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鹏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名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积极营造健康、优美、和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艺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的具体表现。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既能提升其审美素养,又锻炼了其综合能力。这样的美育活动会在学生的校园生活记忆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
本项目式课程的灵感源于上教版八年级艺术教材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天人合一的景致意象”第二课中“园林秀色”一课的内容。课堂上,有学生感叹道:“我们的校园还没有古代的园林好看呢。”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于是笔者探索出“营造园林式学习花园”项目式课程的教学设计。该课程运用多种工具和废旧材料打造出可赏、可玩的学习花园。本课程活动既实现了供人在大树下乘凉的娱乐性功能,也达到了让学生在大树下学习的美好愿望,优化了校园的育人环境,也拓展了学校育人路径,彰显了美育育人价值。
该课程在促进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同时,也是在尝试打破固有的教室教学模式,让学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从而使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常态。课程以美术学科为主,将语文、科学、信息技术、音乐、劳动等不同学科中与美育相关的内容相互融合。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科核心知识的建构与迁移。综合式教学让学生从知识碎片的学习,转变为知识构架的不断完善,使他们能够以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一)学生能通过想象、联想、归类、重组等方式进行构思和实践,发现并运用身边的各种工具、材料和媒介,采用写实、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法创作美术作品,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与社会的感受、思考和认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设计要满足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传递社会责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对学校或社区的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讨论,筛选有创新性的想法,提出设计目标,制订设计方案。用手绘草图、实物模型等方式设计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等方式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四)在班级或小组的各项活动中,同学们能合作互助,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想法或见解。
二、课程重点
(一)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以及造景手法,体会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自然美、空间美和人文美,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
(二)通过优化校园环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像设计师一样构思、画设计草图、修改并确定方案;以艺术家视角发现并运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创作独特的美术作品;像工程师一样巧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施工;像园丁一样悉心维护自主设计建造的园林式学习花园。
(三)学生要学会沟通、协作,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做出回应,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在实践中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能掌握正确使用工具、材料和媒介的方法,并养成安全使用工具、材料和媒介的习惯。
(四)在对校园环境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学生能表达自己的审美意愿和生活主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其建立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三、课程问题链与任务群
见表1。
四、课程实施
本单元课程共設计了十个项目,分别包括标牌设计、轮胎围墙建造、生态鱼池建造、篱笆门拱门花架搭建、轮胎花镜建造、旧水管景观建造、休闲区规划、沙生绿洲建造、花草树木装饰、排球墙建造项目。笔者将学生分到不同的项目组中,每个项目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互不影响且最终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园林式学习花园。
(一)标牌项目
花园的标牌就像一篇文章的标题,标牌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自主收集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美观且富有特色的标牌。该项目重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索标牌的种类、作用、意义,了解标牌设计的原则和制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学会创意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该小组成员先后设计并制作了两块标牌。第一块标牌的草图经过评选产生。学生自由组建成标牌小组,由组长负责规划和分工。标牌是按照中国传统匾额样式设计的,取材自学生家里废弃的木质旧门框。其下半部分做拱门,上半部分原本镶嵌玻璃的地方换成了用不同颜色的啤酒瓶盖子拼贴出“环保花园”字样的牌子。
随着各个景观项目的推进,同学们发现花园的不断扩大导致标牌位置不好、设计也不够醒目和突出。于是标牌小组的学生们在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一块标牌设计不细致、分工不明确、草图绘制不清晰、项目可行性考虑不充分等教训,进行了新标牌设计。在第二块标牌设计制作时,学生选择学校维修教室更换下来的3块旧门板组合成三棱柱,棱柱的三面装饰出由不同字体和材料制作成的文字:一面是把校园里捡来的香樟树枝分成长短不一的小段,组成的“环保花园”字样;一面是用学生各自收集的饮料瓶盖组成的“环保花园”字样;一面是用同学家的旧塑料拼出的“环保花园”黑体字。
同学们将此标牌设置在入园的路口,其设计巧思有三方面。一是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抑景”的造景手法,营造出一种含蓄的美感。欲扬先抑,将美好的景色隐藏在标牌之后,当游览者穿过标牌进入园林时,便会有美景映入眼帘、豁然开朗的感觉。二是标牌本身就是一处风景,学生将标牌设计为三面,保证了观赏者从不同角度能欣赏到不同的美。三是第二块标牌与第一块标牌采用的中国古典园林里“框景”的造景手法形成呼应。从石板路的尽头不仅能看到被框住的标牌,还能穿过第一块标牌前往另一块标牌继续参观。两块标牌相互呼应,一实一虚,为观赏者提供了审美体验。
标牌设计项目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术理论知识与技法运用到花园美化改造的实践当中,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检验、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法,进而丰富他们的设计经验,提升其审美素养。
(二)生态鱼池项目
“无水不成景,无石不成园”。水、石是园林中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一园之灵魂在于水,有水才有灵魂。生态鱼池建造项目也是本单元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选定好学生的设计草图后,该项目组的学生们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并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讨论解决了鱼池的形状、位置、安全性、生态功能等问题,最终确定了施工方案。在该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园林设计应保证适当开发,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园林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预防病虫害以及意外火灾事故,同时要保证园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杜绝环境污染等问题。随后,同学们把生态理念扩展到整个花园,设计雨水收集器,并在花园里放置自己制作的鸟屋和鸟食,给昆虫和鸟类提供水源。
生态鱼池项目将美术与生态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切身实地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其建构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文主义意识和环保意识,全面提升美术综合素养。
(三)其他课程项目
旧水管景观建造项目运用高低错落、疏密排列组合等美术知识,创意设计成独一无二的景观。休闲区规划项目以香樟树为花园中心,打造了一个环形的多功能娱乐区。花草树木装饰项目则更注重植物的搭配,用不同的色彩和材料让园林视觉效果更美观。排球墙建造项目借鉴了传统徽派建筑样式的设计,为整座园林增添了一种古老的韵味。
在本单元的课程展示环节,笔者组织学生举办了校园师生游园会,进行实景课堂展示。学生运用多种工具和废旧材料设计出的兼具环保性和艺术性的园林式学习花园,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全校师生观赏、休憩、看书、拍照的好去处。
五、课程反思与总结
(一)反思
1.对数字媒体的运用不足
数字媒介在艺术领域的不断渗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穷可能。如果能把项目的整个过程做成短视频或其他数字产品放到互联网上,不仅能起到宣传作用,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不足
该项目是参考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策划的园林式学习花园。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多借鉴中国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楹联、诗歌、亭台楼阁等园林要素融入花园各景观的建造中。
3.评价量规运用不足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虽然在每个任务后都设计了评价量规,但评价的目标、维度及等级不够清晰。应该把目标分解并量化成各个任务实施的检测指标,引导学生多检查、多反思,批判地看问题。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应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最终达到教与评一致。
(二)总结
实施“营造园林式学习花园”项目式课程,是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变革的一次尝试。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创设真实的探索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自主探索空间。通过园林式花园的成功建造,笔者深刻体会到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是多么重要。新时代的育人观倡导教师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用合一”目标下的初中艺术课程教学策略建构与实践,使书本知识真正用于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营造园林式学习花园”项目式课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知识、技能,领悟思想和方法,体验创造的乐趣。因此,教師应根据美术学科知识的特点,积极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整合碎片知识,在真实情境的创作主题下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习知识的效率,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