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飞
(平和县医院儿科 漳州 363700)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急性腹痛及慢性腹痛的常见疾病之一[1]。其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B型、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肠道感染后发病[2]。患儿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低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3]。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习惯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微生态制剂疗法,虽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复发率较高,很难达到根治目的。近几年来,中医治疗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疗效显著[4]。因此,本项研究选用王氏保赤丸治疗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观察其治疗效果。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本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的80例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阵发性腹痛,以右下腹痛或脐周疼痛者为主,少数患儿腹痛部位不固定;部分患儿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或伴有低热、流涕。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正常[(4.81~10.00)×109/L]或增高[(10.20~18.14)×109/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正常(≤5 mg/L)或增高(5.12~37.39 mg/L);白介素-6(IL-6)水平正常(<7.0 pg/mL)或增高(7.28~40.39 pg/mL)。腹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回盲部肠系膜上超过2个肿大的淋巴结,且最大纵径>1 cm或最大横径>0.5 cm或最大纵横径比大于2∶1,并且排除了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肝胆结石、肠结核、淋巴瘤等疾病。
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岁5月~3岁6例,3岁1月~7岁28例,7岁1月~14岁6例;病程2~38 d,平均病程(15.00±1.75)d。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岁9月~3岁4例,3岁1月~7岁31例,7岁1月~14岁5例;病程1~33 d,平均病程(14.00±2.35)d。
1)入组标准 ①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5];②患儿及其家属愿意配合治疗。
2)排除标准 ①有高热、疲乏等感染中毒症状不宜服药治疗者;②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及免疫缺陷者;③有药物过敏史及特异性体质者。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患儿家属充分了解研究内容。
对照组患儿用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广州一品红,国药准字H20093865)+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国药准字S20060010)治疗,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按8~15 mg/(kg·d),分3次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岁龄患儿每次1 g(2片)、>6岁龄每次1.5 g(3片),每天3次,与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间隔2 h服用。观察组患儿用王氏保赤丸治疗(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0645),每天服用1次,2~6岁龄每岁服用10丸(最大剂量60丸),>6岁龄统一服用60丸。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期间加强饮食调节及心理指导等,观察治疗效果及疗程结束后3月内复发情况。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患儿腹痛、呕吐、便秘、低热等症状完全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腹痛、呕吐、便秘、低热等症状基本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无效:患儿腹痛、呕吐、便秘、低热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炎症指标未恢复正常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儿疗程结束后3月内复发情况,复发率=复发例数/总有效例数×100%。
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2)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对比
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是儿科门急诊的常见疾病之一。因为儿童期独特的肠道解剖生理特点,末端回肠肠壁内含有丰富的淋巴管网,末端回肠系膜内淋巴结远远多于空肠系膜内的淋巴结,而且受到回盲瓣的影响,食糜在末端回肠内潴留时间延长,肠道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吸收机会大大增加,这是感染好发于此的基础[6]。儿童期肠系膜发育尚未成熟,可由于感染、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机体炎性因子大量释放,从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现反复腹痛、低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炎症指标增高等临床表现。目前西医采用广谱抗生素迅速控制感染及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病情较重者常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针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的研究也较多集中于抗菌药物方面[7]。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口服易吸收,且不受食物影响,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等均有较好抗菌作用,但有一定肝肾毒性,长期应用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甚至伪膜性肠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有蜡样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可抑制某些致病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有研究发现,它能有效调控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能力,而且可促进抗菌活性因子生成[8]。本研究对照组应用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迅速控制患儿腹痛、低热等症状,改善了患儿呕吐、腹泻或便秘症状,疗效满意,但炎症指标未完全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内复发率仍较高(27.27%),达不到彻底根治目的。
儿童肠系膜淋巴炎临床多表现为反复腹痛、低热、呕吐、便秘或泻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属于中医“腹痛”“积聚”“痰核”等范畴。乃因小儿脏气娇嫩,脾土未健,常因乳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导致食滞疳积,肠道气机不畅,气滞而血滞成瘀,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成痰,痰瘀互结于肠膜;亦因小儿体弱、肺卫不固,外感寒邪,邪毒入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邪毒结于大肠,而致寒凝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或泄或秘;寒痰瘀积聚化热,寒热痰瘀诸邪相互搏结于肠膜,而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遂发本病[9]。秦艳红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稍有饮食不当即可发病[10]。小儿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或肝郁化火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而出现腹痛[11]。王氏保赤丸乃清代王胪卿儿科秘方,具有180多年应用历史。其功在祛滞、健脾、祛痰。研究表明其能明显提高松驰状态的胃肠道平滑肌紧张度,对处于紧张状态的胃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松驰作用,表现为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12]。实验表明,本品能加速胃排空速度及推进肠道内容物的速度,对消化酶中的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动物毒性试验表明,大剂量王氏保赤丸在用药期间具有良好的耐受性[13],但由于儿童个体差异,临床应用当中仍应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包括腹痛、腹泻、呕吐、皮疹、瘙痒、乏力等。另有研究表明,王氏保赤丸不仅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其调节作用与临床治疗效果相一致[14]。最新研究证实王氏保赤丸可以上调肠连接蛋白,增加双歧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的丰度,抑制肠道微生物群中的脆弱类杆菌群,增加肠绒毛长度,并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血液水平[15]。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王氏保赤丸治疗效果虽与对照组相当,但炎症指标恢复情况更好,复发率更低(8.57%),且治疗过程未见上述不良反应。究其原因,王氏保赤丸方中大黄苦寒入脾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全方组方严谨,寒温并调,补中兼消[16]。
综上所述,王氏保赤丸具有通泻导滞、清热化痰、温中健脾、畅通气机、通则不痛之功,治疗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改善炎症指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又兼具服药简单、价格便宜等“简、便、廉”诸多优点,尤其适合在基层儿科进一步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