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中风”这种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噩梦,因为它一旦发生,就很难像发热、感冒那样快速痊愈,而是会留下诸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等后遗症。近些年,中风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再加上起病急、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愈加受到社会和临床关注。
那么,所谓“中风”,“中”的到底是什么“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让你以后与人谈论“中风”时不再跟风。
一、“中风”的病因病机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中风”为中医学概念,西医对应的叫法为“脑卒中”。
“中风”的病因病机,即其中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风”,是中医大家们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地探索、革新才逐渐完善的。东汉时期,张仲景以“外风”作为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记载:“凡人正气亏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邪入经络,闭塞其中而致中风。”及至金元时期,医者将“中风”归为“内风”,刘河间以“火”作为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朱丹溪认为“痰”为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丹溪心法》言:“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而到了明清时期,医学家对中风的病机已跳出“风”的字面局限,出现了“无风理论”。比如,薛立斋认为,前人中风之论“亦未尝必指于风”;王清任认为,“元气亏损”是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他在《医林改错》论述:“半身不遂,元气亏损,是其本源。”王清任的这一论点在现代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而由他所创制的中风治疗经典方—补阳还五汤也流传至今。
二、“补阳还五”的由来
何谓“补阳还五”?“补阳”还好说,“还五”指的又是什么?下面,我们简单地说一说。
补阳还五汤源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方。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其实,“补阳还五”是王清任作的一种比喻,他将人体的全部元气比作十分,正常情况左右各五分—如果人体不断地消耗元气,直至剩下一半,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身体缺少气血的濡养,所以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所以,“还五”即“归还人身缺损的另一半的元气”之意,故得名补阳还五汤。
三、药物组成巧搭配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3 g、川芎3 g、红花3 g和桃仁3 g七種药配伍而成。从药物组成可以看出:本方重用补气药,而以少量活血药与之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细论本方:
—黄芪为君药。《中国药典》规定,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拖毒排脓,敛疮生肌之效。临床上多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症。一般用量为9~30 g—至于本方重用生黄芪120 g,是因为黄芪量大可以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故为君药。
—当归尾为臣药。当归是古人最爱用的中药之一,自古就有“十方九归”之说。药王孙思邈称当归为“血中圣药”,明代医家李中梓说:“能令诸血各归其所,故名当归。”但是,同样的药,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对于当归,我们要注意区分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和全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不流,“全”活血而不走。本方用的是当归尾,可发挥祛瘀而不伤血的作用。其实,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很多医生会选择用全当归,大家都知道久瘀血亏,因此用全当归不仅可以活血,也可以补血,是为一举两得之选。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是活血化瘀药中的佳品,同时也是治疗血瘀等症的好帮手。方中赤芍味苦,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效;川芎味辛,性温,为血中之气药。上二药合用,使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是行气活血要药。而桃仁、红花则可去除瘀血。总之,四药与当归尾合用,可行活血化瘀之效,故为佐药。
—地龙为使药。地龙是本方中唯一的动物药,它还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蚯蚓。大家都知道,蚯蚓在土里都可以游刃有余地来回穿梭,并且其经过的地方,土壤也会变得疏松,说明它的疏通性很好。据此,古代中医联想到:或许可以用蚯蚓来疏通经络。经络不通,其他药物难以发挥药效,而有了蚯蚓在前面开路,药性便可直达病灶。本方也是利用地龙通经活络、善于奔走之性,将黄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之效带至需要之处,故为使药。
四、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传统医学认为,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除用于治疗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后遗症等,亦可用于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颈性眩晕、老年性痴呆、男子阳痿、坐骨神经痛、跌打瘀痛、下肢静脉曲张、妇女痛经等—只要存在气虚血瘀这一发病基础,在辨证准确、用时得当的前提下,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五、合理用药遵医嘱
首先,补阳还五汤服用前要准确辨证。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以血瘀为表、气虚为本的疾病,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的中风—所以,当患者表现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症状时,可以使用。如患者脉实有力,舌红、苔黄腻,呈一派“上火”之症状,则不宜使用补阳还五汤—可以考虑清火、化痰的方剂。
其次,补阳还五汤中补气药与活血药的药用比例要灵活运用。本方黄芪用量独重,但临床上可先从小量(30~60 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另外,补阳还五汤的服用时长也有讲究。一般情况下,当服用某种药物时,医生会交代我们中病即止或愈后停用—然而,补阳还五汤却为例外,它需要久服才能有效。这是因为:虽然黄芪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但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所以是一个缓治的过程;而且,中风之后,恢复通常比较缓慢;此外,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清任也曾在《医林改错》中记载:“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所以,这个方子,需久服才有效。
综上,纵使疾病千变万化,我们在治疗时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切忌根据自身感受盲目选取药品,或者擅自加减药品。切记;合理用药遵医嘱,安全用药大于天!
李蒙蒙,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主管中药师,执业中药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中药师在培。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青年委员,获郑州市郑东新区“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技能竞赛”一等奖,主要从事医院中药学相关工作。擅长中医药健康科普写作,常见药用植物鉴别以及中药饮片用药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