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精准”破题三步法:概念·逻辑·布局

2024-01-08 00:52陈婷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示例命题精准

陈婷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真题与大型模拟考作文题,往往侧重对考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方面的考查。但是,考生大都停留在“解题思维”的层面,没有从出卷者的“命题思维”与评卷者的“评分思维”的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导致在行文时或看似对点却没完全到位,或行文凌乱松散、不见明确的中心,无法做到切中要害,获得评卷老师的认可。

这里以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为例,摘选考生作文片段进行分析,从“解题思维”“命题思维”“评分思维”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精准”破题,以期做到厘清概念、凸显主题,理清逻辑、清晰思路,整合布局、论证到位;让考生明确题目在“考什么”,该如何“精准”答题,才能让“学-考-评”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培养其语文写作能力,提高其能力素养。

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精准”破题第一步:厘清概念,凸显主题

“解题思维”的基本要点,是抓住题目材料的关键词,厘清该关键词的含义。本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故事”。顾名思义,故事,即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带有寓意的事件,就是流传下来的“故事”,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俗故事等;而陈述一件往事,即他人所讲的“故事”,指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因此,从“故事”含义的界定来看,既可以从“故事”的本身出发,也可以从讲“故事”的不同方式出发来选择例证。如从“故事”本身出发,可以选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等;而从讲故事的方式出发,则可以有小说、电影、传记、新闻等文体的不同。

若从“命题思维”的角度思考,则可从新课标规定的考测要求出发,发现题目材料与教材的呼应,研讨题目设计如何“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1],从而引导考生于思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能力素养。本作文题的关键词“故事”与教材的直接链接,即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的第三题,题干为“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材料涉及“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由此来审题,那么“好的故事”的立足点应该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至于“评分思维”,则应对出卷者的“命题思维”与应试者的“解题思维”做出整合分析,来判定考生的答卷是否准确理解了题意,并在切合出卷者“命题思维”方面有较好的体现。以下选择两个考生作文选段来作具体说明。

示例1:

中国故事中有数不胜数的好故事,它们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有神农尝草为医,有比干去心为忠;有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有刘邦得韩信杀灭霸王;有李世民受谏于魏征,有宋神宗助王安石变法;有抗日战争人民的艰苦奋斗,有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从神话传说到现实,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用一代代的身体力行诉说着美丽的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熠熠生辉,让中国故事传唱于南北。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故事的美好,了解中国故事,认可中国故事。(选自一考生作文《讲好中国故事,扬我中华力量》)

示例2:

好的故事,总能在俯仰之间就令人醍醐灌顶。好的故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试图从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感受心灵的悸动,触碰智慧的火花。君可见,《肖申克的救赎》没有花里胡哨的多余设计,仅凭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便将“追求自由”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君可见,奥斯卡年度影片《绿皮书》娓娓道来,在一波三折的叙述中将种族歧视这一问题再度推上風口浪尖,发人深省;君可见,《我不是药神》着眼于小人物的辛酸生活,向观众抛出了“有病难治”这样沉重的话题,掀起了社会对天价抗癌药的一致抨击。好的故事建立在社会风云变幻的基础上,能够刺破社会虚伪的外壳,触动人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能让我们更勇敢、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选自一考生作文《逐故事览春秋,明心志展宏图》)

两个选段在立意与选材上有很大的区别,而造成这么大的区别,在于考生对考题关键概念“故事”理解的着眼点不同。命题材料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中国故事”,但从材料中“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的提示语来看,考题指向的故事立足点在“中国”,也就是要重点展示中国有哪些好的故事,它们又具有怎样的意义。而示例2中所使用的例证,有两个是涉及外国电影的,所以未必切合命题暗含的主题。此外,示例2所列举的三个例证都来自电影,选材的面也过于狭窄。而示例1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处处展现“中国故事”,选材切合命题要求。再次,示例1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中国故事中有数不胜数的好故事,它们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指向十分明确;而示例2列举完三个例证后,写下的理性概括的句子则是“好的故事……能够刺破社会虚伪的外壳,触动人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所以,示例2确定主题的立足点,对于考题材料隐含的主题来说是有所偏移的。

写下示例2的考生,从进行理性思辨与语言表达能力来看,与写下示例1的考生相比并不逊色,在揭示例证的思想内涵方面甚至更为准确深刻。那么,为什么说示例2反倒不如示例1呢?关键就在于这位考生对“故事”的理解比较浮泛,没有从“命题思维”的角度去洞察考题所要求的写作重点、写作要求,具体分析比较细致,大的方向却把握不甚准确。由此可见,从“命题思维”出发,厘清概念、凸显主题十分重要。如此,才能使文章内容切合命题题旨,行文更具有针对性。

二、“精准”破题第二步:把握逻辑,清晰思路

把握“命题思维”,更应该致力于理清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今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总起来看是一个大句子,具体来说则由五个小句子构成。其中,前四个小句子是分说,第五个小句“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总说,是对材料内容的绾结。故事的力量体现在何处?就体现在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四个句子,要言不烦地提示了故事的力量在不同方面的体现,从表达沟通到启迪心智,再到改变人的命运,最后则是展现民族的形象。这些提示,实际是从不同方面为考生提供了可能的写作思路,只要选材合理、生发恰当,考生从哪一个方面展开,都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四个小句子的内涵并不是分量均等的,而是由虚到实、由小到大、不断拓展的,最后一个句子说到“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分量无疑是最重的。对于这样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遵题写作的考生,不可视而不见。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示例3:

华枝春满,星火燎原,悟故事之深蕴,当代中国青年于承前启后中砥砺前行,争当谱写故事者,展现青年力量。天下风云出我辈,且握长缨缚苍龙。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听故事的人,而如今风华正茂,吾辈青年晔晔如扶桑,应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做书写故事之人。看中国速度,万丈高楼平地起,“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九章”“祖冲之号”实现算力全球领先;看中国制造,中国引领世界铁路技术突破,在卡塔尔世界杯的各项工程建设上大放异彩。这不正是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吗?千千万万的“中国之声”,讲述了无数个振聋发聩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华彩篇章。吾辈青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执笔,书写新时代的新故事吧!(选自一考生作文《悟故事之深蕴,成就理想人生》)

示例4:

一个好的故事,也是展现一个国家的标准。恩格斯说:“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而是过程的集合。”君可见,雨果的《九三年》,让我们看到了大革命风暴眼的法国故事;君可见,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看到了快速崛起的美国故事;君可见,从《诗经》到《狂人日记》再到《平凡的世界》,谱写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好的故事,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发展展现得活灵活现,让我们看到了汇聚成国家的人们那种无限拼搏的精神。(选自一考生作文《以力量之扬帆,推故事之航船》)

这两个选段在选材和思想表达上无疑存在明显差别。示例3的“表达对象”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中国故事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形象,无论是“中国速度”,还是“中国制造”,展现的都是新时代中国的崭新风貌。而示例4虽然也力图揭示“好的故事”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但从立意到举例都显得随意、松散。其中,既有法国故事,又有美国故事。而且,说“从《诗经》到《狂人日记》再到《平凡的世界》,谱写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等,也显得绝对且牵强。因为,虽然这三部作品都是广有影响的名著,但把它们强行“扭”在一起,说它们“将一个国家的发展展现得活灵活现”,体现了“无限拼搏的精神”,其实是相当武断的。其他两部书不说,作为《呐喊》首篇的《狂人日记》,鲁迅写下它是为了揭示中国近代社会与人的精神的病态,又怎能说它展现了“发展”与“拼搏的精神”呢?从这位考生的失误,我们看到了把握考题材料内在逻辑思路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考生写作必须思路清晰、逻辑自洽的重要性。

三、“精准”破题第三步:精心布局,论证到位

前面,我们已經具体分析了考题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先从有虚有实、有小有大四个方面揭示故事的作用,再升华到“故事的力量”作结。准确体会考题材料的寓意后,在自己写作时,也应立意明确、首尾一贯、有分有总、精心布局,使论证能充分、到位。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示例5:

中国故事是美好的、有力量的。身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我们应像袁隆平一样,用水稻讲好中国的故事;应像钱学森一样,用导弹讲好中国的故事;应像程开甲一样,以“铸剑”讲好中国的故事。习近平主席说:“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身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我们应该接过接力棒,续写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故事,向世界扬我中国故事之力量!(选自一考生作文《讲好中国故事,扬我中华力量》)

示例6:

于故事中获取力量,绘就人生蓝图,逐华夏之阳,展民族形象。君不见,从“神舟”问天到“嫦娥”奔月,从“祝融”落火到“羲和”探月,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与成功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焚膏继晷;君不见,重庆大火,英雄们在灾难突袭时勇往直前,在危险突发时迎难而上,以夜以继日的坚守保卫了家园平安。鲜衣怒马少年时,挥斥方遒报国家。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祖国正在崛起,需要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以奋斗的青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故事展现了民族形象,吾辈青年应从故事中获取力量,绘好时代的画卷,也把自己的人生蓝图变为现实。

(选自一考生作文《汲取故事力量,绘就时代画卷》)

这两个选段都是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来展开论证的,在写作上各有得失。示例5实际上分为两个层面,就是“中国故事”的“做”和“讲”。袁隆平、钱学森、程开甲三人的“讲”其实是“做”,即用自己的实践来创造非凡的业绩;后面引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讲话,则真正指的是搞好宣传工作的“讲”。限于引文的篇幅,这个语段未能将所述内容充分展开,只有观点而缺少论证分析,更像一个写作提纲。不过,如果能据此进行拓展,还是可以写出一篇布局合理、论证到位的好文章的。

示例6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举实例,第二个层面是议担当。先实后虚,这样的布局也是可行的,但从航天事业的成功直接跳到重庆大火时抗击灾难的英雄,在内在逻辑性上似乎缺少必要的关联。后一层次引用梁启超的名言固无不可,但从“说他人”到“反思自己”的对象转换,最好能有一定的承接和过渡。

人们常说,写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作为高考第一大题,写好作文又是人们不能放弃也不愿放弃的企望。我们强调写考场作文要有破解“命题思维”与“评卷思维”的意识,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考场写作的任务。说到底,阅卷老师的“评卷思维”和考生的“解题思维”都是以考试作文命题的“命题思维”为依据的,所以,正确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道关口,我们反复强调要厘清概念、理顺逻辑,而后做好考场作文的构思布局,原因也正出于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分析及解题精选(语文分册).[M].语文出版社,2022:9,2.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示例命题精准
大还是小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