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逸,周敬勉,姚丽婷
厦门弘爱医院超声科,福建厦门 361000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作为骨骼肌肉系统先天性病症,发病期主要是婴幼儿期,CMT 在临床上主要是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单侧具有先天性的痉挛,此情况会使患儿的头部和颈部呈现不对称的畸形,主要是患儿的头部向患侧一方倾斜,使患儿的身心发育受到严重影响,DDH 表现为股骨头发育不良,还有一种情况是髋关节髋臼发育不良,该疾病会使患儿在行走时出现疼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待患儿成年时,可能会有跛脚和关节疼痛的风险,严重时还会产生髋关节畸形[1-2]。相关研究显示,CMT 与DDH 存在伴发情况,可进一步加重患儿病情,因此及时、准确诊治CMT 与DDH 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4]。本研究方便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于厦门弘爱医院入院治疗的86 例CMT 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CMT 伴发DDH 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本病提供一定支持。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于本院入院治疗的86 例CMT 患儿,根据患儿是否伴发DDH 分为研究组(CMT 伴发DDH)与对照组(CMT)。其中男44 例,女42 例;日龄2~124 d,平均(68.08±12.96)d。所有患儿家属了解研究情况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确诊为CMT 患儿,且研究组中均伴发DDH;②患儿配合度高;③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因神经发育异常、骨性斜颈、眼性斜颈所致的斜颈患儿;②伴精神病者;③家属拒绝参与研究。
收集患儿一般资料信息,包括日龄、年龄、性别等,同时,86 例CMT 患儿均接受超声检查。①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SCM)检查:选取GE Logiq E9 彩超仪与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设定为9~12 MHz,给予患儿合理体位,指导家属横抱患儿,充分暴露其颈部,或者仰卧位。选取探头由上至下扫查患儿SCM,观察其SCM 的内部肌肉纹理、回声强度、形态及大小,将其与健侧予以比较。对患儿两侧SCM 前后径、左右径予以测定,观察SCM有无肿块存在,观察肿块形态、边界、位置、大小、血流信号及内部回声,并对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予以测定。②髋关节检查:使患儿处于侧卧位,将患儿的肢髋关节轻微弯曲,并对其进行扫描,并将探头放置在股骨大转子的位置上,进一步扫查,并对患儿的髋关节冠状切面仔细观察,对α 角、β 角进行测定(选取Graf 法),并根据患儿的年龄进行超声分型。
观察CMT 与DDH 伴发情况(年龄、性别、斜颈程度)、DDH 患儿发病情况(Graf 分级、DDH 发生部位、比较CMT 发生部位),比较两组患儿双侧SCM厚度(双侧SCM 厚度比率、双侧SCM 厚差值)。
1.4.1 髋关节Graf 分型 根据Graf 方法予以髋关节Graf 分型,对骨顶线、基线、软骨顶线构成的软骨顶角(β 角)、骨顶角(α 角)予以测定,参考年龄予以髋关节超声分型。Graf Ⅰ型:髋关节发育处于正常状态,α 角阈值为≥60°;Graf Ⅱa 型:年龄<3 个月,髋关节处于生理性未成熟阶段,50°≤α 角<60°;Graf Ⅱb型:年龄≥3 个月,髋关节发育不良,50°≤α 角<60°;Graf Ⅱc型:髋关节接近脱位,β角≤77°,43°≤α角<50°;Graf Ⅱd 型:髋关节脱位处于第一阶段,β 角>77°,43°≤α 角<50°;Graf Ⅲ型髋关节脱位,向上挤向原始髋臼;Graf Ⅳ型髋关节脱位,向下挤向原始髋臼。
1.4.2 颈斜程度 Ⅰ级:患儿SCM 厚度阈值与正常侧阈值比较增加;Ⅱ级:超声图像可见杂回声区域,边界清晰;Ⅲ级:超声图像可见弥漫性高回声肿块。
1.4.3 SCM 厚度 对患儿初次超声检查双侧SCM 厚度予以记录,计算双侧SCM 厚度比率、差值。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6 例CMT 患儿中,16 例患儿伴发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发率为18.61%。两组患儿性别、颈斜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日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MT 与DDH 伴发情况分析(n)
研究组16 例患儿中,GrafⅡ分型在髋关节Graf分型中占据比率为87.50%(14/16),DDH 发生部位中左侧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5.00%(12/16);与CMT 发生部位比较,同侧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5.00%(12/16)。见表2。
表2 DDH 患儿发病情况分析[n(%)]
研究组双侧SCM 厚度比率及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双侧SCM 厚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双侧SCM 厚度比较(±s)
?
现阶段,CMT、DDH 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高发人群为难产、臀产及剖腹产小儿,诱发因素主要有遗传、胎位异常及分娩等一系列因素。CMT 主要指受分娩因素等原因所致的先天性SCM 挛缩,临床上以头颈部歪斜为主要表现,SCM 位于颈部两侧,可对头颈部正常结构、位置予以维持,一旦出现挛缩可引起颈部肌群结构异常,导致CMT。DDH 以髋臼发育异常的畸形为主要表现,可造成股骨头无法于髋关节内部被完全包裹,可导致髋关节脱位,甚至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6]。本研究86 例CMT 患儿中,16 例患儿伴发DDH,伴发率为18.61%,提示CMT 与DDH 有一定伴发率。
现阶段,临床诊断CMT、DDH 多选用超声检查方式,超声可量化CMT 患儿的斜颈程度,清晰显示肿块大小及位置,对肿块来源予以明确,准确排除颈部其他肿块,如淋巴管瘤、淋巴结等,还可对斜颈程度予以分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同时,超声具有无创、无射线、高穿透性等优势,其在DDH 诊断方面可清晰显示患儿关节病变、髋臼病变等解剖结构,通过对患儿α 角、β 角予以测定可准确判断髋关节情况,且根据Graf 分级可对患儿病情予以分级,参考回声强弱可辅助判断髋关节位置及形态,为DDH 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7-8]。除此之外,超声通过SCM 横轴、纵轴持续性扫描,可实时显像,对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病变区血流状况、SCM 厚度予以测定,在此基础上可对患儿预后作出判断。
超声检查颈部无包块患儿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通过测定SCM 厚度可对病变程度作出判断,但随着其年龄增长,超声对SCM 前后径、左右径与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异,所以超声诊断CMT 时不能仅依靠SCM 径线测定结果判断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应当结合内部回声予以判断,检查期间应当予以两侧观察及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诊断精准性[8-10]。正常SCM 位于颈部两侧,通过超声横切扫查锁骨头、胸骨头分叉位置,边界清晰,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区,中间可见点状、网状分隔及线状高回声,且内部肌肉条纹排列有序。临床医师可通过超声判断患儿疾病类型,避免出现误诊状况,如:骨性斜颈。超声声像图上显示该病症双侧SCM 等厚,内部回声均匀一致,肌肉纹理清晰,无挛缩、肿块。视力性斜颈。此类患儿视物时存在斜颈、眼睑下垂、眼神经麻醉等状况,超声声像图显示SCM 未出现异常,无挛缩、增厚及颈部活动受限等不良状况,所以超声诊断CMT 与DDH 具有良好的疾病鉴别价值[11-13]。本研究中,研究组双侧SCM 厚度比率(2.41±0.95)%及差值(0.69±0.20)c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周雪亮等[14]研究结果“观察组双侧SCM 厚度比率(3.41±0.31)%及差值(0.74±0.10)cm 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一致,提示可以将CMT 伴发DDH 患者的SCM 厚度比率及差值作为切入点进行辅助诊断,以便及早治疗,对提升患儿治疗有效性及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CMT 与DDH 有一定伴发率,明确CMT 伴发DDH 的临床特征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估可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