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王灵昭,李想,杨杰,盘赛昆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连云港 222005)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1]。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是食品类专业课程面临的中心工作[2-3]。“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加工中的质量控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部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论述质量与安全控制、保护环境对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目标1),全面描述主要的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体系(课程目标2),能够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控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标准(课程目标3),并运用食品危害分析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食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课程目标4)。
在以往的教改研究[4-5]及教学实践中发现,“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3个问题:一是教学模式以教为主,侧重知识传授,教学较为单调和空洞,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匮乏,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关联较弱,价值引领作用难以凸显;二是授课方式多为线下课堂PPT讲授,难以兼顾尚未返校或在校隔离的学生,线上授课主要依赖QQ群等平台,难以实现师生互动、评价学习效果,作业收集和批改也较为不便;三是考核以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侧重知识记忆,对能力的考察和培养不足,过程性评价较少。
案例教学具有思政元素丰富、趣味性足、专业性强等优势[6-7],在专业课教学中既能够有效丰富教学资源,也容易实现思政教学“如盐入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8]。但该课程案例教学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需要各章节均有一定数量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案例支撑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需要进行探索和完善,提升学习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将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案例库的建设思路和成效,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教学和课程思政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以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农业学位案例库(《食品安全案例》)[9]、《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案例分析》[10]学术专著为依托,整理案例知识点、分析思政内容,教学中融入“察布查尔病与米送糊糊”“日本雪印牛奶事件”“恒天然乌龙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等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案例,发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以2000—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依托,整理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领域杰出食品科学家、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为案例,发掘其中的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入手,从包装材料发展史、食品添加剂发展史、传统食品现代化等方面,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认识到专业技术和研究的重要性。师生共建课程案例,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并进行小组汇报和交流,进一步拓展案例资源。
对与课程内容对应的案例资源及其思政元素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学”案例库及思政元素
学期开始时由教师在雨课堂微信公众号建立班级,学生自由分组,每组6~8人。课前1周,教师将相关案例基础资源推送到雨课堂班级;学生在电脑或手机端查看,并公开认领分组,检索资料、文献,制作PPT。课堂中,教师在雨课堂直播后,未返校学生可在雨课堂电脑端观看PPT讲解,并在手机端完成答题、互动。教学按照知识点、案例、知识点的顺序展开,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课堂互动(弹幕、随机点名)和课堂测验(单选题、多选题);部分案例分享由学生进行,教师主导提问并总结案例启示。
课后作业环节,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考试”功能发布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回看教学视频、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完成批改。根据课程特点,作业题型包括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综合分析、写纪录片读后感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加工中的质量控制的题型为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着重结合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案例进行考核。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题型为问答题和论述题。试卷侧重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意识,以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价值和家国情怀。
利用学生评价、达成度评价等多种手段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学生评价采用“雨课堂”考试功能,面向全体学生(65人)展开,调查内容为6个问答题,回收60份答卷。由于篇幅限制、学生评价较为相近,学生对四个问题的代表性评价和建议如表2所示,学生对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其他建议评价内容未展示。根据评价结果,学生总体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案例教学够较好融入课程思政,这种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升文献检索能力、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课程考核方式多元,结合课上课后及考试情况,完整考核学生能力和素质。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表明2023年的课程目标1,2,3和4达成度分别为0.78,0.68,0.76和0.73,相比于2021—2022年的平均达成度(0.75,0.59,0.69和0.73)有所提升,实现了教学的持续改进。
表2 学生评价和建议情况
高质量的食品质量安全案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新案例的收集整理以及合理的教学组织过程是改进案例教学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改革以专业学学位案例库、学术专著、中华饮食文化、杰出食品科学家的重要成果为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环境保护等思政元素;探索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式教学模式,提升课程趣味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加强师生互动,实现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思政育人如盐入水、形成性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课程能力的达成。
该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亟须搜集现代食品产业案例,这有待于加强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发掘更多的产业案例,并通过虚拟教研室等形式在高校间进行交流;其次,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思政教育的隐性(如盐入水,润物无声),也要兼顾思政教育的显性(旗帜鲜明,惊涛拍岸)[36-37],明确讲解案例的思政元素,加强思政教育的获得感;最后,能够完整覆盖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食品质量控制体系3个部分的本科教材仍然缺乏,课程教材建设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