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既有内涵和重要特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当前和今后,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难题和重点是,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这三大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其均衡性和可及性,使全体国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三大差距,其实都与城乡差距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持之以恒地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本期“封面专题”就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所长、研究员李佐军与研究员赵峥在《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实现路径》一文中认为,超大城市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关键增长极,推动我国超大城市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协调城乡关系,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北京为例,需要准确处理好“都”与“城”、“城”与“乡”、投入与产出、保护与发展、市权与区权的关系,城市发展做减法,乡村发展有条件做加法,以制度保障、试点突破、规划引领、载体提升、产权改革、金融创新来充分释放乡村价值,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产业基础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抉择》一文中认为,中国是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共性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基础研究等产业基础能力存在突出短板。在全球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战略产业、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加快中国产业基础能力现代化步伐,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抉择。
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基于摩尔定律的半导体信息技术革命塑造了人类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占有方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元竹在《摩尔定律视域下的信息社会财富逻辑》一文中认为,在此过程中,一些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摩尔定律本身、网络效应、颠覆性发展、迭代进步、虚拟化、风险投资、众筹、众包等——这些因素重塑了信息社会的财富逻辑。
2023 年 5 月 15 日,著名宏观经济学家、诺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去世,享年 85岁。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翁一在《一代宏观经济理论大师卢卡斯》一文中说,对于历经 45 年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卢卡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政府须抑制相机抉择的冲动,专注于建立稳定的、可预期的固定规则以及背后更为根本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