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格利
口语交际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属于与课文、习作、《语文园地》等并列的学习板块,具有自成体系的特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段要求中,与习作并在一起归入“表达与交流”语文学习实践范畴,体现的是听说读写一体化的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切实转变口语交际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在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相对于书面语表达来说,从能够边想边说的角度看,可以体现出思维的敏捷性所在,也就是能够在快速反应中呈现思维的结果。口语交际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抓手,教师需要找到适合小学生开展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是以词语组合进行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训练都处在起步阶段,不宜提出过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词语组合这一简单形式出發,结合课文范例,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比如,教学低年级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师可以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小公鸡和小鸭子在一起还会发生哪些故事,有的学生说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起在山坡上追蝴蝶,有的学生说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起在树林里吃果子。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狗和小猫”组合进行说话训练,比一比谁能最先说出它们之间发生的最精彩、最奇妙的故事。学生通过互相启发与比较,说出的内容一个比一个有意思。渐渐的,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多个词语中随意抽取两个词语进行组合开展说话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思维的敏捷性也能够获得发展。
二是以故事接龙进行训练。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读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故事喜爱的特点,组织故事接龙训练。教师可以借助多幅图画,让学生在小组中每人用几句话说出一幅图的内容,轮流说出整个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讲述课文的故事,这样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接龙讲述故事的特点,知道如何一个接一个往下讲;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讲述的话题,让学生开展故事接龙比赛。这种故事接龙活动,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条理性是强调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清楚明白有条理,不出现东扯西拉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以有序表达为抓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一是学习用表达顺序的词语连接。小学生在口头表达中设计顺序时喜欢用“然后”做衔接,结果一段话说下来,出现的都是“然后”,看不出具体的顺序。教师要改变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这种状况,需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一些表达顺序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表示序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也可以是首先、其次、最后等。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手工”,学生介绍手工的制作方法,训练“按照顺序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上述表示顺序的词语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把自己手工制作的各个步骤连接起来,清清楚楚地进行表达,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条理性。
二是重视体现事物发展的内在特点。在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时,呈现的内容渐趋复杂,内容之间的顺序主要是通过事物发展的内在特点呈现的。这些内在特点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有关。不同的顺序在连接的时候,需要作出不同的选择:与时间有关的,需要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与空间有关的,需要借助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体现,如上下之间、远近之间、内外之间等;有逻辑关系的,同样需要确定具体关系,以合适的词语进行连接。学生在相关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能够根据表述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联结词语,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连接起来就能够清楚地表达思维的条理性。
口语交际中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学生口语表述中具备的应变能力。
一是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中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向外扩散的思维方法。这种训练从低年级口语交际中就开始了,如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话题“用多大的声音”,就是训练学生在与人进行交流、对话中,不是一味强调“大声说”或“小声说”,而是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声音。教材给出的三幅情境图中,别人在静静地读书时一般选择用小声问,向教师报告一件事用中等声音就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般需要大声说。据此,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场合(环境)中需要小声说,哪些场合需要大声说。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真正学会用适宜的声音进行表达。
二是在口语交际中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让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这样的思维运用恰当,能够促进思维朝着独特与创新的一面发展。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小儿从早上看太阳大、中午看太阳小,证明早上太阳离地面近;一小儿以早上感觉太阳凉,中午感觉热,证明中午太阳离地面近。二人的观点和提出的论据,连孔子都没有办法判断对错。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提出不论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促使学生朝着新的方向去思考与探究,也能够跳出“两小儿”的思维窠臼,以自己学习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孔子“不能决”的两小儿辩日问题,体现的就是思维的灵活性。
训练口语交际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让学生能够抓住要害,一语中的。这样的训练适合在评论、辩论中进行。
一是在评论现象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每周用一天的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开展现象评论活动。教师选择上一周学校或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现象,让学生用一分钟准备、一分钟评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时,重点分析能够抓住问题要害进行评价的说法,训练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评论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二是在开展辩论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他们开展自由辩论或组队进行辩论赛。自由辩论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如教学《跳水》,对于船长拿着枪逼儿子跳水的做法,学生可以围绕“对不对、好不好”进行自由辩论,学生通过辩论能够理解船长在那种时刻迅速作出的决断,在感知船长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辩论赛适宜围绕比较广泛的议题开展,如“同读一本书”的口语交际活动, 教师可以指定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然后以“鲁滨逊今天还值不值得学习”为议题,让学生组成正方与反方开展辩论赛,关键是挖掘鲁滨逊性格特点中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在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中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规划课题“口语交际训练中语文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