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航,崔 宇,韩 君(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但是这三支柱的筹资总额较低,体系不均衡,导致第一支柱占据了主导地位。截至2021年底,我国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保费收入约10 亿元,第三支柱占比仅为0.01%。我国养老金体系中对第一支柱的依赖度过高,已面临较大收支缺口、经济效率损失、基本养老保障不足等众多问题。
在格局缺陷的态势下,我国老龄化问题使得养老困境更为突出。老龄化影响叠加出生率继续走低,导致老年抚养比从2010 年逐年攀升,截至2021 年末,全国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20.8%,意味着每五位年轻人便要赡养一位老人,年轻人养老负担沉重。与此同时,自2011 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维持在0.47 左右,高于同期的OECD 国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部分老年人仅靠基本养老保险难以保障其生活质量水平。
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部署,要求全面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学者也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从国外发达国家中借鉴较为成熟的养老经验。最终2022 年4 月21 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个人养老金账户制探索正式落地,2022 年10 月26 日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简称《办法》)正式印发,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正式开始落实。
面对“银发金融”的重要战略,商业银行力求发展养老金业务,从而向现代“金融脱媒”的趋势迈进。然而对于银行而言,养老金业务颇具前瞻性,商业模式和政府政策尚不成熟,探索之路迈步艰难。
养老理财产品经历了长达14 年的探索,早在2008 年6 月,上海银行发布行业首款养老理财产品“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早期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在投资策略、底层资产配置上差别不大,主要区别仅为资金募集的客群为养老需求人群,且部分中小银行产品投研能力缺乏,养老理财产品在早期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随着国家对养老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银行在养老理财产品的打造上开始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产品的差异化有所加强。截至2022 年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27.65 万亿元,养老规模已有显著扩大,而养老体系尚不清晰、养老资金留存时间不长。
商业银行此前参与最多的养老金金融业务是企业年金,结合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经验,整合和创新内外部资源,并全程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立的可行性研究,为商业银行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见》出台后,促使许多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在其手机银行开设“养老专区”开展个人养老金账户业务。多家商业银行陆续参与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对接测试,也积极研究部署和启动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制度建设、系统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商业银行也在加快建设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例如工商银行正加快搭建包括账户开立、资金缴存、产品投资、待遇领取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体系,为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正式开展奠定基础。
《办法》规定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以账户制为基础,并且具有唯一性、封闭性。同时,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声明一级资本净额超过1000 亿元、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规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具有较强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由此可见,银行具有先行一步的权利,有助于银行提前开拓市场,抢先布局个人客户资源。另外,银行兼具账户管理、产品销售、产品发行角色,是可以为参与者同时提供账户设立、产品发行与销售、投资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机构,作为投资者开启个人养老金之旅的“首站”,银行有能力提供闭环服务,结合养老产品的长期性特点和资金账户的封闭运行,银行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客户黏性,达到资金长期保有的目的。资金的长期保有推动银行理财的长期投资能力培养,进一步为银行财富管理服务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银行可以学习利用长期险资金获得海外主流养老产品的投资策略,从而达到穿越周期、熨平波动的投资目标。银行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养老产业为老龄化人口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办法》规定个人养老金的参加人应当是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但考虑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税收优惠适用于个人所得税缴纳人,因此针对个人养老金的增量规模,从纳税参与人的角度展开测算。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 年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统计结果,我国只有大概12%居民的月收入高于起征点5000 元。据此我们假设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比例为12%,同时使用近五年城镇就业人员复合增速1.6%计算未来10 年就业人数,预计2023 年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约为5395 万人,即为个人养老金制度整体收益人群。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2》可知,截至2022 年末,全国人均拥有10.03 个银行账户,不难判断纳税人几乎均为银行客户群体,银行已具备稳定的客户基础。而经过估算,2030 年纳税人数约达6029 万人,该人口很有可能作为银行养老业务的储备军,为银行提供长期的资金,获得银行的养老服务,可以判断银行在养老金融方面前景广阔。
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个人养老金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并为确定可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提供系统及平台的搭建支持,这对银行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目前,部分银行已经成立自己的科技子公司,如招商银行“招银云创”、建设银行“建信金科”等。特别是2021 年商业银行普遍强调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数字化转型“赛道”上深入发力,例如:平安银行2022 年末科技人员已超过9000 人,占员工总数的22.03%。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科技研发本身是高投入行为,特别是前期基础设施的搭建,需要大量持续的投入,科技部门也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成本中心。在政府的强有力帮助下,有科技建设基础的银行可以较快上手个人养老金业务,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也可以弥补银行科技子公司在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达到双向促进,互惠互利。不仅如此,银行可以凭借良好健全的信息系统高效进行客户资料收集、档案归纳管理工作,通过大数据总结客户特质,进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用户画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和投资建议,以便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专业化服务。
由于养老理财产品的期限较长,其存续期内挪用资金的道德风险大大提升。除挪用资金外,可能存在对符合规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发行机构和销售机构有私下利益往来行为,然而银行内部上下级制度森严,多年形成的集中式、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很难对上级道德风险进行检举。此外,销售员工可能为自身业绩在招揽客户时对收益率和风险有所美化,销售不符合金融监管机构的产品,然而当收益未能达到预先承诺时,银行信誉会因个人行为大大受损。
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初立,对于高层和基层银行工作者来说都不甚熟悉,特别是个人养老金业务要求高安全性、信息归纳完整,经手的保密性以及各个流程的审查审批步骤都可能出现操作风险。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涉及软硬件准备,机构养老金融管理系统,机构与人社部信息平台连接,养老金账户开立,养老资金缴存、创新和丰富资金投资品种等。目前,部分机构的相关系统、产品正处于建设或测试阶段,测试阶段的不稳定性很有可能造成档案管理的交易信息泄露、丢失等,对客户、银行、政府部门多方造成巨额损失。商业银行在科技方面刚刚起步,对于养老金账户平台的维护缺乏经验,黑客入侵的威胁无处不在。
《办法》刚刚颁布不久,未来国家个人养老金政策如何变动尚不可知,银行面对国家政策而进行的营销政策、产品政策等都有很大可能存在变动,如何向个体化差异明显的群众解释是银行将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尽管目前只有23 家银行机构获得“入场券”,但银行业的竞争仍然激烈,各家银行都想占据更广泛的用户市场和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即便各家商业已经拥有一定客户群体,但客户的账户分布广泛、选择众多,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银行的投资能力、银行的不同决策水平都将影响用户的选择。商业银行可能随着其他银行的不断革新而遭到挤压、淘汰。
主要面临的挑战还来自保险公司,包括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及管理。目前,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养老金融产品,可以为个人养老金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但寿险公司具有较为丰富的长期资产管理优势,相较基金公司、券商等机构,银行在权益资产配置方面缺乏竞争优势,短板明显。
民众对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思想片面,更看重短期自身利益,对于我国老龄化形势和基本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对政策充满不信任。如何培养起客户以正确的理财思想面对长期封闭的账户和不达预期回报的投资,对银行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1.积极营销,差异对待
我国正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高效,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通过直播抽奖、微博转发抽奖等方式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传播力,优先树立起自身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该明确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重点群体,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的用户采用不同渠道、营销方式进行推广。例如:银行可以利用绘画、动漫等方式向青年用户展示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进行投资的必要性,通过量化每年的投资、退休后的回报和税收优惠的方式增强潜在用户对个人养老金的理解。而随着个人养老金业务的不断普及,中小城市的客户也会被挖掘,针对中老年用户群体,银行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关心老龄客户的生活,变金融用词为地方俗语,达到服务当地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地区宣传,这很可能成为城镇银行的优势地方资源。最后,银行要把握分寸,适度宣传。个人养老金政策还需要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因此在宣传上,银行要抓住政策中稳定坚实的主要方面,防范政策细微变动带来的风险,明确金融业发展是为了社会利益,保证经济运行。
2.完善服务,增强黏性
养老产品设计、资金投资策略和养老系统搭建等能力是让银行从众多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亮点。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研模型、设计灵活多样的养老理财产品,并利用部门信息链接系统,优化开户、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业务流程,提升客户养老体验。而综合化服务能力的整合是账户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银行在养老金领域站稳脚跟的中坚力量。银行不仅是要帮助客户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还要考虑如何服务好客户,结合客户本身的情况,提供更贴心的服务。银行以账户为核心,将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消费等各类养老业务归集整合,提供增值服务—医疗休闲、休闲旅游等,根据客户的养老需求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为客户量身打造更专业的个人养老金投资方案,这是大势所趋,拥有更优质的综合服务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客户黏性,不断提高银行的品牌形象。
1.监管合规,流程优化
银行不仅要搭建综合服务的体系,还需要搭建合规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在个人养老金业务实行之初,一定要严格监管才能搭建结实牢固的安全壁垒。商业银行要开展以经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内部审计,叠加对银行监管的有效补充外部审计,由单一的问题领域向管理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保障双重职能。职工在进行个人养老金业务领域操作时,要做到人力和科技的双重监管,做到录入信息清晰无误、检验信息完整有效、核实身份确切、账户操作记录透明,账户余额设置限制等,做到前期多重流程确保安全,后期在监管体系搭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减少程序,真正打造出高效且安全的监管流程。
2.风险准备,风险隔离
首先银行应该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其次为了规避风险,银行需要计提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因理财公司违法违规、违反理财产品合同约定、操作错误或者技术故障等给理财产品财产或者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这样即使存在一定风险,也可以使银行基本保持平稳运行,避免发生挤兑等重大事件。最后养老理财产品可以采用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确保风险隔离,能够最大程度保护银行的整体性和投资者的权益。
3.人才培养,创新投资
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相当于再次巩固了银行账户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不可动摇的基础设施角色。我国坚定不移地发展养老金融,政策放开后,我国必然会加大支持力度,增加体量较小的地方银行进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业务的可能性,其他金融机构也更有可能进入养老竞争圈。银行可以学习保险企业的均衡投资模式——关注长期收益与短期回报、兼顾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以大比例固收资产打底提供基础收益,以权益和类权益资产提升收益弹性、赚取超额收益。银行还需要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系统处理投资信息和账户数据,利用长期资金灵活调整养老产品的目标日期投资策略,实现跨周期资产配置的投资目标。除了自身的一些理财产品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商业寿险等类似产品代理,完善自身养老金融的产品货架体系。而投资、销售、科技等创新都离不开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银行要在人才筛选的基础上培养专业化养老金融人才,提供其与公募基金公司、保险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争取践行全面覆盖行业和个股的权益策略研究、量化策略研究等,并引导员工密切关注海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趋势,定期举办交流分享会,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