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凤兰,黄润坚,江燕虹
1.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心身医学三科,广东佛山 528226;2.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心身医学一科,广东佛山 52822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也被称为思维障碍。它通常表现为幻觉、妄想、认知和情感的混乱,以及社交和功能能力的丧失。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体的症状和程度可能因个体而异[1]。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还不明确,遗传、大脑结构、及后天环境共同激发了精神分裂症的发展。在各种因素下,患者的发病症状产生在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等多个方面,这导致他们的精神活动也表现出异常[2]。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导致他们缺乏思维锻炼,进而损伤了许多的社会功能。行为矫正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矫正患病后的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健康行为,达到恢复社会能力的目的[3]。亲情护理具有较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整体护理模式中的延续与升华,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体现出绝对的优势,能给家属在护理患者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4-5]。本研究随机选取2022 年5 月—2023 年6 月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收治的6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行为矫正结合亲情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及高风险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0~54岁,平均(37.42±1.32)岁。研究组中男19 例,女11例;年龄26~58 岁,平均(37.48±1.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6];患者本人和家属及救助站工作人员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中途退出者;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常规抗精神药物的治疗,随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与患者家属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配合度。
研究组采用矫正结合亲情护理的方式:①行为矫正:矫正患病后的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健康行为,在患者家属及救助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和监督下严格遵医嘱进行,引导他们按时服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及相关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为矫正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②亲情护理:以患者的想法为出发点,尊重患者的意愿,对患者保持微笑服务,患者家属及救助工作人员应鼓励患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和爱护,以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家属及救助工作人员普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让家属及救助工作人员对患者更加了解,用正确的护理方式面对他们。详细记录患者日常表现,完善患者个人档案。
①遵医行为。评估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后不同的遵医行为,包括服药、运动、饮食和复查4个方面,评估分值为0~25 分,分值越高代表遵医能力行为越强。
②自我效能感。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其分值为5~50 分,总分分值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强。
③生活质量。使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3 个方面进行分析,总评分分值为25~12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④高风险行为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自残、自杀、打人、摔物等高风险行为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服药、运动、饮食以及复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比较[(±s),分]
?
护理前,两组GSE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GSES 评分为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SE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GSES 评分比较[(±s),分]
?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方面评分均有所提高,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环境、社会关系3 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
研究组高风险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高风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精神分裂症又被称之为思维障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关。其身体感觉、逻辑思维、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等方面产生障碍,严重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其病因尚不明确,且病期漫长,给自身、家庭、周围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患者将在医院进行长期治疗,如病情加重且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现阶段帮助患者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临床上的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但单一的药物对其治疗只能短暂改善患者症状,对患者在其他方面的治疗,例如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等社会功能方面的损伤恢复没有明显效果。长时间单用药物治疗会产生不良反应,让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心理[7]。行为矫正治疗结合亲情护理是现有的一种新型护理方案,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体现出绝对的优势,能给家属在护理患者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增强患者的认可度。
本研究表明,护理3 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服药、运动、饮食及复查评分依次为(23.10±2.16)、(22.52±1.87)、(20.63±1.41)、(20.05±1.49)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徐蔡涛等[2]学者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服药、运动、饮食及复查评分依次为(22.29±2.13)、(22.57±1.78)、(20.62±1.41)、(20.11±1.4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说明患者使用行为矫正治疗结合亲情护理对服药、运动、饮食等日常生活发面有积极影响,说明此护理方式对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强。研究组患者体会到了来自护理人员的鼓励和问候,在各方面互相协助下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信念,增强其对自身能力和决策的信心[8-10]。行为矫正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建立和加强积极和适应性行为,减少和管理不适应和问题行为。亲情护理则侧重于提供情感支持和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两者结合能改善患者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健康行为,达到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研究组的护理方案能使患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使其增强其对自身能力和决策的信心。护理中,研究组患者的高风险行为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充分说明两者结合能降低患者高风险行为的发生率,此项结果与江戈舟等[9]的研究结果相差甚微。受疾病支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思维、认知功能、情感、意志和行等多个方面产生障碍,进而发生一系列危险行为,如自残、自杀、伤人等,会影响康复治疗,也会影响社会安全[11-15]。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经历的痛苦,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及救助站人员的配合对他们的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和帮助,进而避免自杀、自残、伤人等一系列危险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两者结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并有助于降低高风险行为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