前“体育中考”那样迅速地被推进,因为毕竟高考的影响更大,敏感度更高。
未来“体育高考”的可能形式应有以下5种:(1)像“体育中考”一样,体育直接进入高考科目,在高考时进行体育考试,而且是除“免体生”外全体考生都要参加体育考试的方法;(2)体育直接进入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考生在高考前后的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参加体育考试,“免体生”另设政策予以照顾的方法;(3)体育考试不直接进入高考科目,而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数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免体生”另设政策予以照顾的方法;(4)用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成绩和学生运动技能标准达标成绩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免体生”另设政策予以照顾的方法;(5)利用大数据技术、AI技术、可穿戴设备等客观记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等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免体生”另设政策予以照顾的方法。上述5种方法的实施可行性从易到难依次为:方法(2)的可行性最强,且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已在推进,但由于是面对少部分学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不强;方法(3)的可行性也非常强,随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即可实施,本文作者认为这是最有可能在近期实现的“体育高考”;方法(4)的可行性居中,主要取决于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成功制定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理运用,方法(5)的可行性暂时不强,难度来自于大数据、AI及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在体育考务方面的应用程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方法(1)可行性不强,虽然它有“体育中考”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高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太重,且现场体育测试工作量和风险性均太大,除非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大力推进,否则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说通过“高中学业水平体育考试”改革推进实质性的“体育高考”是最为可行的方法?首先,教育部教材局和考试院正带领课题组研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南》,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有望从过去的“及格考”变成“水平考”,这将改变过去“及格考”形同虚设的现状(因为学校很难给出学生不及格的判定),使得高中体育学业考试出现了等级,这为高校依据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新生录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如顶尖名牌大学的A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体育,还提出过“无体育、不教育”的口号,那么这所知名大学完全有可能会提出“进入A大学的新生必须是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甲等”的录取条件,一直与A大学齐名并有竞争关系的B大学可能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一直以A大学和B大学为标杆的C大学、D大学、E大学和F大学也开始纷纷效仿,其余作为大学排名第二梯队的G大学、H大学、I大学、J大学等也提出了“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须为乙等”的新生录取条件,以此类推,高中体育成绩就成为了实质性的“体育高考”。这个“体育高考”虽然没有在高考时进行体育考试,但因为在高校的录取中有了体育分数要求,因此就有了社会对体育的重视,有了高中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取得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好成绩的动力,有了体育在高考中的地位,有了各个高校对大学生体育的基本要求,但这种“不进行体育高考的体育高考”具备了所有体育高考的意义与作用。
依托“高中学业水平体育考试”实现“体育高考”的策略有:(1)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应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三位一体,身体素质对应学生校内外的身体锻炼成果,运动技能对应高中选择性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块化教学)的成果,健康知识对应高中作为必修内容的健康教育的成果;(2)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身体素质以可精准量化的素质测试评价认定,运动技能以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认定+社会上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予以认定,健康知识则依据高中健康教育内容以试卷考试的方式组织实施;(3)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分数不能定太高,建议“体育高考”的成绩可以按100分算,但以10分计。考试须严格计分,严肃评定,拉开区分度,避免“送分”因素,待社会逐步适应以后,以100分算,以20分计、30分计等。
“体育中考”经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终于成为了史无前例的、举世无双的、涉及考生最多的体育考试制度,体育升学考试制度成功地植根于应试和升学被特别重视的中国可谓是个奇迹。“体育中考”的成功缘于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缘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警醒了民众,当然,更缘于“体育中考”能审时度势地采用了正确的推进方略。当我们今天谈论起“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和“体育高考”改革与发展时,我们有必要再去认真思考一下那些有关“体育进入升学毕业考试”的“永恒性”质疑,有必要去认真总结和体会“体育中考”的成功经验,有必要认真解决“体育中考”还存在的许多实践与方法问题,有必要去实事求是地思考“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和“体育高考”改革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