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进入高收入阶段时的贸易政策与镜鉴

2023-08-15 08:58
中国经济报告 2023年3期
关键词:联邦德国马克贸易

◎ 戴 慧

提 要: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22 年已达12741 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22 年高收入国家门槛标准人均国民收入13205 美元。不出意外的话,2024 年我国可能就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然而,现阶段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劳动力人口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增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增加等问题,对未来贸易和宏观经济发展形成系列挑战。此时研究典型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时期的贸易情况、面临的困难和贸易政策,对我国未来制定促进贸易发展的政策会有所启发。本文以联邦德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进入高收入阶段时联邦德国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外贸发展情况

联邦德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初进入高收入阶段后,曾经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工成本上涨、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而受到的挤压加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在高速增长奇迹期后,联邦德国的资本实力增强,也为其后来的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及对外投资打下了基础。宏观方面,进入高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下台阶,从20世纪60年代中速增长(年均增长4.4%)到7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低速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9%、2.6%),面临过失业压力增大、结构调整等挑战。在其国内投资需求增速趋势性下滑、消费增速下台阶情况下,贸易则逐渐从对经济增长负贡献发展为正贡献因素。

从1963 年开始,联邦德国人口出生率一路下滑;1972 年开始,出生人口首次低于死亡人口;从1970 年到1988 年,其人口年均增速仅为0.04%;1972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工成本上升,使其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在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中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相关行业出口也受到一定冲击。但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其贸易结构进一步升级。

从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贸易数据看,联邦德国的出口与进口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保持了30 多年的正增长,直到1986 年商品进出口才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后一般也仅在商业周期低谷时进出口才会出现负增长。与之对应,20 世纪50年代后,联邦德国的商品贸易年度顺差一路增长,直到2016 年达到峰值后才有所下滑,但仍然较大。商品净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联邦德国经济增长奇迹①德国经济史书中一般认为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突出特征,之后又基本贯穿了其经济增速下台阶时期,体现了联邦德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如图1 所示)。

图1 德国商品贸易情况变化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数据看,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的大多数年份里,联邦德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与进口均正增长,除了1975 年和1983 年及1986 年商品和服务出口负增长、1981 年货物和服务进口负增长以外(如图2所示)。这几次负增长与当时的全球经济不景气、联邦德国物价上涨和出口竞争力受到影响有关。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商品和服务贸易数据看,在20 世纪90 年代前,联邦德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总体呈逆差状态,之后转为顺差,且到2015 年前其顺差占GDP 比重都在不断扩大,近些年占比有所下滑(如图3 所示)。也就是说,20 世纪90 年代前,联邦德国服务贸易逆差一度超过货物贸易顺差。而之后,商品和服务贸易总体转为顺差,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GDP 的贡献持续提升了25 年。总体来看,联邦德国经济的贸易依赖度仍然较高。到2021 年,商品和服务出口仍占其GDP 的47.3%,商品和服务进口占其GDP 的41.8%,净出口占其GDP 的5.4%。

图2 德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增速变化

图3 德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占GDP比重

从贸易参与度通常较高的外资数据看,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联邦德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大多数年份呈正增长,但与同期联邦德国GDP 的比例呈现了一定周期性波动。这说明在当时联邦德国经济总体实力提升趋势下,外资亦看好其市场发展前景、增加了投入。而从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看,1974 年,联邦德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即吸收FDI);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联邦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启了趋势性快速增长,在图4 中,反映为FDI 净流出占GDP 之比的逐渐上升,到2000 年时达到了最高峰。

图4 德国FDI流入和流出情况

这与那时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强、同时马克升值有关。在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马克兑美元基本为固定汇率,仅偶尔小幅调整,整个20 世纪50 年代其汇率平均为1 美元兑4.198 马克,60 年代为4.006 马克。而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前夕,马克开始大幅升值,到1979 年,马克币值已升到1 美元兑1.822 马克,比1969 年升了54.6%;整个20 世纪70 年代,马克平均汇率升到2.78,比60 年代升了30.6%。20 世纪80年代,马克兑美元汇率虽波动较大,但总体仍是小幅升值,1990 年1 月马克较1980 年1 月升值了26.7%。本币购买力增强成为推动德国对外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比较优势下降、部分能源和自然资源缺乏也是该时期推动其对外投资增长的因素。到2019 年,德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仅次于日本;当年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392.7 亿美元,存量达17756.8 亿美元①据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与贸易之间有着传统联系,还是重要的增加值创造者。例如,经合组织2017年的“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价值链”报告中测算,德国化工行业中,80%的增加值存在于出口中,40%的增加值由外资企业创造。早在2013 年,在德国的非农业和金融部门中外资企业雇员就达到了3200 万人,占私人部门就业的12%,创造的增加值占私人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总额的24%。

二、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时联邦德国的贸易政策

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一度倾向于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寻找拯救经济的方法,例如实行进口配额制等。欧洲其他大国也曾有类似倾向。到1947 年,欧洲大陆签署、更新或延长的双边贸易协议达200 多个。而美国希望推行更开放的贸易规则,借用联邦德国充当构建世界贸易新秩序的杠杆。

美国先是在1944 年7 月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会议上草拟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制度框架,并建立了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之后,推行马歇尔计划,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提供初始流动资金,以解决欧洲美元赤字问题,并推动世界贸易发展。该计划框架规定取得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要想获得美元进口援助,需放弃其在此途径下产生的收支盈余,而联邦德国的工业产能较高,故实际获得的美元净援助较少①1950 年获得的美元净援助就已经降低到了1.69 亿美元。。但该计划框架下的另一些要求则推动了联邦德国向欧洲市场的出口。例如,马歇尔计划欧洲协调委员会要求,从1949 年11 月起到年底,成员国须取消私人进口总量50%的配额数量限制。之后,1950 年9 月的《欧洲经济自由化倡议》中规定,到1951 年2 月联邦德国需实现75%的市场开放率。与此同时,从1949 年到1950 年,美国通过在联邦德国的军占区决议和施压等途径促使其率先实施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降低关税措施,使其关税税率低于英、法、意等高关税国。1951 年10 月,联邦德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后参与国达成了系列关税减让决议。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联邦德国的贸易开放。

1952 年出口快速增长,一举扭转了1951 年进口增长较多引起的贸易赤字和国际支付危机。此后,联邦德国贸易开始腾飞。有了逐年增长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做后盾,到1958 年,联邦德国货币实现了完全自由兑换。20 世纪50 年代对赔款债权国的赔款和专利及技术转让,也减少了联邦德国的外部压力、改善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待遇,但对其出口竞争力影响有限。到1960 年,联邦德国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已从1950 年的3.6% 提高到8.9%。同期,英国所占份额则从11%下降到7.8%。

在积极加入关税总协定的同时,联邦德国对欧洲的开放合作快速推进。1950 年时任法国外长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次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2 年7 月,煤钢联营协议正式生效,联营目标是建立一个煤钢联合经营市场,以推动协议参与国经济发展。之后,对煤炭和钢铁采取了取消关税、取消运输领域的国家歧视行为(跨境交易的原煤、焦煤和钢铁成品运费随之下降了15%以上)、取消钢铁工业补贴和煤炭业公开补贴。同时,作为超国家机构,煤钢联营高层机构对煤钢产业征收一定税收,并进行共同投资,还建立了储备基金,以之为基础融资,转贷给成员国企业。这些改革和制度对后来的欧洲贸易和经济一体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开放性和贸易对经济重要程度提高后,受苏伊士危机后英德法对安全局势①德法一度希望建立欧洲军备共同体,德国曾希望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框架,并推动欧洲一体化。英国曾希望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欧洲军备共同体,但被美国通过英美协议要求未经伙伴同意禁止将原子能机密泄露给第三人,只好放弃,转为与美国重修旧好,而其新欧洲政策议程也就只剩下建立欧洲自贸区。而法德选择与美英保持一定距离,于1957 年3 月签订罗马条约(即欧共体条约)。和政治方面的考虑促动,煤钢成员国步向了一个新合作目标。1957 年3 月,六个成员国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将合作范围扩大到经济领域,以逐步推动成员国间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及经济一体化。随着欧共体建立和内部市场的扩展,联邦德国对欧共体内其他成员国的出口逐年增长,到1971 年,对欧共体其他成员国出口占联邦德出口的比重已经增长到50%,远高于欧共体成立之初27%的比重。1971 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欧共体扩展到9 个成员国。1981 年,希腊加入。1986 年,葡萄牙、西班牙加入。1995 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2002 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塞浦路斯加入。欧共体市场扩大和促进经济一体化规则的逐步完善,也推动了成员国间的贸易发展,到2022 年8 月,德国对欧盟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比重已达到55.4%②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2 年8 月,经季节调整后,德国商品出口额为1331 亿。,如表1所示。

表1 联邦德国对欧洲国家的进出口占其总进出口的比重

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那段时期,联邦德国还运用了出口信贷、汇率等杠杆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并利用科技成果促进产成品出口。例如,1979 年全球滞胀时期,联邦德国政府为了提高本国商品竞争力,采取了控制增发货币、调低汇率的政策。先是1979 年11 月29 日,德意志银行宣布从1979 年4 季度到1980 年4 季度,货币增发幅度应限于5%-8%,以遏制通货膨胀。德意志银行认为,之前马克对美元升值过快,不利于扩大出口,逐渐调低马克对美元汇率。从1980 年2 月到1982 年6 月,马克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1.7236马克贬值到兑2.4398 马克。1978 年,在联邦德国和法国倡议下,欧洲货币体系成立,欧洲货币单位和外汇储备调节基金的创设,对后来成员国货币间汇率相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德国与其成员国间贸易发展也受益。

财税政策方面,联邦德国在战后重建初期,曾通过对出口企业减免税方式鼓励其出口,对造船业、机械业、钢铁等行业的出口企业给予过一些补贴,但后来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考虑到此类措施带有倾销性,将其逐步取消,改为运用与他国的互惠关税政策来鼓励外贸。20 世纪80 年代科尔执政时期,整顿财政、降低财政赤字、控制国债增长的政策对保持物价稳定发挥了一定基础作用。其推行的科技和产业政策,加大了对生物工程、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的科研投入,推动了汽车业的技术改造和自动化,提高了纺织业的自动化水平。这些为其贸易结构升级打下了基础。

从商品贸易结构看,从1952 年到1960 年,联邦德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提高了6.7 个百分点,原材料和半成品占比分别下降了4.6、3.1 个百分点;从1960 年到1970 年,制成品比重又提高了3.4 个百分点,半成品、原材料占比分别下降了2.8、2 个百分点;从1970 年到1980 年,食品工业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8 个百分点,工业半成品比重提高了0.9 个百分点,制成品比重则略下降了2.4 个百分点,如表2 所示。

表2 德国出口商品结构

而从进口商品结构看,那段时期,从1952 年到1990 年,联邦德国进口商品中食品占比显著下降;工业品明显上升,其中原材料和半成品比重下降,而成品比重大幅提升,如表3 所示。

表3 德国进口商品结构

三、迈入高收入阶段联邦德国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在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阶段,联邦德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重塑和全球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其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基础。与那段时期相比,近些年,全球化遭遇了逆流:有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后发国家遭遇了技术性和关税等贸易壁垒提高的障碍;新冠疫情后的供应链安全考量使大国更多地提倡供应链重塑和更强调区域内一体化;而一些局部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有扩大之势、可能加速少数国家经贸脱钩。然而回顾二战后几十年的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贸易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即便因一段时期人工成本提升或者能源成本提高,一国贸易会经历挫折,产业会经历痛苦的调整,经济会经历结构失衡和摩擦性失业,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创新,一国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拓展新的市场,获取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相反,将问题全部归责于他方,并不是客观的解决之道。而通过主动参与完善贸易规则、推动区域贸易发展和全球化,仍然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主流政策取向。合理管控可能泛化的地缘政治风险和促进和平,才是降低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动荡的正确方向。面临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对世界经贸的双重冲击,我国应积极应对对外经贸方面面临的压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重塑和新的贸易规则谈判、主动适应新规则对我国经贸的新要求,成为促进和平的力量,为未来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联邦德国马克贸易
连通器及其应用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马克明篆刻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贸易统计
联邦德国向军事科学院军史部赠书
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的任务及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