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谷物都藏着历史

2024-01-09 08:58北京晚报图片来源网络
餐饮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谷物大豆水稻

文/北京晚报 图片来源/网络

谷物不仅是田野中的植物,更是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的主要食物,由此奠定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基石。上海交通大学崔凯教授,关注农业三十年,潜心4年创作《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讲述谷物横跨一万年、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截至今年11 月15 日,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达到了80 亿,从70 亿到80亿仅仅用了12 年时间。人口创纪录增长,不由得让人想到“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几何级增长的同时,粮食只能线性增长,会造成饥荒、战争等社会问题。尤其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问题显得愈发紧迫。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问题就是米面粮油够不够吃的问题。那么,米面粮油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食物的基础,又如何形成了今天的主食格局呢?近期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谷物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以解答上述问题的视角。

《谷物的故事》从谷物的起源说起,铺陈了水稻、小麦、玉米、土豆、大豆等作物的历史,勾连了环境、气候、人文的变化,并且以作物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当今世界主粮格局的由来。解读了谷物在一万年来的人类文明史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其前言的标题“以谷物的视角,看人类的历史”。

通读全书,“吃饱饭”问题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问题,人口增加带来粮食紧张,但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物种的交换流通,动态解决“马尔萨斯陷阱”,二者之间循环往复。如此一来,可以发现“用占世界8%面积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8%人口”的中国奇迹,就是几千年来农耕文明不断迭代,在当代达成的理想状态,洋溢着大国自信,也是给全世界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水稻,源头到源头的交流史

中国作物和耕作技术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呢?拿水稻来说,水稻起源于中国,在上万年的种植发展史中,经历着向外传播再被反哺的复杂演进过程。

按照学者崔凯的描述,水稻演化传播从长江流域起步,5000 年前北传黄河流域,向西南进入巴蜀地区。4200年前,由于气候变冷,水稻分化出粳稻,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与此同时,喜热的水稻品种一路向南迁徙,到达东南亚。“南下的中国粳稻还沿着横断山脉一路向西南,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的恒河流域。在那里,中国粳稻与印度籼稻的祖先杂交,分化出现现代籼稻品种。大约在2000 年前,籼稻品种又传播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相同的源头,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品种,也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比如印度人喜欢在生米中拌入各种香料,煮熟的米饭颜色也会变得红红黄黄,成为著名的“印度香饭”。而中国人主要吃的是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白米饭,煮熟再搭配着菜吃。

古代中国粮食问题在封建王朝比现在困扰要大得多。北宋真宗年间,气候异常,粮食歉收。皇帝一筹莫展之际,听说福建一带的占城稻长得快还抗旱,“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为了推广,皇帝亲自在皇宫种植占城稻。占城稻很快在全国的水稻主产区推广开来。占城籼稻生长期只需要100 天,比其他品种短一个多月。虽然口感不佳,但遇到青黄不接的年景,它能够拯救一方饥民,解决宋朝的缺粮难题。苏轼的“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陶弼的“商夸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都是记述占城稻引种以后的盛况。

以水稻的故事来说,充满着文化层面的交流,既有为世界贡献的智慧,也有拿来主义的勇气。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以袁隆平先生为例,他早年也曾受到苏联的李森科理论的影响,以至于育种研究,走了不少弯路。所幸他在1962 年接触到现代遗传学理论,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多年之后回顾研究历程,他感叹:“幸亏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享誉世界,自1979 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子以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 万公顷。

正因为有了交流融合,我们的土地产出才越来越多,秦朝时期,水稻亩产80 斤,到了北宋时期,尤其引入占城稻以后,亩产达到了269 斤,明代进一步增产到353 斤,清代达到了巅峰,亩产405 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种子产业的大规模投入,水稻产量有了飞跃,2021 年亩产达到948 斤,袁隆平生前试验中的杂交双季稻2020 年就达到了每亩3000 斤的产量。

大豆,话语权的流转

与水稻一样,大豆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河南舞阳有世界上最早的野生大豆遗存,距今有8000 年的历史。到了四千年前,驯化的大豆已经和现在的大豆一般无二了。古代典籍中的“菽”,就是大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不过由于大豆容易胀气,先秦时期,大豆一直是平民食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以度饥荒。直到两汉以后,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磨盘的传入,大豆开启华丽“豆”生,豆腐、大酱、豆芽、酱油、腐竹、豆油等豆制品次第登场。宋元时期,先人发现大豆与其他作物间作,可以增产并且涵养土地,也就是近代科技发现的大豆根瘤菌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发现榨完油以后的豆粕可以做饲料和肥料。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就全面认识到了大豆的价值,完成了对大豆的开发,随着地理大发现和中西交通,为大豆登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1863 年,大豆开始对外出口,1873年,大豆走进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一战以后,德国为了打破英国对传统油脂原料的垄断,大量进口大豆。1919 年,德国人波尔曼设计出一套浸出制油工艺,让大豆出油率从传统压榨法的50%提高到90%,商业价值进一步开发,大豆、豆油和豆饼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中国大豆成了傲视全球的战略物资。“一战”爆发前的1913 年,大豆产品仅占中国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6%,1931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1%,大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当时中国东北大豆产量也占到了世界的70%。

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大豆还创造了拯救美国的奇迹。美国植物资源并不丰富,1898 年开始,美国农业部专门成立机构开始在全世界采集新作物品种,其中,中国大豆是重中之重。20世纪20 年代,美国人多次来东亚考察,学习大豆栽培和加工技术,前后采集了2.3 万份野生和栽培大豆材料,丰富程度仅次于中国。

由于过度垦殖,美国大平原地区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以至于在1934 年酿成了一个高达3400 米、南北宽约1440公里、东西长约2400 公里的巨大风暴带,仅仅3 天就从地面卷起了约3 亿吨的肥沃土壤送进了大西洋,让遭受巨大经济危机的美国雪上加霜。为了恢复地力,美国干旱区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利用根瘤的固氮功能,涵养土地。到20 世纪30 年代末,美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比重就从6%快速增长到30%,一举两得。美国的《玛莎·斯图尔特生活》杂志曾发出感叹:“美国慢慢地摆脱了大萧条。在某种程度上要感谢5000 多年来令人惊叹的大豆。”

二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世界大豆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大豆产量、加工技术突飞猛进,主导世界大豆市场;中国成了大豆第一大进口国,产量却先后被巴西、阿根廷超越,成了世界第四,且大豆市场的话语权旁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作为最大买家,如何用海量的需求增加话语权,逐步在世界上主导大豆市场,是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亟须破局的问题。

中国对世界农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水稻、大豆、小米等源生作物,还有经过改良的玉米、小麦、土豆等输入作物,在可见的物质背后,我们的轮作方式、耕作技术、育种技术都曾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将饭碗安稳地端住,是一个需要抚今追昔综合考虑的宏观问题,我们不但要将饭碗端在手里,还要思索如何根据我们的优势,发扬古人的智慧,利用科学理念,为全人类的饭碗都能端稳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谷物大豆水稻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常用谷物饲料原料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