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探析周汉唐玉文化变迁的历史渊源

2024-01-09 08:34张宇涛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天工 2023年25期
关键词:玉带玉佩礼制

张宇涛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在现代社会中,不能离开“礼”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遵守着礼仪。中国玉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各朝代的玉器各不相同。就现在收集的材料来看,“礼”字将各朝代的玉器串联在一起。周代礼玉在《周礼》的影响下应运而生;汉代葬玉以不同规格的陪葬品来区别死者地位的尊卑,其根本是以随葬品的数量、质量进行区别;唐代将革带赋予等级,玉带銙随着革带制度的完善不断发展。这些玉器都能起到区别社会等级的作用,也被统治者赋予了“礼”的内涵。

一、周代礼玉

礼玉,是代表礼仪的一种玉器,以玉为礼形成的礼玉制度在中国早就存在了。周代在《周礼》的影响下,其礼玉文化繁荣,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通过浅析组玉佩及礼玉文化形成的原因来分析礼玉文化对周代出土的组玉佩形制的影响。

(一)浅析组玉佩

组玉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玉佩组合形式,其在周代非常流行。周代通常以组玉佩中配件数量和佩戴总数的多少来区别佩戴者的尊卑。以玉璜组玉佩为例,组玉佩中玉璜的多少大致和墓主人的等级有关,等级越高者,其组玉佩中玉璜数量越多。目前出土最多的玉璜数为7 件。

梯形牌组玉佩与玉璜组玉佩有所不同,梯形牌组玉佩是由多组梯形牌组佩组成。其将不同的材料串联起来,然后将这些串联的材料固定在一件梯形牌饰之上所构成的组佩。其结构上小下大,整体呈放射状,这可能是对凤鸟尾羽的模仿。

(二)礼玉文化形成的原因

西周早期的统治者深刻吸取了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明白了“惟命不于常”的道理。在崇敬神灵的同时,他们更加重视对国家和百姓的管理,将“尊重道德”和“保护百姓”视为治理国家的核心原则。经过周公对夏商传统礼制的改革,礼仪制度焕然一新。而改造传统礼制的就是《周礼》。《周礼》出现后吸收了中国传统玉器文化,使玉器成为区分等级的一个标志。这时候的玉器开始为政治服务,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统治者通过礼玉文化巩固统治。

(三)礼玉文化对组玉佩形制的影响

在礼玉文化的影响下,周代身份越贵重的人,其佩戴的玉璜组玉佩就由越多的玉璜组成。周代贵族一直有“节步”的说法,《左传·定公五年》:“曰:‘……改步改玉。’”杨伯峻注云:“据《玉藻》郑注及孔疏,越是尊贵之人,步行越慢越短。……因其步履不同,故佩玉亦不同,改其步履之急徐长短,则改其佩玉之贵贱,此改步改玉之义”。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1550-1551 页。身份尊贵的贵族所佩戴的玉璜组玉佩最多长达数十厘米,这也约束了身份高者的步伐,使之步伐变缓,符合当时贵族“节步”的说法,以佩饰改变贵族仪态。

无论是玉璜组玉佩还是梯形牌组玉佩都是通过装饰品的多少表达佩戴者的尊卑。越是繁杂、装饰品越多的组玉佩,说明佩戴者越尊贵。笔者认为这样一种观念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和《周礼》中规定的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一样,最初的君子佩玉也只是佩戴一块玉佩,逐渐发展出组玉佩,这或许是统治者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于其他人,所以将玉佩组合在一起,表示自己的地位高于所有人。

二、汉代葬玉

汉代的葬玉制度以及厚葬之风的影响使得其葬玉的数量和豪华程度都达到了葬玉历史发展的顶峰。因为玉衣的制作对玉片的需求量极高,并且只有身份尊贵之人才被允许使用其作为随葬品,因此其也被赋予了“礼”的内涵。本章通过浅析玉衣和葬玉制度的形成原因,分析葬玉制度对汉代玉衣发展的影响。

(一)浅析玉衣

通过对汉代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玉衣”一般被称为“玉匣”或“玉柙”,也有文献称其为“玉衣”。关于“玉衣”起源的研究,有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玉衣”的雏形是战国末期覆于死者脸上的缀玉面幕。在玉衣的制作工艺方面,编缀玉片的缕线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的区别。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①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考古》1981 年第1 期,第51 页。由此可知,无论是当时的皇帝还是王侯使用的都是金缕,说明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对玉衣的缕质做出明确的规定。

东汉时期,在《后汉书·礼仪志下》中关于玉衣使用制度的记载中提到,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②高倩:《汉代玉衣研究综述》,《新西部(理论版)》2012 年第Z6 期,第97-98 页。说明东汉时期对于玉衣缕质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这也是葬玉制度具有区别社会等级功能的一种表现。

(二)葬玉制度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早已崩坏,西汉初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因此这一时期的礼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到了西汉中期,礼制逐步建立,葬玉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玉衣作为随葬品发展的巅峰,究其原因有四。

其一,汉武帝坚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有了“君子贵玉”等思想,在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下,此时的汉人自然继承了儒家“君子贵玉”的思想,死后也使用大量玉器随葬。

其二,文景之治后,社会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并且从西域引进了大量的优质玉石原石,为葬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玉料充足的社会环境下,西汉厚葬之风盛行,大量玉器随葬。玉衣的搭配组合使用明显取代了之前的玉殓葬形式,此时葬玉制度的完善也使得玉衣的使用发展达到巅峰。

其三,秦汉时期的人们普遍相信鬼神之说。据《汉书·杨王孙传》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③冯花周:《略论汉代的葬玉》,《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 年第6 期,第59 页。说明在汉代,玉能保尸身千年不朽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被社会广泛认可。

其四,最高统治者的厚葬行为。据《西京杂记》记载:“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④冯花周:《略论汉代的葬玉》,《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 年第6 期,第59 页。这是对汉武帝使用玉衣的记载,从文字中都能感觉出来其随葬玉衣的贵重。最高统治者如此,下层的社会风气必然受到影响,也间接导致此时葬玉的兴盛。

(三)葬玉制度对玉衣使用制度的影响

汉代的葬玉制度与周代的礼玉制度相似,体现的是“礼”字,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对葬玉组合做出规定。汉代的葬玉制度随着礼制不断发展完善,究其根本还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复苏。西汉中期,文景之治过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也为礼制的重新建立提供了沃土,玉衣作为葬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到达了顶峰。并且受到厚葬之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统治者、诸侯王等贵族阶层也普遍使用玉衣作为随葬品。总而言之,玉衣的使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有莫大的联系。

但是并不是所有玉衣都是完整的,在考古的实际情况中,仍然出土了很多并不完整的玉衣。如山东临淄刘疵墓的金缕玉衣就只有一个头罩,一副手套和一双脚套,没有四肢和上身。⑤岳亚莉:《浅析汉代葬玉》,《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 年第5 期,第83 页。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不同形制的玉衣造成的,在死者下葬时,只使用玉片覆盖部分区域,或许是当时的玉衣不仅有缕质的区别,还有形制的区别。在汉代玉衣发展完善之后,局部使用玉片的方式,是否也是一种阶级的区别,或者是当时还有另外一套葬玉制度,都是值得研究的。

三、唐代玉带

唐代的革带制度是在隋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革带制度的产生也带动着当代工匠对玉带銙的不断研究和不断开发其形制、使用方法、纹样等。玉带銙的出现还是离不开“礼”字。本章通过浅析玉带銙及革带制度的形成原因,分析唐代革带制度对玉带銙发展的影响。

(一)浅析玉带銙

带銙是指腰带上的饰物,玉带銙即玉带上的饰物。①潘婷:《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玉带銙赏析》,《文物天地》2020 年第8 期,第50 页。在对唐代文献的研究中发现,唐代革带有玉、金、银、鍮石、铜铁等材质。一条革带由鞓、带扣、带銙、䤩尾四部分组成。鞓,就是皮带本身;带扣,是一种连接工具;带銙,也可叫铰具,是装饰物;䤩尾,一般位于革带尾部,是尾部的装饰物。

据《唐实录》记载,唐代“……天子以玉,诸侯、王、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銙,诸关王将相许用十三銙而加两尾焉。带有光素之分,龙文、万寿、洪福等碉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其诸侯王、公相,龙文诸带非敕赐不得使用也”②李星:《浅谈玉带銙的造型及纹饰的演变》,《文物春秋》1996 年第1 期,第40 页。。由此可知,唐朝将玉带用于官服,并且对于革带上玉带銙的数量、质地以及纹样有着严格的规定,以此来区分地位尊卑,这也是唐代礼制的重要内容。

(二)革带制度形成的原因

1.舆服制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身份、别贵贱

革带作为唐代官服的重要配饰之一,其作用也莫过于此。如表1 所示,唐代官员的品级高低与玉带銙的材质、数量呈正相关,品级高者,其革带所用材质更加贵重,玉带銙数量也更多。这或许是受中国古代以礼器多者为尊、以礼器贵重者为尊思想的影响,也是礼制在唐代的具体体现。

表1 唐朝品官服饰表③ 参考陕西历史博物馆唐朝品官服饰表。

2.作为赏赐物,加强与大臣、外邦联系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往来频繁,统治者将大臣、外邦作为赏赐的对象,以此来激励臣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因为革带在唐代的地位很高,将其赏赐给大臣和外邦,可以让其认为得到了远超于自身等级的赏赐,认为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正如《新唐书·李载义传》记载:“斩级数有功,贼平,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白玉带,示殊礼。”④(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李载义传》,中华书局,1975,第5978 页。

作为进献宝物,大臣和外邦进献给统治者。与统治者将玉带赏赐给大臣和外邦一样,大臣和外邦都将玉带视为进献的珍宝。如《旧唐书·西戎传》记载:“(于阗国)贞观六年,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⑤(后晋)刘昀等撰:《旧唐书·西戎传》,中华书局,1975,第5305 页。唐代统治者也很愿意收到玉带作为进献的珍宝。

(三)革带制度对玉带銙发展的影响

革带制度的产生代表着唐代礼制的发展,玉带銙在唐代就如同礼玉在周代一样,同样是作为礼器而存在的。在革带制度逐渐完善之后,玉匠开始增加在玉带銙上面的雕刻,雕刻的题材众多,与唐之前的朝代不同,此时玉带銙少有神秘色彩的东西,而是具有强烈的世俗人情味,以花鸟鱼虫、人物伎乐等题材为主,工艺十分精致。

四、结束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周、汉、唐三代玉器的发展都离不开“礼”字。周代的组玉佩、汉代的玉衣、唐代的玉带銙都是作为与服饰相关的礼器存在,它们离不开各个时代的礼制,也是各个时代的统治者所推崇的文化。通过本文对玉器的研究,笔者认为,本文提到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玉器只是礼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统治者将“礼”的内涵赋予在玉器之上,让其帮助统治者完善当朝礼制,从而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玉带玉佩礼制
关于玉带饰的两点认识
家乡的玉带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玉带扣赏析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彰显丝路文化与爱情的绣花玉佩荷包
冰盒电池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家乡的玉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