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田,杨 蕊,吕植成(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自2016 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到高校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称:工程认证)已有7 个年头。工程认证毕业要求提出了12 条通用标准,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养等三个方面。传统教育以专业知识传授为目的,工程教育目标则更加关注学生能力与述职的教学体验与过程。工程认证评价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从内容驱动、教师为中心向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转化。在各高校工程认证如火如荼地推进中,2020 年教育部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要深入梳理专业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一文件精神要求思政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同向而行,协调促进。如何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改进。
工程认证毕业要求分为技术与非技术要求,其中非技术要求包含了专业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目前,个人职业素养指标点多由通识课支撑,由于缺乏专业背景,成效有待提高,即使由专业课协同支撑,也被其它指标点弱化,导致对指标点支撑不够充分等问题。
因为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关注领域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在以往教学观念中,“各司其职”深入人心。虽然现在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但部分教师仍然轻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为思政工作不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范畴,对于专业培养没有太多作用,从而表现出消极态度。
有的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引入过思政理念,但由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切入点;同时,专业老师均存在思政元素地寻找与挖掘困难,又因为围绕课程思政的目标、标准、评价导向等不明确,导致课程思政常常被边缘化。
诸上种种都成了目前工科认证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卡脖子”问题。
教育部在高校课程思政纲领中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无疑给处于迷茫困惑中的专业教师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工程认证大背景下,如何将工程认证与课程思政关联化、系统化,如何最终很好地落实到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使其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需要从该课程目标、方式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创建多维度的教学体系。
工程认证是以产出为导向逆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教什么”转为“学生应该达到什么”。从工程认证12 条毕业要求可以看出,市场需求要求不仅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合作意识、道德情操等方面。这就要落实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必须体现思政教育的内涵,这也为工程认证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一方面结合行业发展历史过程与前沿动态,聚焦国家安全与战略需要,一方面以相关专业知识为载体,挖掘与整合里面所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显性专业知识与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模拟电子技术”(简称:“模电”)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从工程认证毕业要求出发,围绕工程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两方面,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
工程能力目标具体如下:
掌握半导体器件特性,具备查阅器件手册、合理选用常用器件的能力;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单元电路的实际应用,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个人职业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了解中国国情及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突破自我、勇于创新;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
依据能力与素养目标,在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具体如下:
由PN 结载流子运动到二极管电路,由微观到宏观,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考虑问题;由三极管三种组态的放大电路优缺点分析拓展出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找准方向前行;由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要养成规范化操作的良好习惯;由集成芯片发展谈及我国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激发学生肩负起国家强盛使命;由滤波器功能拓展到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甄别;由不同组态负反馈对电路性能影响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观点看每个具体的电路,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学生权衡利弊;由正反馈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引入5G 功放突破案例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
工程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即变“知识课堂”为“研究课堂”。以“模电”课程为例,在第二章三极管分压式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讲授中,让学生分析思考无旁路电容的电路放大倍数的大幅降低原因,再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旁路电容作用的认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电路性能的改进不一定很复杂,一个不起眼的电子器件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更激发了学生对被号称“魔鬼电路”的模电学习的自信。
根据“模电”课程制定的个人职业素养目标,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制造强国”“工匠精神”“求真去伪”等思政理念。专业课程引入课程思政可能会出现几个问题:(1)刻意。为了让教学带有思政元素,强行塞入某些思想,没有注意思政元素的契合性、整体性;(2)冗杂。为了让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显得丰满,过度挖掘,导致混乱,没有层次;(3)本末倒置。为了凸显思政元素,抢占专业知识教学主体地位,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有重点,教授方法要多样,讲授过程要注意“涓涓细流”。可见,教学组织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以“模电”课程第一章二极管及其应用展现教学模式改革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
“模电”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同时又存在课时偏少的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仿真软件,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采用多种形式,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图1 中,可以看到整个教学分为三个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
课前阶段:教师通过超星发布PN 结自学任务书,任务书中会把重要名词、概念如载流子、单向导电性等列出来,并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看指定的电子资源完成自学任务,通过测试检测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实时跟踪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中学教育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过度依赖教师,在大学,将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时压力。
课中阶段:对PN 结进行巩固。对本章知识点中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部分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引导学生从二极管特性曲线图上去发现二极管电压与电流关系以及不同材料二极管的差异,再协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求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在讲解中,多引入一些应用实例,比如二极管整流电路、二极管限幅电路、二极管逻辑门电路等,一方面感受小器件的大作用,一方面体会电子器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课后阶段:除了作业或测试外,会适量安排一些实验实践项目,比如用Multisim 软件对二极管限幅电路进行仿真、制作简易降压电路或利用LED 灯开展生活小创意等,依托实验实践让理论知识得到验证,既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弘扬了严谨专注的大国工匠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工程认证要求以成果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因此评价方式必须多元化,要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各种能力考核,不能“唯期末考试论英雄”,既发展了死读书的观念,也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模电”课程评价包括两大部分,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由在线学习、章节测试、实验实践、课外拓展、讨论思考等部分构成。丰富的过程考核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学习、思考、实践、创新。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闭卷笔试。一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模拟电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模拟电路进行分析、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以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为导向,制订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课程建设,成效在学生,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牢记使命、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深挖、努力实践,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有责任感、积极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勤奋上进、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