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再设计”途径研究——以雷州葛布技艺为例

2024-01-09 08:34任婧媛蓝婉婷
天工 2023年25期
关键词:再设计遗文雷州

陈 瑶 任婧媛 蓝婉婷 肖 瑶*

湛江科技学院

一、湛江市非遗文创发展的现状

从2007 年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公布起,已进行了八批的评选,所推选的非遗种类繁多、涵盖面广,包括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医药、美术、体育等10 个门类。类别较多集中在民俗、传统技艺及传统舞蹈上[1]。2018年,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湛江首届“匠心非遗,礼遇湛江”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鼓励非遗创作;2019 年,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非遗文创产品参加深圳文博会;2022 年6 月11 日,由湛江市相关部门牵头制作的非遗宣传纪录片《我们诞生在湛江》首发当日点击阅读量超130 万人次;2023 年,“戏韵湛茂·非遗探索”成为广东省文旅厅推出的10 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随着湛江市对非遗保护、非遗振兴、非遗创新发展的日益重视,民间非遗文创潮流兴起。非遗多样化传承、非遗“互联网+”传播、非遗文旅方案的推行都使湛江市非遗的转化热度不断升级。

然而,目前对非遗文创的关注点依然集中在单个热门非遗的宣传上,不同非遗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各美其美的局面没有形成网状的非遗文创转换结构,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品转换和集中性的市场及消费群,使得湛江非遗文创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不相关性。

二、湛江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发展情况和雷州葛布产品转换现状

(一)湛江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

湛江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源于饮食文化、养生习俗、家具器物、服饰、民俗节庆等传统生产生活领域,有着天然的地域性关联。作为临海城市,湛江非遗充满独特的海洋生活气息:如海味月饼制作技艺、湛江干鱼制作技艺、海盐古法晒制技艺、雷州蒲织技艺、遂溪制糖技艺、彩扎技艺(遂溪狮头)、石花菜糊装裱技艺、井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海味鸡仔饼制作技艺[2]等,地方特色和地域关联性是湛江非遗整体发展的潜在价值因素。

(二)湛江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发展不均衡

根据传承热门程度和品牌产品衍生程度,笔者将目前的湛江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大致分为四种情况,即热门、较热门、较冷门、冷门四类(见表1)。

表1 湛江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部分)发展热度归类

由表1可知,与当代生活关联度较高的如食品调味、家居器物、民俗文化类型的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热度高,海味月饼和雷州蒲织等已发展成文创大IP;依托民俗节庆和戏曲活动开展的非遗技艺,如遂溪狮头彩扎和吴川木偶雕刻等也传承较好,但雷州葛布制作技艺发展缓慢,面临被时代遗忘甚至技艺断层的尴尬处境。

针对非遗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本文将以雷州葛布技艺作为研究切入点,探索和挖掘非遗的再生创意价值并促进非遗均衡发展,探讨湛江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再设计”途径。

(三)雷州葛布产品转换现状

通过对茂德公大观园的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当下雷州葛布技艺传承发展的近况:雷州葛布技艺依赖的原材料以藤蔓长且顺的非野生葛藤最佳,通过药水的浸泡,脱去葛藤植物胶质后清洗晾晒,余下的白色纤维才能作为纺织材料。当代的农户早已抛弃种植葛藤纺布的生活模式,葛藤的原材料稀少;从葛藤到布匹的制作过程耗时长且细节繁多,手工曲丝和手工织布的生产方式非多年的能工巧匠不能胜任;即使消耗大量葛藤,最终的纺布成品只有几米,无法机械化生产,也无法量产;当前的雷州葛布织造难以达到曾与香云纱齐名时“质地轻薄”的布料质感,布匹接线头明显,拙朴有余而工艺精美不足;雷州葛布技艺传承人刘迎老师去日本系统地学习了脱胶与织染技术,提升了面料柔软度[3],虽然改善了粗糙的布匹质量,但造价成本颇高。这些因素导致雷州葛布技艺发展受限。

在雷州本土的产品开发上,目前已尝试制作帽子、扇子、包具、茶席等文创产品,但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产品设计创作简单,未融入地域文化和特色符号,未投入市场进行规模化销售,未开展品牌建设和营销方案筹划等后续工作。虽然开班招募和培养葛布织造技艺人才,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分工团队。总之,雷州葛布技艺传承和产品开发都局限在比较小众的领域。

在高校的研究中,刘春雨认为雷州葛布作为人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体,是雷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李佳颖以雷州葛布织造和黔东南葛布织造工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葛布利用状况分析,对葛纤维面料的织法、材料混纺、花纹设计进行了创新,并尝试将葛纤维材料与多种材料融合,在壁挂、抱枕、桌旗、灯具等室内纺织品中进行再设计[5]。但李佳颖的研究侧重点是葛布材料,而非雷州葛布产品开发。石云总结了雷州葛布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制定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制作出更适合现代人审美与消费需求的服饰品和生活用品。

三、雷州葛布产品开发中的困境和革新发展方式

(一)雷州葛布产品开发中的困境

雷州葛布在传承发展中面临以下困境:技艺的断层使布匹质量较次;只能手工织造且成本高,使产品无法批量生产;取材单一、织造方式单一、成品设计单一、传承制作方式单一,限制了目前产品的开发“再设计”;产品无法开发量产,无法走向市场形成规模的局面,造成了难做品牌、难组建团队、难进行艺术创作管理、难扩大影响力等后续的问题。

(二)生产技艺和布料的革新

非遗的“原真性”可能是不可见的,也可能由某些可见的物质材料所决定[6]。如今,雷州葛布的价值不再是物理特性的使用,更多是文化和地域符号性的特色,其可见的原材料特性需求低于不可见的文化符号。因此,在这个时代,是否绝对地保持完全由雷州葛藤材料织造的布才叫雷州葛布?材料的革新或许是非遗发展可突破的观念屏障。想要得到造价更低、更软和更多类型的布,可以尝试引入机械生产,掺入棉、麻、丝、化纤材料,丰富布料种类、花色、织法、纹样、肌理,融入地域图案纹饰和文化符号丰富布料纹样,从而给受众群体带来更多新意和选择。

(三)推动地域性的非遗网状产业链形成

作为比较冷门的非遗项目,雷州葛布产品开发要与湛江植物染、雷州石狗纹饰、雷州蒲织竹编等地域非遗文化符号和技艺结合,借助其他地域非遗的热度打破湛江非遗文创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相关性。由政府干预,社会团体参与,企业投资生产,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乡村工坊,发展文化旅游和非遗产品展销等一系列地域非遗产业活动,促进地域性的非遗网状产业链形成。

四、雷州葛布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探寻

(一)雷州葛布的产品特点

雷州葛布是绿色生态材料,受当代人追捧。因轻、坚、凉、滑的特点适合作为夏季服饰,成衣在古代称为夏衣;未着色时,其外观给人雅致朴质的感受;其纤维因可纺织、可编织、可染色、易分割的特点,可制成样式丰富的葛布衣帽、腰带、草鞋、包囊配饰等,总之,就产品设计而言,雷州葛布具有多样化的开发潜力。

(二)整合地域价值的雷州葛布文创产品“再设计”

历史上精纺的雷州葛布是进贡的礼品,被称为正宗葛布,其地域价值不言而喻。非遗又是一种“身体遗产”[7],在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过程中,制作者与地域材料、地方环境、行为、语言、情感交织构成的日常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也是非遗价值的重要部分。手工技艺类非遗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演化过程中积累的劳动和智慧结晶,其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地域历史价值体现在非遗的在地性和地域生产联系上。

雷州葛布与雷州本土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产品“再设计”可融合地域文脉作为文创元素:以“雷州石狗”“雷剧”“雷州装饰纹样”等作为衍生装饰图案元素来丰富文创产品设计题材,结合“雷州蒲织”“雷州竹编”“雷州陶艺”等多元材料进行混合设计。

(三)雷州葛布文创产品“再设计”的创意发散

雷州葛布材料经过编、拼、缝、绣、绘、印、染后,可兼容的文化艺术题材丰富,如民间传说、典故、神话、古典名著、传奇和反映雷州地域风土人情的题材都能组合到设计创作中,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和包容性[8]。

雷州葛布文创产品“再设计”涉及高级定制类服装服饰、家装家具、家纺家饰、屏风、靠垫抱枕、高档礼盒、笔记本、杯垫、杯套、包具等,具有广阔的产品衍生空间(见图1、图2)。

图1 雷州葛布装饰于笔记本(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雷州葛布装饰于杯垫(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五、结束语

目前湛江市手工技艺类非遗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但其海洋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符号能作为未来非遗融合发展的方向。雷州葛布技艺属于比较冷门的非遗项目,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应充分挖掘地域文脉价值,搭建雷州地方性非遗工坊,孵化地域文创品牌和整合地域文化资源,这是拓宽文创产品“再设计”的发展新思路。

雷州非遗融合“再设计”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创意设计内涵,以多领域、多类型、综合性强的创意产品拓展市场宽度,并适时抓住节假日和文旅机遇对非遗产品进行关联设计,推陈出新,从而实现湛江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希望不久的将来,雷州葛布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遗产也能成为湛江非遗的代表名片。

猜你喜欢
再设计遗文雷州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文旅融合背景下常州非遗文创发展路径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家谱所见查日乾遗文辑存
老字号,新活力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雷州书画作品选
废旧木制家具再设计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