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霄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城市作为文明发展的表征,必然从各个方面呈现它承载文明的主要特征,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北京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群,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藏书票艺术表现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它不仅是个人审美意趣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如何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视角传承和弘扬身边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如何用藏书票这种微型版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本单元教学设计的初衷。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北京中轴线建筑”、九年级上册“藏书票设计”两课内容重组为新的单元课程“藏书票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对欣赏课与造型表现课的融合教学。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中轴线建筑厚重的历史文化,发现今天中轴线上鲜活生动的故事,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运用藏书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创作艺术作品。
一、单元课程设计思路
(一)大概念
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地方特色历史与文化,能够使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单元主题
藏书票里的北京中轴线。
(三)问题情境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这座古都7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迁,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并在新时代呈现出新风貌。藏书票画面包罗万象、设计构思新奇、制作手法多样,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我们如何用藏书票的形式表达北京中轴线呢?
(四)学习任务
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发现北京中轴线的时代风貌,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创作一枚藏书票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主题一: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1课时)
小问题
1.北京中轴线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
2.如何认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一)初识北京中轴线
1.带入情境,启发思考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腳印的烟花视频并回答问题:29个烟花脚印是从北京城哪里出发的?经过了哪些地方?
学生观看视频,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回答问题。从永定门开始,经过前门、天安门、故宫博物院、鼓楼……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北京地图,思考奥运会开幕式的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北京中轴线的关联。
2.游戏拼图,走进北京中轴线
教师:北京城有一条神奇的“线”贯穿南北,我们称它为“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市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请两组同学按照正确的顺序,摆出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可以参考地图。顺序正确、速度最快的一方获胜。
学生分组参与游戏,初步认识北京中轴线。
【设计意图】美术是视觉的艺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能打开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的视知觉经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游戏拼图的方式,使其更直观地认识北京中轴线,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二)探寻历史,感受变迁
1.以时间为轴,感受中轴线的变化
教师: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给的资料,按照元、明、清、近现代、当代等不同的时期,分组讨论,概括北京中轴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把主要建筑的变化介绍出来。
学生根据文字资料讨论探究,概括总结,并演示北京中轴线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2.聚焦北京中轴线建筑,探寻古今变化
教师: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北京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都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长约7.8公里的线是北京城的脊梁,请同学们观看北京中轴线的讲解视频,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永定门寄托着怎样的寓意?重建永定门的意义是什么?
2.“前门楼子九丈九,三桥四门五牌楼”是什么意思?前门大街保留着哪些文化遗产?
3.确定元代中轴线的依据是哪两个?为什么说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的脊梁?
4.钟鼓楼的作用在古代和现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启发引导,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永定门寄托着邦国永定的美好寓意,它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的端点。重建永定门使中轴线建筑的秩序之美得以重现。
2.“九丈九”是说前门很大,“四门”指的是正阳门的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以及瓮城东西两侧各开的一个闸门门洞。“三桥”就是在箭楼南边儿的护城河上,原来有三座石拱桥。“五牌楼”是指树立在正阳门桥南的跨街出头式木牌楼,它的规格是最高的,有五个开间。前门大街的文化遗产包括老字号、民间会馆等。
3.确定元代中轴线的依据是万宁桥和考古发现的元代街道。万宁桥在元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轴线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现在还承担着交通枢纽的重任,所以说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的脊梁。
4.钟鼓楼在古代是整个城市管理的核心设施,晨钟暮鼓的报时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方法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钟鼓楼报时的功能消失,变成了今天的历史遗迹。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关注中轴线建筑的古今变化,在思考与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三)追根溯源,传承文脉
1.了解中轴线“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下面两句话,请你思考北京中轴线体现出中国古人怎样的自然观念和哲学理念?
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为焉,万物育焉。——《中庸》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中轴线之“中”,既是地理位置上的“中”,又是观念和审美意义上的“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造的中和理念。
2.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秩序之美
教师提出问题:1951年4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写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你是怎样理解“中轴线上的壮美秩序”的?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北京中轴线的秩序之美。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了解北京中轴线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价值
近几年,随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北京中轴线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请你观察北京中轴线上的老照片,谈一谈文化遗产保护对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有着怎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中轴线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价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北京中轴线集中体现了北京城从13世纪至今,中国古人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创造力,展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气度。它在新的时代又会有哪些新的故事、新的风貌呢?请同学们亲身游览北京中轴线并查找相关资料,下节课与大家分享你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北京中轴线居中至正的“中和”理念,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秩序之美,理解北京中轴线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主题二:北京中轴线的时代风貌(1课时)
小问题
1.现今的北京中轴线有哪些变化?
2.我和北京中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呢?
(一)获得重生,不断生长
教师:曾经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被拆除,而如今随着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的推进,相关的修缮、复建工作顺势启动,老建筑纷纷得到“重生”。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经国家体育馆(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直至燕山山脉;其向南延伸,在建的南中轴经森林公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直至永定河水系。请问,不断“生长”的北京中轴线除了文化价值,还拓展了哪些价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不断“生长”的中轴线除了文化价值,还具备国际交往和生态保护等价值。它并不是凝固的历史遗迹,而是传统和现代不断融合的典范,成为连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脊”。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生长和变化,启发他们立足当代、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北京中轴线。
(二)美好家园,分享故事
教师:北京中轴线不仅是需要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生活的美好家园。中轴线贯穿城市中心,是北京味儿最浓的地方,有着许多鲜活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分享你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学生分享自己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中轴线上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个人的视知觉经验,把宏大的历史文化现象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联系起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下一环节学生的艺术创作做好视觉经验的准备和情感表达的铺垫。
主题三:藏书票里的北京中轴线(3课时)
小问题
1.藏书票是什么?有怎样的特点?
2.如何用藏書票的形式表现北京中轴线的主题?
(一)认识藏书票
1.明确概念
教师:猜一猜什么是藏书票?它会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启发引导,拿一本贴着藏书票的书籍实物举例说明。
2.藏书票的组成部分
教师举例说明藏书票的组成部分。
藏书票的画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图形,二是字母文字,三是藏书票签名。字母“EXLIBRIS”是拉丁文,有“我的藏书”的含义,是藏书票的国际符号。藏书票上的文字还可以包含读书人的姓名、书斋号或名言警句等内容。作者藏书票的签名一般在下边缘用铅笔从左到右标注版的类别、印数、票主姓名、年份。
3.藏书票的历史
教师:迄今发现最早的藏书票是制作于1450年的《刺猬》藏书票。目前发现的中国藏书票中,以被粘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上的“关祖章藏书”为最早。教师展示两件藏书票作品,请同学们观察藏书票画面内容,猜一猜画家想表达什么想法。
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经典的作品了解藏书票,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
(二)技法学习,实践攻关
1.藏书票版画的特点
教师:如果我收藏了很多书籍,运用油画、中国画、版画等哪一种方式制作藏书票更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版画方便复制的特点。
2.探究凸版藏书票的表现技法
(1)小试牛刀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角刀和圆刀刻出不同的痕迹。
学生练习运用不同刻刀刻出各种痕迹,探索刀痕的各种可能性。
(2)用恰当的刀法表现具体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猜猜看:这里主要用了哪种刀法?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3)探究凸版版画的整体效果
教师:对照经典版画作品找找哪些是单色木刻中的黑、白、灰?讨论分析哪些形象可以表现为画面中的黑、白、灰?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示范、经典作品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运用刻刀塑造具体的形象,以及如何把握画面黑、白、灰的节奏,尝试解决藏书票版画中的关键问题。
(三)主题创作,关联生活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以此来进行北京中轴线的藏书票主题创作。藏书票的画面主题要突出,内容符合藏书票的规范,制作时能运用恰当的刀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1.探究如何组织画面表达自己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讨论。
2.藏书票创作步骤
教师示范凸版藏书票创作的四个步骤——画稿、制版、印刷、签名,并加以示范和说明。
(1)画稿。运用恰当的构图形式组织画面,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2)制版。用不同的刻刀,采用变化丰富的刀法,使画面具有黑白灰的层次感,完成制版。
(3)印刷。用油滚均匀地在木板上滚上油墨,将干净的印纸放在板上,调整好版画机的压力印制版画,或者用手工印制。
(4)签名。用铅笔在版画的下方依次签上版式、印数、作品名称、姓名、年月。
学生创作实践。
教师辅导。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做好了北京中轴线视觉思维的预设和情感表達的铺垫,再加上藏书票版画知识技法的练习,为主题创作做好了准备。
(四)展示分享,艺术启迪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
学生一:我的藏书票作品《四季·北京》打破了构图在一条直线上的设定,以故宫博物院为中心,以建筑、花草、风筝等围绕出圆形构图。圆象征着圆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我还在画面的四角加入了代表四季的元素,分别是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银杏以及冬天的蜡梅,又增加放风筝、中秋月圆、冰糖葫芦等元素。希望大家可以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二:如果书籍是一座知识的殿堂,藏书票就像是为这座殿堂镶嵌了一扇能透出美丽风景的窗户,让爱书者的心灵与书内的风景相通相映。在我的藏书票作品《中轴线上的古今》中,一个古代女子同当代学生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北京中轴线就像一条纽带把那些古老历史与现代的我们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创作,加深他们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加深他们对藏书票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使学生发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彼此激励,相互鼓舞,激发创作的热情。
单元小结
北京中轴线是连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脊”,它不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不断生长的文化血脉。以藏书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北京中轴线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通过更多的形式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