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 的量化分析

2024-01-08 02:44刘亚楠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流通农产品物流

刘亚楠,安 亭

(西安财经大学a.期刊管理中心;b.统计学院,西安 710100)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与之相联系的农产品物流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而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多少,其已成为制约农民脱贫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 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流通效率低等问题频繁出现,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减少物流环节、创新流通模式、完善物流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因此,本文拟梳理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相关研究,分析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为国家实现乡村振兴及政府制定物流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的中文学术期刊为文献数据,考虑到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的密切关系,以“农产品流通效率”或“农产品物流效率”为主题词,时间范围不限,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760 篇文献,剔除会议纪要、报纸、政府公报等非学术论文和重复论文,得到712 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CiteSpace 能很好地展示研究领域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有助于研究人员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从文献来源、研究机构合作、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等方面对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

二、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文献来源分布

文献来源一般指来自学术期刊、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或会议报告等。本文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文献的来源和发文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为511 篇,占总发文量的71.77%,其次是硕博士学位论文,共201 篇,占总发文量的28.23%。

在农产品物流效率相关文献来源期刊分布方面,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为《商业经济研究》(76篇,14.87%)、《物流技术》(17 篇,3.33%)、《农业经济》(14 篇,2.74%)、《物流工程与管理》(14 篇,2.74%)、《农村经济与科技》(11 篇,2.15%)。其中,《商业经济研究》发文量远高于其他期刊,说明《商业经济研究》是刊发农产品物流效率相关研究的重要期刊。发文量前十名期刊中,5 本期刊收录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发文量共116篇,占前十名期刊总发文量的66.29%,1 本期刊被收录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文献学术质量有待提高。从期刊类型看,发文量前十的期刊主要为农业经济和物流等学科方向的专业性期刊。

硕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为华中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可以看出,来源高校大多为农业类高校,且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较少。进一步观察发现,以上10 所高校所在省份的农产品产量和消费均较高,农产品产量与消费的升高对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该地区高校学者对农产品物流效率更加关注。

(二)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将处理好的文献数据导人CiteSpace 软件,由发文量可知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从1998 年开始增多,因此设置时间为1998—2021 年,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研究机构合作分布图谱,见图1。合作图谱中节点覆盖面积的大小反映研究机构出现的频次,机构出现频次越高相应节点面积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机构间合作交流情况,合作越紧密连线越粗,连线节点为合作中心。

图1 1998—2021 年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机构合作分布图谱

进一步分析图1 中各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发现1998—2021 年间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研究机构主要有以下五类合作群:第一类是以湖南商学院为核心,包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和经济学院、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研究院的合作群;第二类是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核心,包括河北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和鲁东大学商学院的合作群;第三类是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为核心,包括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合作群;第四类是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与土地管理学院为核心,包括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合作群;第五类是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核心,包括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的合作群。此外,图1 中共有376 个节点、225 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3 2。从以上合作关系及网络密度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领域的研究机构虽多但联系松散,即使有一些合作关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三)核心作者分布

将处理好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软件,时间设置为1998—2021 年,时间切片为1 年,得到核心作者间的合作分布图谱,见图2。

图2 1998—2020 年农产品物流效率文献核心作者合作分布图谱

合作图谱中字体大小反映作者的文献产量,文献产量越高对应作者字体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作者间合作交流情况,合作越紧密连线越粗。从图2 可看到,王家旭、侯立军、刘天祥等作者节点较大,文献产量较高,相关文献数量均达到6 篇以上,是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图2 中共有448 个节点、164 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1 6,可以发现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的研究作者较多,但作者间合作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研究力量不集中。

(四)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的前10 篇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可分为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概念、评价指标、流通模式和现状问题等方面;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基于案例或相关数据,建立流通效率测度模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等。同时,前10 篇高被引文献的来源机构和期刊与文献来源分布章节内容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相关研究的主要刊发期刊和机构。

三、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热点及趋势

(一)研究热点主题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体现论文的核心思想,关键词共现图谱能有效地反映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处理好的数据导入CiteSpace 软件,时间设置为1998—2021 年,时间切片为1 年,网络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得到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根据图谱信息,制作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前40 个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关键词“农产品”出现频次最高,共出现179 次,其次,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流通效率(178 次)、农产品物流(95)次、农产品流通(72 次)等。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主题,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效率比较、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以及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表1 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前40 个高频关键词列表

1.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

农产品的有效流通离不开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因此,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往往同时出现。我国关于农产品流通概念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出现,但主要从交易效率角度出发研究适合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制度,如罗必良等提出,农产品流通不同于其他物品流通,它具有资产专用性强、流通半径受限、流通风险大等特点,从交易效率角度分析,得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组织体制是最高效的制度安排。[2]近年来,农产品流通的概念不断深化,现代农产品流通理论认为,农产品流通是由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的商品的价值运动、使用价值运动及与其相关的信息流运动三部分组成,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商流”是以货币为媒介对农产品进行的买卖交易,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物流”是一种追加的生产过程,它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阻碍,通过提供有效、快速的农产品的输送和保管等服务来实现其效用。“信息流”是指农产品在流通中掌控的市场信息的集合。“资金流”主要指伴随着商流过程中的资金转移过程。[3]

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从2004 年开始逐渐被我国学者所重视,但最初农产品物流和农产品流通两个概念并没有得到严格区分,如黄勇等认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农产品物流的中坚力量。我国农产品物流还存在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4]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农产品物流概念逐渐清晰和细化。现代物流理论认为,农产品物流可分成农业物流(农产品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流,狭义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指农产品销售物流。农产品销售物流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中的重要环节,是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对农产品产后的收购、装卸、运输、储存、加工及包装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市场的高效流动,最终满足农户和消费者需求。[3]可见,农产品物流不等于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是个综合性概念,农产品物流是流通中的物质运动,是农产品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

2.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

从关键词频次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农产品物流效率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影响因素、不同流通模式效率比较等角度进行探讨。

(1)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了指标框架,主要从外部环境类指标和物流各环节的效益进行评价。李耀华将生态经济因素加入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构建了基于绿色物流的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框架。[5]樊俊花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指标体系应从外部环境指标和内部流程指标来构建。外部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物流节点、物流管理培训和规范标准等;内部流程指标主要包括存储、运输、包装卸载、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方面。[6]武孟飞等建立了包括规模、速度、效益、成本4 个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规模指标包括批零系数、市场集中度、电子商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速度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存货周转率等;效益指标包括利润率和行业人均利润等;成本指标包括流通费用率和从业人数等。[7]

在测度方法选择上,比率法、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SFA 法、DEA 法、因子分析法等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第一,比率法。杨宜苗等利用流通费用率对不同渠道下葡萄流通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流通费用率用流通整体环节中所花费的金额与销售额之比来表示。[8]王少芬构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指标体系,包括物流费用率、物流损耗率、利润率和物流滞销率4 个一级指标和8 个二级指标。其中,物流费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物流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物流损耗率是指损耗量与销售量的比率;利润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润与成本的比率;物流滞销率是指滞销量占釆购总量的比例。[9]第二,随机前沿生产法(SFA)。汪旭晖等利用2003—2011 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FA 法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东中西部效率依次递减,并从要素投入方面分析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不均衡的主要原因。[10]李专等采用SFA 法分别以农产品流通量和农产品流通产值为产出要素测定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结果发现,考察期间效率逐年升高,基于农产品流通量的物流效率高于基于流通产值的效率。[11]第三,综合评价法。此类方法的前提是建立评价指标框架,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或熵权法等确定各指标权重,或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评价。另外,表1 显示关键词“因子分析”出现频次较高,可以看出此类方法是学者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郭红莲等运用改进的AHP 法研究了禽蛋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评价了4 种主要的禽蛋流通模式的效率大小。[12]杨贵梅等基于2014 年我国各地区相关数据,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简化农产品物流能力评价指标,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简化指标权重,最终建立了农产品物流能力评价模型。[13]武孟飞等建立了一种基于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农产品流通效率组合评价模型,并对河南省2010—2016 年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7]王刘坤等基于速度、规模、效益的评价视角,综合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以及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变化及其区域差异。[14]第四,数据包络分析(DEA 法)。该方法具有只需找出投入产出指标,不需考虑中间环节等优点,就可以较准确地测度农产品物流效率,因此得到学者的青睐。表1 中的关键词“dea 模型”“malmquist 指数”出现频次较高,说明数据包络分析是研究者采用较多的方法。张浩等运用DEA 法对调研的50 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效率进行测度,得出东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效率较低且逐渐下降。[15]任艳红通过DEA 模型和四川省水产品流通企业的相关数据对4 种水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效率进行了评价。[16]刘亚楠运用超效率DEA 模型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评价。[17]陈万盈等基于三阶段DEA 法对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评价。[18]苏耀庭等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DEA 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对安徽省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了动态和静态分析。[19]

(2)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宏观方面,主要是外部环境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人力资本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等。欧阳小迅等提出物流基础设施是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有效流通的关键,劳动力素质和信息化水平、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闫成玉等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农产品物流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并从生产基地远离、消费需求增加和跨区域流通三方面论述了城镇化进程对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影响机制。[21]杜卓君等通过分析我国水产品流通及其市场监管的相关政策内容和问题,指出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地区经验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2]何小洲等认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电商企业规模和农产品快递业务规模。[23]孙先民等发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不同,其中水运对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作用最大。[24]王羡等提出数字经济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信息化人才、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水平以及物流技术等。[25]

微观方面,学者主要从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中各流通主体分析其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流通主体因素主要包括农户自身特征、物流企业规模、合作社专业化、超市以及批发市场规模等。陈金波等认为,农户心理契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交易型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负向影响。[26]胡瑜杰基于农户角度,实证分析了农户对电子商务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27]刘天祥等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重要的农产品流通主体,通过实证发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并不在于批发市场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交易市场的效率,但批发市场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显著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28]徐丹丹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批发商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批发企业经营状况,进而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29]

3.不同流通模式效率比较研究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和流通供应链的复杂性,其流通渠道也趋于多元化。龚梦等基于供应链角度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主要渠道可分为: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以产销一体化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以及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30]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引导,学者积极探索农产品由传统的流通模式向现代流通模式转变,农产品流通从传统的摊铺零售、商贩收购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流通渠道,农业合作社、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的流通方式发展逐渐成熟,并显著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杨宜苗等对不同渠道下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发现流通效率最大的是“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模式,而“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模式中流通各主体获利最高。[8]宋娟等基于逆向营销理论提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该模式整合了农产品供应商、中间渠道商和零售终端。零售商在农户和消费者中起到传递与中介作用,一方面减少了流通环节;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导向作用加强,从而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从利润率角度验证了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效率高于传统流通模式。[31]陈耀庭等分别对农户自销型流通模式(农户+自销型流动摊点)、水果店流通模式(农户+收购商+批发商+水果店)、农贸市场模式(农户+收购商+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模式(农户+第三方物流+超市+消费者)等4 种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流通效率进行比较,发现在流通费用方面,水果店流通模式的流通费用最高,在利润率方面,超市模式>水果店模式>农户自销型模式>农贸市场模式。[32]杨怀珍等以S 集团生鲜农产品为例,对其基于农超对接的8 种流通渠道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模式的流通效率最高。[33]

4.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

关于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研究者主要基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易损耗和成本高等特点,提出要加强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原雅坤等基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能源消耗较大的特点,利用三阶段DEA 模型,在约束碳排放量的情况下测算了2012—2017 年长江经济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并提出加强低碳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34]李德庆等构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框架,并以野生菌农产品为例,分析了在特定物流模式下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因素,发现农贸市场的管理综合费用是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首要因素。[35]王少芬分析了在O2O 电子商务发展中生鲜农产品流通方式面临的困境,提出要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构建与转型。[36]李燕围绕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结构,结合采购、仓储、配送流程,指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预冷技术和设施简单、冷库和冷藏车增长率不及生鲜市场增长率以及“最后一公里”恒温冷链配送难等问题,并从物流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对策。[37]

5.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要求逐渐提高,农产品物流面临巨大挑战,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农产品物流的优化提供了支持。同时商务部也制定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因此,学者在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流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理论方面论证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作用,并认为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因此农产品流通逐渐与电子商务相联系,如赵志田等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是一个复杂系统,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传统农产品物流渠道中的中间环节被淡化,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物流功能和信息技术共同组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38]丛颖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模式,探索适合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具体措施,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39]郭涵等认为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团购平台极大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并提出要利用数字经济从供给侧发力,推动发展订单农业。[40]因此,我国应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主线,加强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数据融合平台,不断推动互联网与传统流通模式的融合发展。二是从互联网+视角,实证分析互联网对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作用。石岿然等以“本来生活”和“顺丰优选”两个电商平台为案例,分析得出“互联网+”下的流通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流通方式。[41]何小洲等测度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发现投入电子商务环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均显著提升了西部农产品物流效率。[23]蒋廷富在构建互联网成熟度和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2017 年的面板数据,就互联网成熟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展开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我国互联网成熟度整体处于不断提升的趋势,但这一上升趋势在东中西地区分化明显;互联网成熟度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42]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的发展趋势

1.发文量发展趋势

年度发文量及其变化情况反映农产品流通领域学者的关注度以及研究发展水平变化。以“农产品物流效率”或“农产品流通效率”为主题词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收录的有效文献共有712 篇,年均发文量20 篇。由于2000 年以前该领域发文量较少,仅占总篇数的0.86%,因此,本文只绘制2000—2021年发文量折线图反映发文量的变化趋势,见图3。

图3 2000—2021 年农产品流通效率发文量及变化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于2019 年达到顶峰。从总体上看,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缓慢增长阶段(2000—2005 年),此阶段有关农产品物流效率发文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远低于年均发文量。第二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06—2009 年),2006 年开始发文量快速增长,较2005 年增长3 倍。2006—2009 年达到稳步发展阶段,相比上一阶段,发文量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以及国家在奥运会准备期间为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而制定的临时政策。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现象从2009 年开始频繁出现,为了加强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国家将农产品物流纳入“十三五”规划以及商务部制定《“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等文件,使农产品物流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这一阶段发文量快速增长,直至2020 年有所回落,但发文量依然较高。

2.研究主题发展趋势

突现关键词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引用量有较大变化的词,通过突现关键词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把握研究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指导。将处理好的文献数据导人CiteSpace,选择keywords 为节点类型,可视化菜单中选择Burstness,时间设置为1998—2021 年,对农产品物流效率领域突现关键词及突现度进行检测。本研究共探测到12 个主要突现关键词,见表2。

表2 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

随着2009 年以来我国出现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产品流通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从表2 可以看出,各关键词的引用强度从2010 年开始显著提高,说明2010 年以后学者加强了该领域的研究,这与图3 的结果一致。其中,关键词“因子分析”在2010—2014 年间被学者大量采用,说明此时段学者主要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逐渐多元化,出现了数据包络法(DEA)等研究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制定《“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逐渐被学者重视,关键词“电子商务”从2015 年开始突现并长期被学者关注,说明农产品电子商务至今仍是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此外,由于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损耗高等问题,国家出台加强冷链物流等相关政策,使得生鲜农产品及其物流成为热点话题。一方面,从2016 年开始,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开始突现,且突现强度为6.063,在所有关键词突现强度中排名较高,说明2016 年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人们开始关注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环节,有关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问题被大量研究,由于此时DEA 方法被学者大量使用,因此关键词“技术效率”在2018年开始突现。从研究地域来看,研究初期学者主要基于全国角度进行效率测度,之后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和城市群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协同提升问题成为研究前沿,由此可看出关于农产品物流标准化问题将是未来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CNKI 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712篇有效文献,分析了国内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主要有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五方面,分别为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效率比较、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以及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相关主题进行了研究,表现出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时代化特征。

第二,农产品物流效率在2010 年左右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并呈现较为快速的增长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缓慢增长阶段(2000—2005 年)、第二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06—2009 年)以及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农产品物流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正趋于成熟。

第三,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和各经济区域或城市群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协同提升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沿。从相关研究发展趋势上看,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化也不断改进,因子分析在2010—2014 年间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随后研究方法逐渐多元化,出现了数据包络法(DEA)等研究方法。生鲜农产品物流于2016 年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 年达到峰值,相应的技术效率、“互联网+”等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相关关键词也逐渐凸显。从2019 年开始,随着国家提出城市群等发展战略,区域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协同提升成为此阶段的研究前沿。

此外,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发文期刊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文献学术质量仍有待提高,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应根据国家政策和该领域前沿问题,积极策划相关选题,不断深化该领域研究。从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合作分布看,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力量集中度不高,研究机构合作存在较强的地域性。为此,研究机构要积极沟通交流,寻求合作,以更好地深化农产品物流效率相关研究。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继续深化研究。

第一,目前有关区域内或城市群内部农产品物流效率协同提升的实证研究仍不多。因此下一步应基于城市群和区域内部,实证研究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协同提升,由此涉及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农产品可追溯等问题应得到进一步研究。

第二,现阶段我国学者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随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未来可以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测定拓展到微观层面,例如加强研究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效率或某种农产品物流效率等。

第三,是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评价方法进行优化。例如可尝试将层次分析法或熵权法和数据包络法相结合来评价农产品物流效率,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研究更具全面性和可信性。

第四,是对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优化。样本选取方面,可将国外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与国内进行对比,从而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发达地区经验。数据处理方面,现有研究大多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相关数据乘以居民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来近似代替农产品物流业数据,未来若可直接获取农产品物流相关数据,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而数据的收集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第五,是优化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相关指标。现有研究在测定农产品物流效率时选取的指标不全面,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将农户或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物流组织化水平、相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市场集中度、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从而使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定更加准确。

猜你喜欢
流通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农产品争奇斗艳